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人间:丰子恺的艺术世界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2018年10月26日 15:5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0月25日,漫画人间——丰子恺的艺术世界展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馆,桐乡市人民政府, 上海黄浦区丰子恺研究会主办,集合了中国美术馆、浙江博物馆与丰子恺家族及个人藏家收藏的丰子恺150余件套作品、手稿、实物,将展示其画家、散文家、艺术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装帧设计家和翻译家六个身份,全部作品均首次在京展览,力求全面还原丰子恺多样的艺术人生。据悉,此次丰子恺诞辰120周年系列展由独立策展人王一竹女士与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万新华先生共同策划。

 
天使童声合唱团演唱 天使童声合唱团演唱

  开幕现场,由天使童声合唱团小朋友演唱了四首歌曲,感动了现场所有人。当天使们的声线唱出长亭外……古道边…… 现场许多人不禁热泪盈眶。让大家不仅仅认识了漫画家丰子恺,散文家丰子恺,还有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这四首歌选自丰子恺先生当年执教音乐课的时候自己收集,整理,编写的五六十首歌曲中的最有代表意义的几首歌曲,通过孩子们的展示,给所有的朋友们全方位展示一个全面的丰先生,给大众奉献了一份试听结合的文化饕餮。

  中央文史馆副主任赵冰表示,在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举办系列展览,以珍贵的作品、史料回放他的艺术人生,正是对丰子恺先生最有意义的纪念。

策展人王一竹接受采访策展人王一竹接受采访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教育家,是一位在诸多方面都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一生始终致力于艺术创作和教育,一路走来,始终坚持用画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生动的笔触书法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丰子恺先生创作于抗战时期的《大树》画册,就是展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保家卫国、争取胜利的真实写照。丰子恺先生那些具有鲜明主题、丰富寓意、深刻内涵的作品,给人以教育和启迪,他在诸多领域的造诣和业绩令人钦佩和敬仰。今天以系列展览纪念丰子恺先生,与质朴、率真、富有哲理、拥有不朽生命力的作品对话,就是对他为中国美术发展做出的独创性贡献的缅怀,就是对他的艺术精神和高尚品行的追思,也是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激励。

丰子恺嫡孙丰羽开幕式致辞丰子恺嫡孙丰羽开幕式致辞

  丰子恺的嫡孙丰羽说,“世寿所许、定当遵嘱”,这是90年前,家祖丰子恺先生对他的恩师弘一法师的庄严承诺。本着社会平等,关爱生命,人间慈悲、众生大爱的一个情怀。丰子恺承诺,在恩师弘一法师50岁的时候画50幅,60岁60幅,直到100岁100幅,一共六集加在一起是450幅的《护生画集》宣扬人间的真爱。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之后,丰子恺遵守承诺,完成了第三、第四、第五套。第六套的完成相当地艰难,因为那已经是在文革爆发,丰子恺本身被打倒、批斗、下放、劳改,身患疾病。在这个情况之下,他依然克服困难忍受病痛,每日清晨四时起身,在昏暗狭窄的日月楼亭子间,完成了这100幅的《护生画集》第六套的著作,他对老师的承诺就是他的初心,他不忘初期,方得始终。1975年9月,当丰子恺辞世的时候,他相信应该没有带走对老师的遗憾。

丰子恺外孙宋菲君为天使合唱团导览丰子恺外孙宋菲君为天使合唱团导览
现场观众参观现场观众参观
会场会场

  上个世纪的前半叶,中华民族还是沉浸在百年的屈辱史之中,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丰子恺的选择是携儿带女流亡他乡,他宁愿选择跋山涉水不远千里,颠沛流离去到西南重庆的大后方,也不愿留在沦陷区故乡身陷囹圄、苟且偷安,这就是他的家国情怀,这就是他的民族大义,这就是他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顾穷守节的志气。一路西行,在艺术的逃难之旅上他没有消极,没有消沉,而是用他的笔墨,绘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景象,以备后人勿忘国耻,牢记历史、奋发图强。同时,他也用他的纸和笔,记录祖国的山川壮美,中华的风土人情,以及民众的同仇敌忾,用以激励和鼓舞有识之士,和普罗大众团结、坚持、共同迎接一个新中国的到来。

