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源红色写生之旅 杨家岭
[响应中国美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 董希源红色写生之旅(杨家岭)
延安,我一路追寻着你。我跨过潺潺的延河,登临那突兀的宝塔山,俯视着你宽广无比的山山水水。哦,枣园的灯火仍然透亮,杨家岭的掌声依旧热烈,鲁艺的读书声朗朗不断,南泥湾的飞镰还是那样的刀光闪闪。延安,你这革命的摇篮,中华民族的龙兴圣地,今天,我董希源又来探望你来了。
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思绪在董希源脑海里荡漾。时隔五个月后,再次踏上这片热土,让董希源兴奋难抑,不禁浮想联翩,诗意大发。
去年金秋十月,董希源专门到延安采风写生。为了更深人了解延安的风情风貌,尤其是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历史,他将全部写生家当都扔在了延安,一扎就是八天,先后深入到枣园、杨家岭、宝塔山、王家坪、清凉山、白庙寺以及延川的梁家河,几乎跑遍了延安的沟沟坎坎、岭岭坪坪,搜集了许多第一手的创作素材,完成了七件丈二匹的巨幅写生作品,也与当地革命老区的农民、艺术爱好者结下了深厚而又纯朴的革命友谊。他们一再嘱咐和叮咛董老师,在方便的时间再访延安。之后又隔三差五地打电话,询问董老师何时能成行。
革命老区群众的信任与嘱托,就是董希源写生创作的主要动力。为此,他特意将这次再访延安列为红色写生之旅的第五站,并携带去他专门为延安人民创作的巨幅宝塔山写生作品,奉献给延安,永远在延安枣园宾馆陈列。
杨家岭,是中 共中央驻地旧址,从1938年开始到1947年3月,毛 泽 东等中央领导和中 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 这个原本寂寂无闻的陕北小山村,因中国共产党和中共中央的到来名扬中外。这里产生了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百团大战、精兵简政、大生产运动;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中共七大;这里诞生了一篇又一篇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光辉著作:《整顿党的作风》《新民主主义论》《愚公移山》。
杨家岭,它在革命历史的红色版图上的地位极其重要,正因如此,董希源再访延安的首个写生点就选择了它。 为了避免与上次杨家岭写生作品产生同一构图方式的简单重复,董老师这次没有采用全景式的构图,而只是剪取其中最能代表杨家岭风貌与历史内涵的一角 --- 中央大礼堂。
因为对地形地貌非常熟悉,而且出发前已经有了初步构思,所以来到杨家岭后,并没作过多的踌躇而浪费时间,便迅速在大礼堂前展开画架,搭起画板。 中央大礼堂,这座中西合璧、清水外立面的砖木结构老建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在这里召开,并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真正成熟,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思想开始写在党的旗帜上,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礼堂上那条 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就是很好的历史明证。
基于这些考虑,董希源将大礼堂作为画面主体,通过墨线勾勒外观整体,然后淡墨轻染,以强调其简约、轻松却又纯朴、厚重的外观立面,以此表现礼堂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今天的写生,董希源并没有铺开他惯用的丈二匹宣纸,而是选择直竖的六尺整纸,采用半仰的写生视角,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张显与突出大礼堂的高大感觉。另外以小写意手法,挥写几株翠柏苍松,使得在繁枝茂叶掩映下的大礼堂主体形象更加突出与鲜明,并以此寓意伟大的党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简约、轻松却富有朝气。苍松翠柏则比喻紧紧围绕在党中央周围的革命群众,正生机勃发,准备迎接革命胜利的到来。
初稿已经完成,今天的采风写生可以暂告一段落了。明天,董希源将继续深入到延安更为偏僻的乡村岇崮,用他那全新的审美眼光与独特的视角,去采写延安那源源不竭的红色风情。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