加藤泉中国首次个展亮相红砖美术馆

2018年08月28日 15:4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8月24日傍晚,一场由“the Tetorapodz”摇滚乐队带来的湖上的演出“点燃”了红砖美术馆,并拉开了乐队成员之一加藤泉中国首个大型同名个展的帷幕。作为加藤泉近20年艺术创作生涯中首次阶段性梳理和总结,标志着艺术家创作又一个崭新的起点。

  展览展示艺术家过去十年创作的50余件作品,包括为此次展览全新定制的织物系列《无题》(2018)及在红砖美术馆园林区的驻地创作。同期展出的文献展邀请观众在丰富的艺术体验后深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及艺术历程中的重要节点。

  “在日本,我很少有机会在这么大的美术馆进行展览,这一次我非常有干劲,很积极地做了新的创作,驻地创作的这些尝试对于我来说都是非常新的挑战,包括展示的方法。”加藤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虽然不安,最后展示出来非常惊喜,超出了我的预想,非常期待观众会怎样看我的作品。”

  此次展览策展人闫士杰表示,第一次看到加藤泉的作品让他产生很多思考,“加藤泉的作品脱离了西方绘画进化论的体系,有东方的、日本独特的文化支撑,犹如从远古至未来的’精灵’,在它们身上看不到对自然的恐惧,也找不到历史沉重的包袱;我们与他的’精灵’犹如处在多维空间中,却能产生对话的欲望。”在闫士杰看来,对于处于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的我们,需要这样能够安抚心灵的对话,需要加藤的艺术作品与更多年轻人对话,“他不是真正照搬一个远古的模型符号,而是用心去表达一种人类童年的记忆,同时把纯粹的感觉带到了今天,带到他的作品里。”

  加藤泉的作品特征鲜明——其轮廓普适,时而雌雄同体、四肢纤长且姿态诡谲,融合着植物属性,仿佛源自异端的灵性世界,又具有生长于土地的原始力量。这些普世而鲜活的视觉形象独立于东西方二元论的视觉艺术史分界,呈现出源自本土文化、带有宗教属性的自然观,在艺术家虚构的世界里,这些生物既亲切又陌生,以各种形式静穆地伫立于观众的面前。

  艺术家将“生命之树”的概念与日本的思想体系和西方的生物进化理论相融合,表现了生灵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展览将展出目前为止艺术家尺寸最大的作品《无题》(2014),作品以樟木雕刻而成,樟木质地较软,略带芳香,经常被用来雕刻佛像。这件作品由数个巨大的人形雕像组成,站姿颇具挑衅性,向上伸展的胳膊长出了“人脸”,粗旷的轮廓与扎实的形态充满原始性。

  加藤泉成长于日本西南部沿海的岛根县,是日本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成长环境饱含浓郁的精灵崇拜传统。作为日本原始宗教的神道教,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本次展览将与岛根县流传的神怪传说对话。在相对于圆厅的二号展厅中,静置于展厅中央的作品是加藤泉木雕系列中的代表作之一,结合了人像与动植物,令人联想起远古的使者。展厅四周是加藤泉标志性石雕系列作品,此次特别与历史悠久的手工石版画结合,将神道教的信仰带入三维空间,即所有东西,甚至包括石头和纸张在内,都具有灵性。

  加藤泉一直致力追求衍变的艺术语言,绘画、拼贴、木雕、软塑胶雕塑、石雕与织物渐次被纳入艺术家的创作范畴,引入物质性与日式美学的对话,也体现了艺术家精湛的手工技艺。艺术

  家戴着乳胶手套,用手指直接在粗画布上涂抹油彩,在看似平淡的画面上留下了生动的触感。

  其最新的织物系列《无题》(2018)和红砖美术馆的建筑空间对话,以具有实验性的话语试图

  处理“手法”和“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体现出艺术家处理空间与设置的自然过程。作品延续了由刺绣和织物构成的多画板绘画,人工的痕迹以及材料形态的变化在作品里一一可见。在外力作用下抖动的织物与稳固的链条、石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观众对作品的实际存在状态的错觉。

  红砖美术馆园林区中驻地创作的两件石雕因地取材,拾取自北京郊区当地的石材不经雕琢改造,直接以颜料进行绘制,更加注重物料的天然美感,以激发创作动能,与红砖美术馆独具东方特色的砖砌现代园林空间相呼应,探索包含东方美学的“现成品(Found Object)”概念。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