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偏锋画廊推出德国年轻艺术家恩里科·巴赫个展“由表及里”,作为在中国的第二次画廊个展,巴赫带来了继2016年以来的新作,彷佛是专程来赴三年之约。在巴赫的创作中这三年发生了什么?这一次的呈现是相对清晰而完整的,就像巴赫说的,站在作品面前自己就像一个学生,每天都在学习,每次看到作品都会有新的问题,而他在寻找的过程也是他创作的过程。那么在这些似是而非的日常意象中,是继续延续德国的人严谨精微,还是在层次与层次的背后又有新的思考?偏锋和巴赫的再次合作给观者奉上了一份成果,亦是问卷。
恩里科·巴赫的近作游离于两种绘画之间:一种是看似雕塑的绘画作品,另一种是自我满足式的绘画;延续了最初工业化图式中年轻艺术家的敏感锐气,又在层层深入的视觉结构中,与西方传统绘画图像精神自由对接。
打开一道新的门
新浪收藏:请先分享这次展览的主题、作品上的考量?
恩里科·巴赫:上一次展览也是在偏锋,是在三年前。这次展览是跟王老师(偏锋画廊馆长王新友 )一起决定的,选择了一些比较新的作品,当然也会有一些老的作品,但也是在这两年半左右,主要想呈现给大家我这段时间干了什么。
新浪收藏: 之所以呈现作品近期的面貌,一定是有变化在的,那么是什么?
恩里科·巴赫:首先兴趣点上一直是没有变的,就是一直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是“层次和层次之后是什么?”然后在创作的感觉上是有变化的,在画面上会寻找更轻松,更柔软、更开放的感觉。比如三年前的作品是必须(线条)打直,横竖线是一定要打直的,现在就不会有什么太大关系了。也不只是直线,很多地方也不再像之前那样规矩,就像打开一道新的门,让更多的东西进来。
“这些画适宜从各种角度观看。大幅的画作RSW中可以放入四乘以七种不同的观看方式。人们的目光被瓷砖和砖缝所吸引,游走于白色和很多灰色的影子之间。墙和地板中的版块结构发出咯吱的声音,一面冷峻又清醒,另一面晶莹透剔。投入的每一眼都能读出“倾斜”这两个字,每一个局部都是“疯狂的”,然而又是在一种欢快的氛围里。瓷砖和网格的结构营造了一种切分音主导的节奏。巴赫的绘画解构了它们自己的结构特征。”——没有剧本的中断:观恩里科·巴赫近作 基尔斯滕·福格特/文 何健/译
面对恩里科·巴赫的作品,涌现出这样的问题--油画作为一种富有活力的艺术类型是否应该受到质疑,它是否应该在资源竞争中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宏大、夺目的外观上。有时,巨大的图像和信息过载似乎想要论证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艺术创造力是荒谬的。但是恰恰从绘画展现的张力和媒体图像描绘展现的张力对比之间,传统媒介赢得了新的可能性。
创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新浪收藏: 在创作过程中,是否有思考绘画的价值?绘画是一门学问,很多艺术家也在通过材料或更多尝试来体现和延续其价值,当然,这也是一个被大众探讨的问题。
恩里科·巴赫:当然,我也有被(批评家)批评、抨击的时候,但是为了避免这样的经历而选择新材料,不走自己想走的路或是受其影响轻易改变(创作)的话,这种选择是很笨的,还是有必要去坚持自己的创作的。作为一个画家,创作对于我来说就是学习的过程,我站在画面前就是一个学生,每次创作、每次展览、每次经历都是在学习,并且我想要在下一次做的更好。可能在两年以前我在这幅画上面并不擅长,但在两年之后会有变化,是有感觉到期间学习到了一些并且会有新的角度(创作),每天都在学习,(创作)像一个研究一样。
二十世纪初,毕加索等人率先以“现代”的名义剔除了“日常的视觉印象”在现代艺术中位置,但他们从“工业时代”所吸取的只是最简单的结构形式,在骨子里,他们正是以手绘的才华横溢与温暖人性反抗工业时代的机械与冷漠;到五、六十年代,沃霍尔等人开始大规模地将工业时代的“图像视觉”引入艺术领域,由此开始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物视觉”的时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物的喧嚣”里,艺术家们虽然展示了工业时代的各种或煊赫耀眼、或阴冷瘆人的“物态”,但却很少有人像恩里科·巴赫这样似乎执著于一种诗意化的“工业的美”。——发达工业时代的性灵歌者 评恩里科·巴赫的抽象绘画/方志凌
一个想法不是适合所有媒介的
新浪收藏:抽象绘画当然还是绘画领域的,那么有想尝试其他(媒介)形式表达吗?