嘉宾合影嘉宾合影
展厅现场展厅现场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史上杰出的大家。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 人。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青年时期师从李叔同学音乐、绘画,师从夏丏尊学习国文。丰子恺的一生始终致力于艺术创作和中国艺术教育,对中国美术及人文历史的发展具有独创性的贡献。丰子恺的个人艺术风格在中国独一无二,特别是他的绘画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他的许多作品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他贴近现实又充满生活情趣的漫画作品,深受国人喜爱,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丰子恺先生在书法、散文、翻译等文艺领域同样卓有成就。他的笔触生动而富有韵味,质朴而又明亮率真,时常娓娓道来,于细微处探究人生,反 映世态人情。被称赞为‘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

1918年3月18日在杭州浙一师读书时摄1918年3月18日在杭州浙一师读书时摄
1921年末从日本回来1921年末从日本回来

  丰子恺资料:

  丰子恺生于清末,逝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经历了中国古典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半期,更涉身于中国传统文化向新文化急速翻涌的大潮中,所以他的画展显的不止有传统中国画的精髓,更为中国画开出了新面貌,新风格。最突出的是他充满古趣的画中人物都穿上了现代人的衣装;有的画的题署直接用上了英文,如My Sweet Home; Kiss; Broken Heart。这些画都呈现了中国人间的“现代相”。 丰子恺是一位有多方面才华的艺术家。他对漫画,散文,美术与音乐教育以及翻译都有杰出的成就与贡献。他是日本古典名著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可比为日本的红楼梦)的第一位中文翻译者,他的散文以《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名世,为同时代的朱自清、巴金、叶圣陶等所推美。郁达夫甚至说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在他的画笔之上”。丰子恺的深厚广博的人文修养使他的漫画在平淡中见深沉,写日常生活的画中常寓人生哲理的隐喻。丰子恺的漫画不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现代表现,丰子恺的漫画是中国现代的“人文画”。

1965年与广洽法师在苏州虎丘塔下(照相馆拍)1965年与广洽法师在苏州虎丘塔下(照相馆拍)
 1972年年底或1973年年初,在上海日月楼,委托周颖南将译稿带交广洽法师(周颖南摄,唯一一张彩色照片,邮包为大乘起信论新释译稿) 1972年年底或1973年年初,在上海日月楼,委托周颖南将译稿带交广洽法师(周颖南摄,唯一一张彩色照片,邮包为大乘起信论新释译稿)

