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位艺术家近百幅作品 中国写实画派14周年展揭幕

2018年11月26日 22:5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2018年11月24日下午,“中国写实画派14周年展”在北京1+1艺术中心揭幕,29位艺术家的近百幅作品集体呈现。参展的艺术家不仅来自全国各地,还包括旅居海外的艺术家,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扎根本民族的文化和情感,传达着当代艺术家对社会的关注和感受。

艺术家艾轩艺术家艾轩

  在展览开幕仪式上,艺术家王沂东表示,“明年是写实画派年展的15周年了,展览到时候一定会质量更好,预计在嘉德艺术中心举办,规模会更大,大家都会拿出自己15年的好作品,重温15年来的好画。”

  艺术家艾轩坦言:“写实画派每年都集结展出一次,其实是对同辈和后辈艺术家的支持与鼓励。”

  在展览现场,艺术家艾轩在谈到中国写实画派的现状和未来时说:“写实画派的整体状态还是处于默默耕耘的,虽然有的人进来,有的人走了。但能坚持14年,就有点像堡垒型的了,起到支撑作用。只要它还在,就一定会有很多人来看,这是心理上的一种潜在意识地支撑。它存在,就是有意义的;它哪天消失了,其实也是合理的。”

  作为一个已经举办14届画展的富有历史的团体,中国写实画派每年一度的展览一直以来受到了艺术爱好者的热烈欢迎。但对于新接触油画艺术的观众来说,本次的中国写实画派14周年展可谓雅俗共赏,有着四大看点,只要对欣赏艺术有兴趣的观众,都能从中享受到充分的艺术欣赏的乐趣。

  看点一:“意在笔外”并不简单

  中国写实画派的画家们以西方传来的油画为主要创作媒介,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立足于中国人自己的审美体验。尽管艺术家们所表达的艺术理念各有不同,但首先写实功底要扎实。这是很多艺术家给自己的创作定下的最基本要求。简单来说,就是描绘对象的形的准确,如体积、透视等等。这样创作的结果是,让人初看之下,可能会脱口而出“跟照片一样”的感受,但只要稍微多加留意就可发现,其实以“像照片”来形容写实油画艺术,并不十分恰当。就以此次展览中呈现的艾轩作品《隼在上空飞》来看,画中描绘的躺在地上的小女孩和角落的小狗都可谓活灵活现,如果注意力只停留在这里,可能就无法理解为何这幅画的题目叫做《隼在上空飞》。毕竟,画中描绘大块面积是苍茫的高原大地,即使在上方有画到天空,也是薄薄的一层,更不用说找遍全画,都没有看到“在上空飞行的隼”。

  对于画面的寓意,画家艾轩讲道:“隼是一种凶猛的鸟类,当它在天空飞行时,便很可能要么是在寻找猎物,要么就是在去捕捉猎物的途中。至于画面内外,究竟谁是猎物,那就留给观众自己去体会了。”画家选择了俯瞰视角,并没有在画中直接将隼画出,但是否我们正是借着隼的视角,看着地上的小女孩呢?倘若以这个思路去想,整幅画传达的意境便远远超越了视觉上所看到的逼真人物,苍茫的高原所代表的大自然雄浑而残酷,在这对比之下的小女孩的青春脆弱而短暂。我们可能还会联想到,整幅画面没有特别明快的颜色,就连陪着小女孩的狗,都看起来像是耷拉着眉毛的人一样。看得越久,越能体会出这种诗性的表达,越能从画里看到很多画背后的情绪。正可谓“意在笔外”。

艾轩《隼在上空飞》布面油画 130×150cm 2018年艾轩《隼在上空飞》布面油画 130×150cm 2018年

  看点二:“寻源问道”别有深意

  在众多艺术风格之中,写实绘画描绘的对象多取自现实生活,和很多对欣赏者的艺术知识提出要求的现代流派相比,被视为较为友善的一种艺术风格。不过,这完全不意味着写实绘画就会受到所绘内容的束缚,难以表达精神层面的感悟。杨飞云的作品,便是在写实绘画的艺术语言之下,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表达的代表。他笔下所绘人物均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且具有一种宁静的气质。例如今年的新作《主持人》,笔触干练而扎实,一笔一划间富有音乐般的节奏,又不失端庄。这种不偏不倚的中正之气,是杨飞云尤为看重的。而为了实现这一点,他将绘画这一过程形容为一趟“寻源问道”的旅程。

  在他看来,当谈到写实绘画艺术时,无论是创作也好,写生也罢,都是从大自然中寻找收获,因为,包括艺术家本人,也是浩瀚的大自然中的一份子。为了说明从自然中寻源的重要性,他曾引述法国画家巴尔蒂斯的话:“脱离自然的画家会渴死在泉水旁。”杨飞云相信,自然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而走到自然中去,理解自然,向自然发问,也将从自然中得到回响。具体到艺术创作上的手段,就是通过不断的写生来实现。当画家能够从写生中表现出自己的眼睛、心灵和天性所关注和思考的东西时,他就能创作出具有说服力的画面意境和超脱于表面美丑的佳作,以这种意境和气质来感染观众。

