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侨福当代美术馆[微博]-北京开幕新展“相遇亚欧 Ⅲ” 。此次展览仍由罗兰·艾格策划,四位参展艺术家来自亚洲和欧洲的不同国家,分别为:凌健(中国)、米兰可·帕瓦奇(新加坡)、休伯特·沙伊布尔(奥地利)和吉赛普·戛洛(意大利)。
侨福当代美术馆于2017年首推“相遇亚欧”系列展,本次展览为第三场系列展。正如主题“相遇亚欧”所示,此系列当代艺术展旨在通过艺术家们在全球和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交流,架起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桥梁。
本次展览的四位艺术家在阐述过去二、三十年不同的语言体系的同时,均表现出对当代绘画叙事潜力的质疑。他们揭示了基于多重解读的真实叙事:通过承认在艺术作品中存在平行解读,且承认语义结构由语境决定,他们批判性地质疑单一图形体系中的还原性和排他性概念。
休伯特·沙伊布尔(奥地利)作品
Hubert Scheibl(奥地利)作品
米兰可和吉赛普·戛洛的作品以历史文化为参照物,引入复杂、综合性强的视觉词汇。休伯特·沙伊布尔的画作营造了情感氛围和共情氛围,但一些怪诞奇特的元素以及意想不到的事件也在创造令人不安的效果,并破坏和谐的连贯性。凌健对具体题材展开近乎百科全书式的研究,这一点与吉赛普·戛洛的“新矫饰主义”相似。无论人类对历史上的抽象艺术有何不同的审美定义,沙伊布尔的抽象动作绘画语言,以及米兰可非写实、非具象、非描述、非模拟的绘画语言似乎在所谓的抽象艺术框架内不断发挥作用。
吉赛普·戛洛(意大利)作品
Giuseppe Gallo(意大利)作品
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中“发声”,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主观体验,同时也揭露基本生存问题和人的取向,以及自己对真实、本质和意义的不断追求。正如英国艺术家二人组吉尔伯特·普勒施与乔治·帕斯莫尔所言,创作使艺术家从非艺术环境中孤立和脱离出来,把他们变成“陌生人”,让他们相对于世俗而言,显得怪异、疯狂甚至“危险”。此外,艺术家沉浸在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所在多层次结构的组成部分:其参与度和责任感与我们所处时代对相关叙事的颠覆性质疑密不可分。
米兰可·帕瓦奇(新加坡)作品
Milenko Prvacki(新加坡)作品
“相遇亚欧”系列展之三是又一次富有人文情怀的艺术展,在为我们呈现包罗万象诗境般的视觉乐园之时,它还为我们创造了近距离探究人类境况实质的机会。此次展出的作品既不凸显任何悲伤主义,亦不以任何浪漫主义为基调,而是旨在质疑任何可以质疑的一切事物,揭示不同信息、交流体系、语言体系、视觉信息和文本信息之间的矛盾和差异。作品绘画结构中高度精细的视觉组织,以及四位艺术家在作品中所呈现的极度细腻的色彩和强烈的感官体验,使此次展览在创造令人愉悦的鉴赏氛围的同时,吸引观者跟随着艺术家的脚步开启引人入胜的质疑之旅。
凌健(中国)作品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