  丰子恺的漫画最有他个人的面目,是充满“丰子恺味”的,但在他六十年的艺术生命中,中日两位艺术大师都对他有过不一般的影响。一位是他的恩师和皈依师李叔同,也即是艺术上高华飘举的弘一大师。丰子恺的人生观与艺术品格都受到弘一大师的熏染默化,他对弘一终身孺慕不渝,他的“护生画集”就是与弘一大师合作的,1948年,丰子恺到厦门南普陀后山,访弘一大师故居和他亲植的杨柳,作了《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挲杨柳立多时》一画,师生之情,跃于纸上。另一位对丰子恺漫画产生影响的是日本的竹久梦二(1884-1934)。梦二是日本大正浪漫派的画家,“梦二式美女” 风靡一时,他是日本新浮世绘的代表,创造了东洋人物风俗画。丰子恺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留学扶桑,在一书肆中看到了竹久梦二的书《春之卷》,产生了双重的“感动”。他说:“梦二的寥寥几笔,不仅以造型之美感动我的眼,更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丰子恺与梦二生前未曾有一面之缘,但他与梦二有一世的心灵感通。丰子恺的漫画,特别是以诗词入画的精品,固然都是戛戛独造,匠心独运,但无一不富有“造型之美”与“诗的意味”,真正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地。梦二与子恺都是诗人画家,两人都有一个诗化人生。丰子恺与竹久梦二的邂逅不能不说是中日绘画史上的一件世纪性的美事。 漫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在中国出现的新“画种”,丰子恺非必是中国漫画最早者,但他的漫画问世后,就为上自学者、文士、下到中小学生所接受、欢迎、珍爱。丰子恺无疑是中国漫画的创始与奠基之人。1924年,丰子恺26岁,画了一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载在《我们的七月》杂志上,发表后,被郑振铎看到,有“惊艳”之感,他说:“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薕,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之后,郑振铎就向丰子恺要了几张画,发表在他主编的《文学周报》上,并冠以“子恺漫画”的题头。子恺漫画从此闻名于世,(见丰陈宝,丰一吟着《爸爸的画》,三卷,卷一,(P22-23)。也自此,丰子恺的名字与中国漫画分不开了。丰子恺画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画,他的画许多都发表在报纸,画报,月刊与杂志上,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进入了人间的千家万户。子恺漫画无远勿届,子恺画家无人不晓,这是中国画史上前未之有的。

  关于丰子恺诞辰120周年系列展:

  为纪念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分别在香港(2场)、杭州、北京及丰子恺故乡桐乡举办丰子恺系列大展。此次系列展由独立策展人王一竹女士、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万新华先生策划。五场展览的主题各有不同,呈现丰子恺先生立体多维的艺术人生。为全面还原系列大展的全貌,特别出版两套精装画册,分别是:《诗·韵——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教惟以爱——丰子恺的艺术世界》,画册囊括系列展览的丰子恺作品及师友作品。

  诗‧韵—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

  时间:9月25-10月3日 地点: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赛马会厅

  展览内容:9月25至10月3日,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赛马会厅,举办了[诗‧韵—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在香港本地反响十分热烈,引发。展出40幅竹久梦二的作品与80幅丰子恺作品,展品分别来自日本竹久梦二伊香保纪念馆及丰子恺家族。展览试图探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批有识之士选择留学日本的原因;以及丰子恺留学日本时,日本社会的风貌。丰子恺于1921年,抱著成为洋(油)画家的理想远赴日本游学,在旧书摊上邂逅竹久梦二的画册《春之卷》,得到灵感后回国创作著名的《子恺漫画》。展览围绕着丰子恺为何钟情学习竹久梦二的绘画,以及他与竹久梦二绘画风格的共同点和差异等话题,按五个版块进行整合梳理,包括:大时代下的中国与日本;竹久梦二对丰子恺的触动与丰子恺的学习;竹久梦二的艺术;丰子恺的绘画;竹久梦二、丰子恺的绘画之差异比较。通过此次展览使观众迅速理解丰子恺这位于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开启民智的艺术先锋,并传播善爱的绘画予大众。

  当时明月在—丰子恺文翰家珍 嘉德学术观摩展

  时间:9月29-10月3日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览内容:9月29日至10月3日呈现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当时明月在—丰子恺文翰家珍]嘉德学术观摩展,丰子恺家族六十件家藏书法精品为首度露面,展览撷取平凡生活里的点滴感悟,展示丰子恺在文学、诗词、艺术、翻译等方面多方位的修养和才华。他的作品是对于时代的传神写照,他的淡定气度,不宠无惊,既属于过去,亦属于现在和未来。展览将丰子恺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书迹文翰择要甄选而出,分为丰子恺书画、前贤的诗、自作诗、杂咏、长卷、日文节录、文字游戏、信札几部分,诗词音律、人情炼达、纸短情长,闪耀着哲理的光芒。丰子恺对人间情味有独特领悟,他杰出的语言天赋令其早在六十年代初期便翻译了日本古典文学经典《源氏物语》,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华使得其将世间百态以圆浑的笔触勾勒而出,个性鲜明而富有感染力。

