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山水著名画家阳光访谈录 艺术简历

2016年04月12日11:37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阳光,现授聘北京中国传统书画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名家创作室特聘画家。桂林画院名誉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协常务理事,桂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其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美术展览,并在洛杉矶、温哥华、东京、上海、广州、台北、台南、高雄、合肥、南宁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曾获文化部《中国四季》美展铜奖,中国美协纪念《延安讲话》全国美展优秀奖,《西部大地情》全国美展优秀奖,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铜鼓奖等奖项。

  出版有《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阳光》、《名家经典•学术与收藏界最关注的中国画家——阳光》、《时代风格•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画家——阳光》、《阳光写意山水画研究》、《阳光桂林山水画集》、《阳光艺术》、《阳光画集》等专著18部。

  上千幅作品在《美术》、《中国书画》、《国画家》、《美术观察》、《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博览》、《中国画坛》、台湾《艺术家》、《雄狮美术》、《艺术贵族》、《炎黄艺术》、香港《收藏天地》等专业刊物发表及专文评价。被授予中国画坛百名“中华英才”称号,中国当代30位最具学术价值与收藏潜力的画家。

  寄情山水

  著名画家阳光访谈录(节选)

  桂林画院编

  辛民:您的父亲阳太阳先生得享百岁高寿,画家多长寿,寿自笔端来。书画家长寿,可以从历代书画家的寿命记载中得到证明:唐代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都活到80多岁,颜真卿被杀害时已76岁;明代的文征明90岁,文嘉、董其昌都高寿80岁以上;清代的“四王”平均84岁。现代书画家中,80已属“小弟弟”,年愈90者大有人在,如黄宾虹、何香凝、齐白石、林散之、肖娴等;百岁开外的也不乏其人,如刘海粟、孙墨佛、苏局仙、冯钢百、朱屺蟾等!您如何看待书画家长寿这一现象?

  阳光:世界上之所以公认中国的书画是最高的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欣赏过后,令人心旷神怡。练习书画,既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心理保健之法,它具有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延年益寿的作用。书画家多长寿。首先因为长于书画之人,往往淡于世间虚名假利而深得静中之趣。一个专心书画的高人,在技艺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足以应世之前,他必然是一个两耳不闻尘俗之事的静者。静极则心空,心空才能忘怀世俗而体悟书画之中的甚深法味。眼下不少书画不咋样的人,应付社会倒是很有一套,其人长寿与否,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他的书画一定不会“长寿”,只是过眼烟云而已。学书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钱财名利——它当然会带来这些东西,但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

  其次,长于书画之人,个性必然洒脱而随意。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采取随缘而不刻板的生活态度。清人论画法,有三个原则:用笔要“干”“淡”“毛”。仅从字面上讲,“干”是要用干笔而不用湿笔,“淡”是用笔要清淡而不用重墨,“毛”是用笔要松活。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艺术技法,从来就不是光讲简单的技术,而是饱含着鲜活的生命特征。“干”“淡”“毛”三字,如果不是画家心胸空灵,个性洒脱,是很难做到的本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笔松活,个性洒脱,用笔就洒脱,个性拘谨,画也容易刻板。

  第三,长于书画的人,性格往往粗中有细。因为作画首先要考虑大局,也就是整幅画的构图。没有整体的构图思考,一幅作品无法完成。但光有整体的构图还不够,还要有局部的细节描写。前人总结成两句话:大胆落笔,小心收拾。洒脱的人画画才大胆,心细的人才能把耐看的细节表现出来。《菜根谭》说得好: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好的画家为什么长寿,这句话可以作为最佳注解。洒脱的人,才会去云游;心静的人,才能细赏。有此二者,不长寿才怪。

  千百年来,书画艺术久盛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对身心健康的益处。一是能使人宁心静气,杂念消失,有养心助心之功能,与太极拳、气功有异曲同功之妙。当静坐作楷隶行篆之书,有衿躁俱平的感觉;若任意挥洒,作章草狂草大革之书,或泼墨作画至痛快淋漓之时,实乃焕发灵心之术。二是能使人产生万事销身外,生涯贯字中之感,养神健脑益心,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之法。当提笔临池疾书之时,心中繁乱之事全消,大脑得到休息,从而在工作和学习时效率倍增。三是能消除人的精神紧张。中老年人在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之余,静心作画,会使人产生舒适愉快的心理。四是可以磨练意志,修炼气质,启发智慧,以达到宽心之效,强心之益。

  辛民:从您的小品中更能见本真,小品尺幅虽小,但所包含的艺术规律与大画无异,更能通过小品探索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形成鲜明的笔墨风格特点。

  阳光:我喜欢画小品,这如同歌唱家每天提噪练音、习武者每日拔筋舞拳、作家平时日记一样,是画家积累的过程也是精神情感的演绎过程。罗丹说:“艺术是一门使人学会真诚的功课。”艺术家具有高尚的情操真挚的情感,正是平时修炼的结果。

  辛民:您的小品熟练地运用中国画传统技法来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从中既能感受到您对于山川的钟爱之情和观察之功,也能看出您对传统审美特质的尝试理解和平时自然的生活态度。因此,是否可以说您的作品正是您文化涵养和人格修炼的结果?

