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A货变B货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2日 07:33 北京日报

姚先生手中的清代翡翠挂件如果是A货,价值50万元,但按B货估价,最多值两万元 姚先生手中的清代翡翠挂件如果是A货,价值50万元,但按B货估价,最多值两万元

  AB之变  

  2011年4月,某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位陈女士在一家玉器商店买下一只翡翠手镯,买前还特意请一家国家级宝玉石检测权威机构做出等级鉴定,结论为A货。三年后,陈女士将手镯拿到一家珠宝店寄售,不料珠宝店委托同一家检测中心重新鉴定后,结论是 B货,陈女士因而将该检测中心告上法院。

  A货为何能变B货?这篇文章引起了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主任姚政的关注,因为这样的事,在他周遭一些喜爱翡翠、收藏翡翠的朋友身上也时有发生。当姚政将这一现象与唐山的收藏家焦先生交流时,焦先生就表示“您的一番话打开了我的一个心结”。事情是这样的,焦先生买了一块翡翠作为礼物送给女儿,经鉴定为A货。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女儿将这块翡翠再度拿去鉴定,结论竟然是B货。女儿心情很不爽,觉得父亲买了块B货糊弄她。焦先生感到既奇怪又委屈,还引起了父女之间的误解。

  姚先生说:“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身边是比较常见的,现代的翡翠如此,清代的古董翡翠更不用说,经检测几乎都是B货,焦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案。”

  受沁之罪

  究其真相,姚政认为,引发A货变B货的最直接原因在于“受沁”。部分翡翠在汗液、化妆品或土壤中的酸性物质长期接触、渗透下,会产生表面结构的“侵蚀”,从而显示出类似B货的表面结构特征,虽然翡翠的成分并未发生变化,但如经验不足和训练不够的人在测试不充分的情况下,也极容易将其误判为B货。

  前不久,在《广州日报》记者对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两位专家的采访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出翡翠鉴定更深的隐忧。

  据专家介绍,天然翡翠经过雕刻、加工,最后一般经过一道燉蜡工艺。燉蜡包括上蜡和浸蜡,是被业界允许的翡翠优化处理方式。上蜡是把质地较为紧密的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之中,保持一段时间,使石蜡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种空隙浸入,这样可将翡翠表面的小凹坑、小孔隙填平,使翡翠表面光泽和透明度得到增强;浸蜡是将原本质地比较疏松或使用弱酸进行过表面处理的翡翠成品浸泡在熔化的石蜡之中,保持一段时间,使石蜡沿翡翠表面上的各种空隙浸入。浸入石蜡较多的翡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蜡会产生老化而产生白花,导致翡翠的透明度变差,这时可通过重新上蜡恢复光泽。

  然而,燉蜡工艺用到的虫蜡(又称川蜡)或白蜡同B货翡翠所用的环氧树脂从成分上说都是有机高分子。如何在仪器鉴定时将之加以区分是整个鉴定过程的关键,“因为两者都是有机高分子,红外谱图非常类似,所以红外光谱仪的分辨率难以保证对于两者进行有效区分。此时,即使是有红外光谱仪的商业鉴定机构也是无能为力的。在翡翠饰品中检测到有机高分子,通常是B货处理翡翠的证据,也成了造就翡翠A货变B货的重要原因。”

  姚政认为翡翠鉴定的问题有三点:其一,燉蜡的“优化”过程本身与不够精密的检测仪器之间的固有矛盾。其二,检测人员素质不够专业。其三,教科书关于“有机高分子”的绝对言论产生的误导。

  标准之殇

  姚政透过清代翡翠受沁而由A货变B货的原因,看到了现行《珠宝玉石国家标准》的缺口。现行的标准主要是约定现代市场上的珠宝首饰产品的,而对古代玉器的考虑比较少。姚政认为,上过蜡的现代翡翠即使是A货,也远不及清代的古董翡翠原汁原味,然而“老东西的包浆却成了它们‘惨遭降级’的原因”,其实“泛着亚光的清代翡翠不需要上蜡,越戴越好看。而上了蜡的翡翠则有可能日渐老化而黯然失色。”

  AB货之分,本是为了区别出更好的、更天然的翡翠,但时而出现的A货、B货真假难辨的现象却为翡翠收藏蒙上了阴影。“如果取消B货,好的翡翠不再有AB货之分,只看色、质,只有好与不好的区别,是不是可以让好翡翠、老翡翠有了重新扬眉吐气的机会了呢?”这些日子,姚政总是在思忖。如同是玉器的鉴定标准,一块好的古玉,并不会因为受沁而被人菲薄,包浆也并不会影响它的品质与色彩。这样对受了“沁”的翡翠来说,是不是更公平一些呢?

  姚政关于翡翠A货能够变成B货的担忧如果是事实,这将会牵动很多人的神经,毕竟翡翠已成为非常普及的高档饰品。本报记者将采访有关权威专家,在下期品藏版继续报道。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