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创新之路
章剑华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有的精神财富,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各种艺术都有其个性,也有其共性;都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有其相互关联的普通规律。但不管是何种艺术,高雅艺术也好,通俗艺术也好,都有一个共性规律:创新。人们常说“艺术之树长青”。何谓“长青”?何能“长青”?就是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存在和发展。只有创新,艺术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有永远旺盛的生命力。
书法亦然。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古老的艺术样式之一。书法正是我们国家民族想象力、创造力的结晶。书法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断的演变、发展、创新过程之中。仓撷造字,几乎与此同时书法就开始了。从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直至如今,书法一直处在发展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书法的文字内容、作品形式、创作方法和创作心理的渐进和创新过程。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之所以至今仍然发射着耀眼的艺术光芒,正是书法艺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处在当今这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视听时代和媒体时代,创新的紧迫性是任何时代所不可比拟的。也就是说,书法创新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的、一般的创新,而应当在高起点上进行全面的创新,拓展书法艺术的新时空。
从星云大师说开去——书法观念的创新
前不久我前往南京物馆参观了《星云大师墨迹·世界巡回展》,原以为也是一般的书法展览,但到展厅一看,其布置和展出方式完全不同,除了悬挂的生平图片和书法作品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星云大师的“书法室”,室内有书法桌椅和文房四宝等,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颇有感受。在旁边的展厅里,又专门设置了写经处,许多小和尚在当场用毛笔写经。参观者还可以从木板上拓下星云大师的手迹,现场气氛相当热烈,参与者相当踊跃。由此我想到曾从报刊上获知,星云是第一个在电台、电视台传扬佛法的人,首创佛教的民众化。对于佛教,对于星云法师,我知之甚少,也不必在这里加以评说但单就星云大师这种变革和创新来说,是令人十分敬佩的,并从中有所感悟和启示:宗教尚且如此,书法何尚不能创新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书法的创新首先是书法观念的创新。我认为,如今书法改革的呼声甚高,各类口号、提法甚多,但在书法观念上的突破和创新实际上远远不够,还是受到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书法仍然在单一的、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所谓的创新和变化,这势必不可能使书法法有大的改观和突破,因而总体上面貌依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首先要在书法创作观念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认识大转变。具体地说,需要确立这样几种观念:一是开放性观念。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和单一性,又由于书法创作往往是个体劳动,所以造成长期以来书法艺术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同其它艺术门类交流沟通很少,更无借鉴。而艺术应当是开放的体系,书法也不例外,应当突破自我,消除门户之见。书法与其它艺术之间、专家与专家之间,应当打开门户,相互交流,相互吸取,互学互进。这样书法艺术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二是时代性观念。任何艺术不可能脱离时代而生存、而发展,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笔墨当随时代”,书法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时代需要书法,书法需要时代。因此我们应当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紧跟时代步伐,让今日书法烙上今日之印记,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法高峰。三是参与性观念。艺术的发展有一个共同的规律:社会愈发展、愈进步,艺术就愈接进民众。过去,艺术是贵族的侈奢品,而今天,艺术已成为人民的消费品。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和体现。我们应当顺应时代之潮流,让书法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让人民群众更多地参与到书法的创作、欣赏和消费中来,实现书法的大众化、普及化,这也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土壤。
从“哪吒拆骨”说开去——书法方法的创新
书法、书法,有书有法。法为何物?法度、方法是也。我认为法度应当守住,方法应当创新。
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论书法》一文中说过:“哪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若别无骨肉,说甚虚空粉碎显露全身”。他还指出,妙在于合,神在于离,“真欲脱去右军习气”。在这里董其昌阐述了“书法有法,书法无法”的观念,强调书法创作要脱胎换骨,摆脱束缚,彻底创新。董其昌的这种书法观是很有见地的,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和创新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然,书法方法的创新是有前提的,不是凭空想象,另起炉灶。书法必须有法,不讲法不成其书法。这个法有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这些“法”在书法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和规律性。我们应当知其法、懂其法、用其法,但是我们又不能死守其法、拘泥于法。在知法、懂法、用法的基础上,变法、破法,乃至于无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最大的力气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去就是要“有法”,打出来就是“无法”。“有法”与“无法”是辩证统一的,并不是对立的。“有法”是基础,“无法”是突破。“无法”并不是不要法,而是强调方法的创新。那么,书法之法如何创新呢?一是在笔法上求变。书法用笔通常强调中锋、藏锋。但我们能不能尝试一下侧锋和露锋呢?也许会有新的面目、新的效果。二是在字法上求异。字的结体有严格的规范,篆、隶、正、行、草各有其结体的特点和规范,但能否将不同字体的结体方法相互融通呢,使其出新。同时我认为,根据现代汉字简化的标准,重点探索标准简化字的书法字法,便于现代人欣赏。三是在章法上求新。这里就不谈书法的行间疏密布局问题了,只是提出这么一个设想:书法作品在竖写的同时,也可根据现代人阅读习惯,进行横写的尝试。毛主席曾经用横写的格式书写过自作诗,尤其是在“兰亭论辩”时给郭沫若先生那封著名的信件,就是横写的,不失为书法的精品力作。四是在墨法上求奇。古代人书法一般写浓墨,而后来逐步发展到淡墨、宿墨、枯墨等等,即“墨分五色”,提高了书法的层次性和审美趣味。前不久我观看了北京一位书画家的书法展,他在墨汁里加入了其它成分的东西,写出来的字富有很大的层次性和变化性,给人以新奇感。这说明用墨也可以创新和创造,营造出全新有感觉。
从毛体诗词说开去——书法内容的创新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着很高艺术造诣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和书法作品,而且把诗词和书法有机地统一到自己的作品中,成为独特的“毛体诗词”。当我们欣赏他的《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作品,常常为他的独特草书所折服,更为书法中表达的诗歌内容所感染。“问苍茫大地,认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书法的内容和形式是多么的协调、融合,是多么的波澜壮阔、气势非凡!不难想象,没有毛主席的气度、经历,没有语词中的豪迈气概和伟人情怀,怎能写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书法作品呢?