  阳光:任何艺术创造都是这样。艺术格调是艺术家才智的果实,是艺术家人格的物化状态。笔墨的深化是由人的思想境界来决定的,精神空虚,笔墨浅薄;精神博大,笔墨深沉、浑厚。山水画之境是山水之景,造化之秀,阴阳寒暑,春夏秋冬,无穷之趣,与画家胸中丘壑、生命体验、主观情思相契相生的呈现,山水便成了诗人画家抒情写意的媒介。董其昌说过:“诗以山水为境,山水亦以诗为境”。艺术家禀赋的诗心、画家的诗心,决定了山水的空灵与绵邈。

  辛民:我认为您的作品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作品的诗情画意和音乐的旋律美。从中能感受到一种音乐的韵律之美,请您谈谈音乐和绘画的关系?

  阳光:韵律,通常是用在音乐、诗歌的音调节奏和文采节奏方面,而借用在绘画中,它涵义三个方面:气韵、墨韵、色韵。常统称为“气韵生动”,但太过于抽象化了。“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王充《论衡•无形》)气先于形,是形的基础。中国画历来注重画面的笔气、墨气、色气、有了这三“气”、“形”(画面)就有了气势、气度、,随之就产生了“生动”感,整个画面就有了韵律的节奏美。而这些主要是靠墨和色来表面。韵以辅气,墨以辅笔,形以辅色,神以辅意,气韵双高,笔精墨妙,形神兼备。中国画的气决定画的高低。韵高画高,韵低画低。无气则无画,无韵则无好画。凡画画者总要追求好,追求高,追求美,因些实质上是在追求韵。韵律是中国画追求的目标,一幅画以气胜者,乃偏于阳刚之美,一幅画以韵胜者,乃偏于阴柔之美。

  “阳刚”、“阴柔”实际上就是意象性的思维。“以气胜者”使人感到刚劲挺拔,气息纵横,豪爽大度,有霸气、火气、斧凿气的意象感觉;而“以韵胜者”,使人感到高雅脱俗,有淡泊、宁静、平和的意气感觉。气韵相间、乃阴阳刚柔,这是笔墨达到的最高韵律美的意象境界,人们可以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生命力,呼唤着对人生、对宇宙、对历史、对未来产生海阔天空,无限境界的感情与情思。

  如果仔细分析绘画与音乐的这种亲密关系,就可以发现它们相通的基点。无声之形与有声之音的形式上的差别并没有排斥绘画和音乐共同存在的一种内在的艺术感情,而感情就会打破音乐与绘画之间的障碍。凡是愉快地倾听了优美音乐的人,都会承认一种既明白又难以表述的激动,他不可能说出音乐中的某个乐段给了他某种视觉印象,或者某种和声在他心中激起了某种感情。同样,当我们置身于美术展览馆,站在一幅深深打动了你的作品前,你可能感觉到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把你拉入画中,眼睛已经无关紧要了,好象只有心才可能与之感应,这时你却无法表达究竟是什么给了你这样的愉快,大概是线条和色彩所产生的效果,同音乐里的节奏与旋律对音乐爱好者所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打一个比方,就象是把色彩比作琴键,眼睛好比音锤,心灵有如绷着许多根弦的钢琴,艺术家是弹琴的手,只要接触一个琴键,就会引起心灵的颤动,这种颤动我们就不得不把它理解为是绘画中音乐感发生的作用。

  辛民:“自然”作为中国画品第的最高境界,您认为如何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呢?

  阳光:张彦远说:“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谓画之道也。”这里的“画之道”就是达到最高品第“自然”之道。在创作活动中,当创作主体处于“凝神遐想”的虚静心态,如果具备足够的能量积蓄,在一定情境的触发下,就会获得对自然的“妙悟”,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进而达到物我同一的自由审美体验。这种自由的审美体验不断积累加强,就会喷薄而出,创作出自然的作品;有了自然的作品,自由的审美体验才可能被传达出来。这既是艺术鉴赏的极致,也是艺术创造之妙理。具体而言,达到最高品第“自然”之道的前提是虚静的审美心境,基础是能量积蓄,核心是“妙悟自然”。

  作为这种合乎“道”的最高品第“自然”,只有在排除个人私欲以及其他一切社会功利的前提下,使自己处在一个虚静空灵的心境时,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观照;只有以自己的自然虚静之心,体会外物的自然本性,才能实现心与物的自由交流、自然契合;心物契合,加上心从手应,在一定的情境触发下,就会获得自由的审美体验。只有在达到这种自由的审美体验后,才有可能产生自然的作品。

  辛民:您如何认识笔墨的问题?

