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双年展:走向民族生态未来主义

2018年11月16日 10:5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现场;图片提供:“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执行组

  深秋,法国的大型艺术基建降落在都江堰灌溉下的成都平原。项目在旧厂房换血而成的艺术园区和一处生态湖上展开,艺术家的驻留和部分在地制作,则由两小时车程外乐山夹江县的传统文化资源供给。主展区在前苏联援建的电子管厂区,翻新后叫东郊记忆。尽管这个园区很多方面都像北京的798,但一座城市的造血,不仅在于向另一座城市借鉴。展览中,人们能不时看到不少作品往往涉及地脉、电缆、水系等基底系统,也成为展览中串联各个事物线索的文脉。

  走进展厅迎面是一座以硬纸板搭起的天穹都会,让人想起盗梦空间中屋宇翻腾的样子。制作这件作品的阿尔弗雷德和伊莎贝尔-阿奎礼赞(Alfredo and Isabel Aquilizan)参考了菲律宾游牧人的移民居所。而其重点在于走入城市中的观众:若站在一个适合拍照的角度,他们会变成为城市器官的一部分。

  一旁,崔洁的一系列绘画描绘着当代都市环境,城市建筑、城雕、缆线、空间网格的失序发展。这些加速增生的未来形象,像是“博布尔效应“(The Beaubourg Effect)的当代修正版本——哲学家鲍德里亚(Baudrillard)在90年代用此来描述蓬皮杜艺术中心当年建成后,其西方高科技幻象如何引发新的图像再生产规律。

  双年展主策展人凯瑟琳-魏尔(Kathryn Weir)介绍了这些开场景观的作用,类似一个个提供视角流动的装置:城市/电缆;内部/外部。这一类视角互换的尝试在电子管厂中蔓延开来,例如曹明浩和陈建军的长期项目“水系计划“就以都江堰下的水脉为视角。巨细靡遗的跨学科记事,类似于清明上河图般展开,让认知的结构如一张织网。“因此都市和农村必须要编制在一起来谈”,魏尔说。她提到,这可以说是一种“有根的世界主义“(rooted cosmopolitanism)。其中,世界主义的词根“寰宇”(cosmo-)的建构的重点并不在于都市如何联结,而是各处的知识生产“根植于具体事物,而不用单一判准磨灭其差异性。并以此跨地域地相互交流“。

  位于城市南边的锦城湖上,参展建筑师昆勒-阿德耶米(Kunlé Adeyemi)制作了漂浮水面的展亭,也展出了“水系计划“的另外几组材料。这些作品不断向观众通告着展览中其他类似线索的作品可能如何产生碰撞。如“水系计划”中,透过植树的本地长者王大爷所演示的生态记忆,就正对应着楼下同个位置所播放的影像作品:费尔南多-加西亚-多利(Fernando García-Dory)精彩的农村气候科幻作品《ALMA》,回应了他乡村合作社实践的长期工作。

  这种作品之间隐喻式的感应先放一边。展览中还有许多类似传送门功用的装置,多数是本次展览的委任制作。爱尔兰人山姆-基奥(Sam Keogh)的《充电站1-3》幽默地为爱自拍的麻瓜观众建构了三组数码废墟般的充电休息区。若细看这几组废墟头颅所放送的影片,你会发现艺术家如何有机地将“黏菌“的意识世界和思考模式,内化到他的尤利西斯式意识流影片中。刘窗制作了另一道传送门。他在特区的低端生产链中重新锻造了一个拼装了彩灯和音响的家庭娱乐系统。它站在镜室中,看起来像是乡村杀马特的电子歌姬,并用方言低鸣赞比亚地区少数民族的“神经系统被电子化的过程”。它也唱着好莱坞科幻如何掠夺赞比亚少数民族的形象,用在星际大战等片中,外星公主之类的人设上。

  这部作品名称《饱食终日的我》取自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但其批判的对象不仅仅是普遍的人性,而是具体回应着一个不断出现在主展厅40余位艺术家作品中的深层意识:谁可以取少数民族和多数自然的形象来加以使用?参加展览的艺术家都有着这样认知:当民族、自然、日常物件在今天无可避免地被电子化,或者被生态末世整合到全球秩序当中,有没有一种属于“它们“的未来?这种穿插在展览中的叙事,可以说是接近“亚非未来主义“这类亚文化的标准叙事。

  具体地说,如邱黯雄的《新山海经III》,黄汉明(Ming Wong)用上川剧动物主义脸谱的《竹制飞船》等作品,各自引用前现代的民族形象刻画未来;而包括瓦努里-卡伊乌(Wanuri Kahiu)的《呼吸》在内的作品则将自己的种族性类比于大自然动植物的形象;它们在展览中共同刻画出一套从生食到熟食的演化轴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亚非未来主义作品相互之间的政治立场常常并不一致。(纽约的策展人王辛就在一篇诊断亚洲未来主义的文章中,说明过邱黯雄和黄汉明过去作品中出现的立场差异。)

  这一组二律背反确实很容易可以抛砖引玉而打开话题,也是“全球都市#1.5“舍江东入巴蜀,在成都举行的看点之一。在全球都市通向其自然资源腹地的连接地带举行项目,这也许是(泛)亚非未来一类后自然的作品首次出塞,在国际大都会以外的地方集体展出。如同刘窗另一件作品《比特币挖矿与少数民族田野录音》所描述的,挖掘比特币的活动也会根据季节气候,在四川和中国西北地带来回迁移。许煜称之为一种比特币的生态地理实践。在成都,重新阅读这些知识,让民族和自然的脉络变得具体,才能够修正这个叙事方式。

  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

  展期:2018年11月3日至2019年1月6日

  地点:东郊记忆/锦城湖/方所书店/梵木创艺区/夹江县石堰村及相关文创点位

  文丨刘呐鸥

  来源:artnet News China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