恩里科·巴赫:想,一直在想,我经常做很多尝试,做过很多雕塑,也拍过很多图片。但是到头来发现,其他的媒介不能像架上绘画一样来抒发自己,解释或传达自己,或者来寻找我对艺术的问题。只有在绘画创作中我可以找到我想知道的事情。当然可能是我也没有深入到其他领域(研究),但是我觉得也跟我的兴趣使然有关。目前为止,我只想画画,也真的喜欢。
绘画是个人的生命体验
新浪收藏: 谈谈绘画与当下的关联?
恩里科·巴赫:没有任何联系。我不喜欢把一些厚重的东西带入到作品当中,我想在作品当中单纯地讨论艺术。当然生活中有很多爱好,我喜欢做运动、音乐等等,都会影响我个人的感觉。但是感兴趣的东西不会直接带到画面里 ,而是融入个人的生活。要是有的话,也是影响个人的情绪,对画面是没有什么影响的。当然,这种情绪跟感觉对创作很重要,如果我对于社会事件想表达的话,我可能会成为一个作家。
新浪收藏:那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巴赫的作品会出现,绘画的基础在哪里?
恩里科·巴赫:我读的学校学制很长,很长的过程中我会翻看大师的作品,会思考那些大师之前做了些什么?他们在绘画上的(创作)形式、表达的空间来发现和回答他们想的一些问题,在我不停想、不停翻看的过程当中,我还有更多想要说的,也许不能在他们的基础上,但是我想找不同的角度,或许我没有一定要一个答案在整个抽象绘画(领域)。在过去,那些大师们也一定有更多想要说的,不过当时没有现在的科技、材料等等新的事物,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东西,这也许也是跟上一个问题关联的答案。
绘画就像轮胎
新浪收藏:对于绘画这个媒介怎么看,约尔格·茵梦多夫曾说“停止绘画”,他认为这一媒介早已过时了。
恩里科·巴赫:绘画和雕塑是很古老的创作媒介,在一开始(学画画)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告诉我别画画了。但是我每回画一点点的时候,就又有新的发现。绘画特别像轮胎,形是不会变的,但是它就是会一直改变,会有新的技术、速度的变化。当拍照出现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它是新媒介,可是现在已经是旧媒介,是不是我们要说别拍照了。我还没有到70岁,我还要不停地寻找。每一代人都会有劝你别做绘画了,但是每一代都会出现新的架上艺术家,这也都是事实。所以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绘画艺术),或者是说我的艺术(作品和形式),我依然要走在自己的路上。
新浪收藏:那么在寻找什么?
恩里科·巴赫:从来没有找到过,也不知道是什么样。我现在做的就是不停在提问,在层次和层次之后找问题,然后(通过作品)呈现给观众看。而我也非常期待观众的反馈,一直在质疑、回答、再否定的过程中。我也不知道最后能找到什么。
巴赫的创作以西方艺术史名作为素材,可追溯到传统静物画、分析立体主义和合成立体主义、以及20世纪60年代源于包豪斯几何学的欧普艺术等。同时,他的部分作品还涉及现代艺术早期的色彩光影学说和巴洛克时期的荷兰绘画,部分作品则触及十七和十八世纪的错视静物画。它们并非可解读的画谜,也没有讲具体的故事,而是在个体层面上展现了被作为工具使用到的日用品,它们被用来建立秩序和结构,表现不断变革着的媒介和时代。视错觉不仅展现了艺术家的过人技法,同时也试图对当代性作出回应,提醒我们不要过于信赖自己的感知和认识,因为太容易被其迷惑和诱导,引入歧途。
他将场域和线条置于平面背景上,通过简化形式、揭示形式来增加视错觉。在作品中打破生活日用品的固有定义,并赋予一种超现实的魅力,对于作品他最在乎的是艺术的追问和观者的体验感,纯粹而简单。
每一件作品是一个谎言
新浪收藏:有想过重新定义什么吗?