  阳光:笔与墨问题,争论已久。说好说坏,其实都无关乎“笔墨”本身作为传达人的思想的语言价值。这里问题的关键在于一些人忽视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改革在于“人”而决不会在“笔墨”,旧的笔墨程式固然是人创造的,新的笔墨程式还须人来创造。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和“笔墨”的被动作用本末倒置显然不会有满意的结果。“笔墨”自有其辉煌的过去,也自会有丰富明丽的未来。中国传统水墨画在世界艺术之林中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所表现的对象虽然也是山林水石、屋宇廊桥和人物动物等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创作要求,却是从立意到行意、从师造化到营造画面空间的过程直至终结,始终是将中国传统的美学要求和艺术家的个体心理对于自然的主观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在千百年的实践中,真正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精神的审美规范和创作要求而这个创作要求得以实施及最后完成的前提,就是创作过程中所依赖的“笔”与“墨”。这也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最直观的视觉特征。

  中国传统水墨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绘画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笔墨形式交互渗化的视觉美感。五代荆浩提出:气、韵、思、景、笔、墨他把绘画的立意、心境、笔墨、置构等方面的有机构成看成是绘画自身价值的相对逻辑。它们之间相互依赖、互为一体。

  “笔”作为古人最早用于绘画的工具,是在“墨法”出现之前的。所以,南朝谢赫“六法论”中首提“骨法用笔”。“墨法”的出现是随着创作者的心理革命和“笔”与“墨”自身的发展出现的。直到唐代张彦远仍然重视绘画的用笔所体现出的骨气。但他更重视人的创造力在用“笔”的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此时“墨”作为绘画的形式内容还没有引起古人的重视,但。古人追求笔与墨的和谐统一却不断地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艺术贵有新意、生气、天然清白而不故弄玄虚、无病呻吟。古人强调“立意”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骨法、气韵、人格等完美和谐地结合一体以便综合、全面地反映创作者的品性和风格。

  绘画的境界需要笔墨来完成,笔墨的精神则是由人的情感来驱动的。所以“笔墨”成为抒发创作者感情的重要媒介,同时又建构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美学特征。笔与墨交互浸染,所造成的线条与团块浓淡干湿、轻重缓急是经过多少代人努力探索并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规范的。古人所以将“笔墨”联在一起看待,说明笔墨不但是绘画和书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种艺术境界和心灵高度。所以,古人往往善于把笔墨的运作同自然的运行之理、之气联系在一起。这同我们今天运用不同的材质和手段来表达自己的观念、理想意义完全相同。

  当然,笔墨并非是游离于作者之外孤立的技术和技巧,而是画家将自己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升华至艺术境界时所必须调动的物质手段。只有这样创作者之“心”才能与客观物象之“神”和谐一致、交互印证,艺术之美才得以显现。笔墨运用的成功与否已经完全同创作者的气力、情感、理想柔和一起超越了呆板的形骸教条和时空规矩。的确。像疱丁解牛那般在造型技术上游刃有余固然让人敬佩,而将笔墨化为创作者心中的艺术价值符号,则更是中国传统艺术思想的关键与特征。意与法、笔与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真相。

  在崇尚艺术多样化发展的今天“笔墨”是一些立志改革传统水墨画者关注的焦点,它成为众多此类问题中的极为敏感的话题。我认为“笔墨”既不是阻碍水墨画发展的大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灵丹妙药,关键在于人的观念、理想须与时代同步。在今天这个数字和网络占据大半空间的时代,我们要实现任何一个理想、一种观念都需要一定的媒介和手段。同时,这些媒介和手段又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笔墨形式是古人实现理想境界的重要媒介和手段,而我们今天要实现一种理想和境界则仍然需要媒介和手段,笔墨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是不会过时的,相反,它会帮助我们在新的时代找到新的理想的彼岸。这正像古人发明了火药,今天我们并未因时代变迁而将其扔掉,却借助火药的最初原理使之更具有广泛而神奇的用途更接近了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创意无限,笔墨无限这是我们在进行传统水墨画创新的时代所必须记住的。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董其昌欧阳询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