杨飞云《冬暖》布面油画 100×80cm 2017 年杨飞云《冬暖》布面油画 100×80cm 2017 年

  看点三:“慢工出细活”另有奥妙

  尽管前面已经提到,写实绘画以写实功底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有各位艺术家的巧妙经营,但王沂东的作品,可谓是写实绘画中的“慢工出细活”的代表。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倘若观众和画作之间稍有距离,恐怕都难以确定是否真的在欣赏一幅画作。当我们走到近前,确认了画面中细致入微的笔触时,固然为艺术家的精湛水平感到惊叹,但问题也往往随之而来:绘画要做到这样的地步,从常识来想,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哪怕我们不是画,而只是作为观众,把画家已经画出的细节一个个地观察一遍,都要花上不少时间,更不用说画家要亲自画出来了。这样的画作也难免会让人困惑,艺术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才能够画出这样的作品呢,这一“慢工出细活”的过程,对艺术家来说也是快乐的吗?画派画家王沂东在采访中坦言:“画家对客观世界的东西着迷,对造型特别地痴迷,我一定要把这个感觉用画家的眼睛来捕捉到,这个过程,我觉得是非常过瘾的事情……为什么过瘾呢?我一直在想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你要能把它真做好,就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我会继续去追求。”

  不过,“精细入微”往往只是欣赏他的画作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印象。倘若我们把对王沂东画作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此,那着实有些可惜。只要凝视画面稍稍超过拍摄一张照片的时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油画所带来的直击心灵的真实感,其实并不是如同摄影或扫描那样将画中的人和物“照单全收”,而是经过了艺术家的精心安排。王沂东的两幅新作《碧桃图》和《轻风海棠图》,这两幅画均是描绘的同一名新疆少数民族少女,她的穿着打扮也是相同,但画面所传达出的韵味则完全不一样。相较之下,《碧桃图》更显青春活泼,而《轻风海棠图》则端庄沉静。对此,艺术家本人在采访中解释,虽然画中的每一个部分单独看起来可谓逼真,但它们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彼此间产生的微妙共鸣。画中的一切,是艺术家从真实世界中取材后,重新安排在画面上的产物。什么东西放在主要的地方,什么地方给虚化,什么地方给减弱,什么色彩要强调,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仔细斟酌之后,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值得反复欣赏回味的作品。至于艺术家究竟在作品上下了什么样的幕后功夫,只要走到原作面前仔细观看,自能从中发现一二。

王沂东《轻风海棠图》布面油画 80×60cm 2018年王沂东《轻风海棠图》布面油画 80×60cm 2018年

  看点四:艺术家间的同台交流

  中国写实画派的众多艺术家每一个都是在这一领域广有建树的大师,他们的艺术各具魅力,着实难以在一篇文章中尽数。而每年一度的中国写实画派展,则给这些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同台交流的空间。在一同展出之时,即使是初次接触的观众,也能从展览中发掘出他们的画面风格、取材和立意的差异。

陈逸飞《小瞿》布面油画 150×155cm 1995年

陈逸飞《小瞿》布面油画 150×155cm 1995年

  陈逸飞和陈衍宁两位画家今年参展的作品均包括古典人物的题材,但陈逸飞侧重于表现人物个体,对周围环境做了减法,而陈衍宁则将人物放在能够烘托气氛的整体环境之中;

陈衍宁《盈月初升》布面油画 162×142cm 2018年

陈衍宁《盈月初升》布面油画 162×142cm 2018年

  徐芒耀所描绘的肖像画所达到的精细深度,一如徐悲鸿先生的“尽精微,致广大”的精髓;刘孔喜是画派中极少的运用坦培拉作画的画家,这一画种比油画更为古老,能够传达出截然不同的韵味;

徐芒耀《门前的维维亚纳》布面油画 73×50cm 2018年徐芒耀《门前的维维亚纳》布面油画 73×50cm 2018年

  徐芒耀所描绘的肖像画所达到的精细深度,一如徐悲鸿先生的“尽精微,致广大”的精髓;刘孔喜是画派中极少的运用坦培拉作画的画家,这一画种比油画更为古老,能够传达出截然不同的韵味;

  总而言之,看得越多,我们越能发现:尽管写实绘画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如同“逼真”一般的活灵活现,但在这第一印象之下,是每位艺术家独一无二的艺术追求。

  中国写实画派本着深深植根在大众意识里的审美与文化自觉,致力于为首都市民呈现出一个既赏心悦目,又回味无穷的精彩展览。作为本届文博会的分会场,展览将自11月24日起开始,持续到12月10日。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