恩里科·巴赫:我想改变我的作品给观者的固有印象、体验感。我觉得每一张作品像跟观者开了一个玩笑,像是一个谎言,观者参与其中,陷于这个谎言当中,成为一部分。
新浪收藏:那么你想要得到(观者)什么样的回应?
恩里科·巴赫:好的艺术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喜爱。可能有人会说,懂我的作品在说什么,也会有人说一点儿也不喜欢我的作品,太丑了、完全不懂、感觉很不对劲之类的我都特别喜欢。但让我难过的是“就这样吧”,不跟这张画做沟通的反应吧。而我只能决定这幅画,观者的回应我是决定不了的。
新浪收藏:什么样的时刻会觉得说你的感觉或是作品是对的?
恩里科·巴赫:这个是像在城市里面走,或者一个短程旅途里,走在这条路上,我的想法就像从A点到B点,到了B点之后,把想法实现了或者是验证了起初的想法不是很对,就会继续走,继续往下画,那么如果是后者,这张画会被我先放到一边。没有特别具体的评判标准什么样是对的,创作过程更重要。我的创作从一张小稿到最终呈现的经验是没有的,一切都是在创作中慢慢出来的。
一场视角游戏
对于观者来讲,视角变换提供了多种观看体验,而对恩里科·巴赫来说,可以提供更多创作的可能。可以是肯定的、亦可以是否定的,允许他人来质疑的,也是时常会盘旋在他的脑海当中的,这种追问是属于巴赫自己的艺术体系的。像巴赫说的,过程更重要。因为创作就像滚动的齿轮,涌动的青春,而巴赫一直在路上……
新浪收藏:想跟中国的观众说些什么?
恩里科·巴赫:希望多看看我的作品。心是敞开的,不要拒绝什么,可以接受我的作品、也可以接收不到,总之希望大家开开心心地回去,花一点点时间在这里。
关于恩里科·巴赫:
恩里科·巴赫,德国人,1980年生于莱比锡,现生活、工作于卡尔斯鲁厄。2010年毕业于 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2010 至 2011 年于古斯塔夫·克鲁格教授研究生班学习。2010 年以 来,举办过 16 次个展,参加过多个国家的 30 余次群展。2013 年获州立美术学院新秀奖, 2012 年获波恩艺术基金会奖金,2011 年和 2017 年获卡尔斯鲁厄美术学院奖,2010 年获史 蒂芬·巴尔肯霍尔驻地奖学金。巴赫的作品被欧洲和亚洲许多重要艺术机构、私人收藏,是 德国年轻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作为在中国备受瞩目的欧洲年轻艺术家,巴赫近年相继在国内的偏锋画廊、广东美术馆和龙美术馆hiart space等地举办个展,并多次参展香港巴塞尔、 艺术科隆、维也纳当代、上海西岸、Art021、艺术深圳等国际博览会。
关于偏锋画廊:
偏锋画廊成立于2006年,坚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洞察以及对欧洲及战后艺术大师的探索,并在两者的对话与碰撞中寻找各种可能的艺术力量。偏锋既是中国最早推动抽象艺术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画廊,也是持续探讨具象绘画在当下多种可能性的主要机构。我们深信,艺术的体验产生于一个又一个的变革中创造的新世界;艺术家的作品正是探索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对于收藏家,偏锋为其提供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发掘个人独特的视角,只因两者的充分结合才能构建卓越的收藏。我们希望更多的藏家可以秉持鉴赏家的心态,更深入地理解当代艺术以及欣赏画廊发掘、重塑并坚信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