  此境风月好—丰了恺诞辰120周年回顾展

  时间:10月10-11月11日 地点:浙江美术馆

  [此境风月好——丰子恺诞辰120周年回顾展]10月10日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杭州作为丰子恺曾长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展出丰子恺作品125件,师友作品72件,珍贵文献120件, 展览分为器识文艺、艺术人生和新月如水三大板块。其中丰子恺先生作品125件、师友作品72件、珍贵文献120件,全面展现了丰子恺的艺术人生。因展览反响热烈,浙江美术馆将展览延展至11月11日结束。

  策展人王一竹在解读浙江美术馆的展览规划时,表示展览是从三个部分呈现。第一单元:器识文艺。丰子恺先生在自己撰写的文章中提到了三位老师,他们为其未来的人生之路铸造了完善的人格,为其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夏丏尊先生是文学与翻译,弘一法师则是音乐和美术,竹久梦二的绘画风格取借。弘一法师对丰子恺提出的要求是“先器识而后文艺”,先有高尚的情操,才有足够的艺术格调。三位老师的影响下,导入第二单元,他的艺术人生,在美术、音乐教育、设计、翻译、文学等各方面都有很高建树。这次得到丰子恺家族的大力支持,我们能通过大量实物资料看到丰子恺先生曾经做过的事情,比如《缘缘堂随笔》的手稿、翻译《源氏物语》的手稿、丰子恺设计的100多本民国时期的书籍……这些事情足以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称之为“大家”。这几个板块,我们也能从他的不同侧面,了解进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的中国文人的“新”,从而窥见当时教育的一些端倪。丰子恺的朋友圈太强大,民国同时期半数文化名人都与他有交往。 所以第三单元:新月如水。大量的老相片、老信札呈现繁荣的艺术圈交往的生态链。因为得到桐乡丰子恺纪念馆的鼎力支持,最末,我们有机会用一组作品突出1985年丰子恺逝世十周年,为缘缘堂的重建,华君武、李可染、赵朴初等人都呼吁并捐赠的作品,这是关于“人走茶不凉”的故事。

  我自爱桐乡—丰子恺艺术省亲展

  时间:11月9-12月9日 地点:桐乡博物馆

  策展人王一竹在采访中表示,桐乡展很特别,开展的11月9日正好是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在二十世纪的艺术家中,如丰子恺这般无论是文学创作中还是绘画作品里,执著地强调热爱家乡、享受家庭生活、喜爱孩子的艺术家并不多见。“我自爱桐乡”将艺术家置于乡情与乡愁上,初步勾勒出这位从桐乡石门镇走出去的少年,如何成长成一位知名艺术家的生动过程,并充分展现丰子恺终生热爱家乡的浓浓情意。展览分两个单元:丰子恺的艺术人生和丰氏家学。在作品的选择上我们有特殊的考量,一定展以前没在桐乡公开展示过的。其中《给恩狗的画》,是丰子恺先生给幼子丰新枚先生创作的,画的内容是新枚先生成长过程中的小故事,题跋的文字必须用桐乡方言来念,这批作品以前没有到过桐乡。想象一下,这批作品用乡音读出时,趣味一定比我们的感觉更丰富。爱孩子,爱家乡,是丰子恺先生的最大特点,他的七位儿女和诸多孙辈,在学术上都有诸多成就,可谓“学霸家族”,在整个展览的准备中,我们就多次得到“学霸家族”方方面面的支持。这种中国人的家族文化与家庭教育,正是我想在桐乡呈现的。丰子恺先生的孙子丰羽博士,收藏着丰子恺先生与幼子丰新枚的400多封通信,父子通信中都要填词赋诗,才能明白其中的意涵,其中包含了丰子恺先生对幼子的叮嘱,还有对时事的看法与洞见,与《傅雷家书》的风格不同。这些信件背后,既有父子情深,也用乡情塑造大时代的切入点。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