其实,书法的书,我理解,不单指书写,也包含了书写的内容,而且后者更为重要。正如徐利明先生所指出的:“文字的运用,或诗文,或词句,总有其表情达意的内涵。这种具有文学性的文字内容对书法作品的情境和形式表现也构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往往与其文字内容是连在一起的。王羲之的《兰亭序》,之所以成为传世的不朽之作,既是“美字”,又是“美文”,字文俱美,相得益彰。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正是因为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内心的情感交织,从平和到激烈,起伏跌宕,一气呵成,成就了这幅书法作品的道德情怀和艺术价值。
本人在书法创作中,也有这样的体会。我曾在出访澳大利亚期间,在一望无际的黄金海岸,面对大海即兴赋诗一首:“潮起潮落天地间,黄金海岸云水连,漫步沙滩远望海,心胸顿开忘是非”。这首诗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后来我把它用用草书写出,由于自己对诗的内容和情感有自身深刻的感受,所以写起来十分顺手,一挥而就,成为我最为满意的一幅书法作品。由此可见,书法作品书写书法内容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应当注重书法作品的内容。
而书法内容也有一个创新问题。现在许多书法作品动辄便是古诗古文古言,没人时代气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书法作品的感染力。因此,我主张书法作品的内容也要更新,不能一味从古纸堆里找内容,而应当多写与当今时代、当代人相关相知的内容。比如自己写的诗歌、散文,社会上普遍熟悉的流行歌曲,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名人名言等等,都可作为现代书法所表现的主要内容。这样,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教育功能,还能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思。
从央视“墨舞”说开去——书法形式的创新
中央电视台曾经制作过一档名为《墨舞》的艺术片,把音乐、舞蹈与书法,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播出后获得热烈反响和好评。后来又制作了《墨舞续集》,从文字的产生到现代书法的生存状态,进行艺术的演义,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大大拓展了书法表达的艺术空间,很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不失为创新的典范。
我长期从事过电视艺术,现要又涉及舞台艺术。这些经历和经验,使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把书法艺术与其它综合艺术相交、相融,进行探索和创新,使书法艺术获得全新的表达和现代的载体。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远距联想”。我认为可以运用到书法创作上来。这个“远”,不是空间上的远,也不是时间上的远,而是性质上、意义上的远,也就是把毫不相关的事物,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进行联想,并把它们结合到一块,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我们把这一“创作心理学原理”运用到书法形式的创新上,也许会有所突破:一是书法表现的多样化。例如,把舞蹈、音乐、绘画与书法结合在一起,把舞蹈的人体之美、音乐的声韵之美、绘画的造型之美,揉进书法,相互渗透,也许会创作出一个别开生面、富有人文气息和审美情趣的“书法综艺晚会”。再如,把书法、诗歌、自然景观为题材,创作一部电视专题片,会把呆板的、单一的书法立体起来、形象起来、生动起来。一部《一代风骚》的电视片,就把毛主席的书法用电视综合艺术手段表现出来,效果颇佳。二是书法装裱的时尚化。适应现代家居和城市环境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装裱形式,用新材料、新形式对书法作品进行包装。三是书法传播的媒体化。现在是信息社会,艺术传播的方式也要应时而变。过去书法作品主要是人际传播,后来是展览。为了实现书法作品更快更广的传播和交流,应当学会运用新兴媒体传播书法作品,如开办电视的书法栏目和频道,主办网上书法展览,制作书法音像制品等等,从而让书法与当代人的生活和习惯结合的更紧,促进书法的时空拓展和生命活力。
创新,是各类艺术的共性规律。创新,是书法艺术生存的活力,更是不断拓展、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让我们高举创新的旗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书法事业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开拓书法艺术的新境界、新时空,创造书法艺术的新高峰、新辉煌!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