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龙玉饰为南京最早的龙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7日 07:51 人民网 微博

  伴随着龙年脚步的临近,人们对“龙”的话题也愈加关注。中国人对龙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它是祥瑞的象征,代表着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和一种力量,所以我们中国人都对它喜爱万分。但它一直高高在上,“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得到它们的庇佑呢?其实,龙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特别是南京这座被誉为“虎踞龙蟠”的地方,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龙的身影,而且很多龙还有自己特别的故事……

  南京最早期的龙

  新石器时代的龙玉饰

  记者走访了南京的大街小巷、文物古迹,发现南京年代最久远的龙应该是在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内展出的两条了。这两条龙来自新石器时代,是出自南京浦口营盘山遗址,是两件龙形玉饰件。这两条龙一条是“抬头龙”,脖子是往上抬的,另一条则是“俯首龙”,龙头是往下弯的。

  南京市博物馆的研究员王志高说,这两件龙形玉饰件是大概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营盘山文化属于良渚文化,也就是四五千年前的文化。那么也就是说,在四五千年前,南京这里就已经出现龙的文化了。

  记者翻阅了一些关于龙的书籍,发现中国最早的龙造型也只是在大约6000年前,是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区墓中发现的,是一条用蚌壳堆出来的龙形象。而玉器中出现的最早的龙应该是距今5000年红山文化中发现的一条C字形的玉龙。如此说来,南京浦口营盘山出土的玉龙应该也算比较早期的龙了。

  最不讲地位的龙

  龙和鸡搭档的鸡首龙柄壶

  在常人眼中,龙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大多时候代表皇家,但是在魏晋时期,龙的地位好像并不是很高,因为一般来说龙都是和凤凰“搭档”,体现一个龙凤呈祥的好意头,但在南京市博物馆,记者看到一个奇特的组合:龙和鸡搭档了。

  在一组东晋时期的瓷器中,记者看到几个叫做鸡首龙柄壶的青瓷文物。

  这些壶的壶嘴是做成鸡首的形状,而壶的把柄却是用龙的形象做的。这一鸡一龙的搭配也太奇怪了。王志高说,为什么那时候流行用鸡首壶他也不清楚原因,不过除了用鸡首做壶嘴,还有用羊首、犬首等等形象做壶嘴的壶,可能和12生肖有关。12生肖大约也是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动物都非常生活化,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也就比较多。

  不仅这个壶的造型奇特,王志高说,关于这些鸡首龙柄壶的用途目前也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这些壶是用来做酒壶的,但也有人认为是用来烧水的,具体说法不一,而它们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只有它们的主人才知道了。

  谁都没见过却最威武的龙

  点上眼睛后就腾空飞去

  在南京有关龙的故事中,有一条龙那才叫真正的“神龙见首不见尾”,谁都没见过,但它的影响可谓深远,那就是“画龙点睛”传说中的龙。

  众所周知,龙是虚构出来的形象。因此,自从龙“诞生”以来,它的样子就一直无法固定下来。到了宋代,一个叫罗愿的人给龙制作了一幅“标准像”——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不管“标准”怎样,龙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一种神兽。不过,据史书记载,南朝画家张僧繇却把原本不存在的龙给画活了。这段神奇的传说就发生在1500年前的南京。

  张僧繇是南朝梁吴中(今苏州地区)人,擅长画龙,是梁武帝的宫廷画师。他画的龙见过的人评价说是“千变万化,诡状殊形”。据说,当时在南京(时称建康)的安乐寺,有一座画壁,两面都是张僧繇画的龙,每面两条。这几条龙威武张扬活灵活现,好像随时要腾飞。但人们细看之后,却发现这四条龙都没有眼睛。于是有人就问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上眼睛。张僧繇回答说,如果点上眼睛,恐怕龙会腾空飞去。别人听了都觉得很荒唐。张僧繇无奈之下,就举起笔,为一面壁上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当天晚上,雷雨大作,两条点过眼睛的龙在雷雨中腾空而起,飞上了天。第二天早晨,人们吃惊之余发现,另一面壁上,那两条没有点上眼睛的龙依旧还在。

  这段神奇的故事,记载于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据史书记载,安乐寺在“秦淮水北”,也有专家认为,安乐寺位于今天夫子庙一带。不管在哪里,寺庙如今早已无迹可寻。更可惜的是,张僧繇的龙画早在宋代就已失传,只有这个“画龙点睛”的美妙传说,让我们回味无穷了。

  最高贵华丽的龙

  明代开国功臣腰带上的龙配饰

  南京曾是明朝的首都,而龙的形象发展到这时也渐渐成熟,渐渐成为帝王家的象征,所以南京在这时出现的龙也非常多。在众多明朝的文物古迹中,有一组龙的身份地位可谓特殊,它们被保管在南京市博物馆的《玉堂佳器》这个高规格的展厅中,这就是一组古人腰带配饰上的龙。一副腰带配饰有什么稀奇的呢?但这副腰带配饰不是普通人能拥有的,而是皇帝赐给功臣的。

  提起明代开国功臣,很多朋友都津津乐道,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刘基……有关他们的故事口耳相传至今。但这群英雄人物中,汪兴祖或许不为大家熟知,不过他墓中出土的一件文物却可“傲视群雄”,这就是“镶金托云龙纹玉带板”。

  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宋燕告诉记者,这组玉带板是1970年10月,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今南京市博物馆前身)考古人员从南京中央门外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的。据《明史》记载,汪兴祖是庐州(今安徽合肥)巢县人。少年时,汪兴祖为朱元璋部将张德胜的养子,改姓张氏。至正二十年(1360年)六月,张德胜与陈友谅在采石的一次战斗中死于阵前。汪兴祖继承父职,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十余年,为明王朝统一立下了许多战功。洪武四年,汪兴祖与傅友德合兵攻打四川的时候中飞石身亡,被追封东胜侯,其子被赐予世券,世代享有特权。

  这套玉带板共14块,用纯洁滋润、白如凝脂的和田玉雕刻而成,底部镶以金托。主要带板的纹饰采用钻孔镂雕法,以重叠的层次,表现出龙身躯的上下盘绕。龙首的雕琢尤为精致,尽显龙的威严之态,堪称中国古代玉雕工艺杰作。

  记者在博物馆里看到,这组玉带板确实精美异常,但是对于它是怎么用的非常好奇,因为一组有14块之多,金玉本身又比较重,难道全部都装饰在腰上吗?宋燕说,实际上这14块的数目还不完整,依据明代张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条记载,一条完整的玉带是由三台、圆桃、排方、鱼尾、辅弼等部分组成,总共有20块之多。而汪兴祖墓出土的这套玉带板可能被盗,也可能是当时朝廷还没定制度,允许不足20块的玉带存在,一切至今还是个谜。

  不管怎样,这组玉带板都是高贵华丽的象征。据《明实录》记载,明代初期,关于革带的使用便有了极严格的规定,文武官员按九品官阶分别使用不同质地革带:一品玉带,二品花犀带,三品金钑花带,四品素金带,五品银钑花带,六品、七品素银带,八品、九品乌角带。在一些重大节日,大臣们都要穿着朝服,配以不同的革带,从而显示出不同身份等级。所以普通人想戴还没有呢。

  博物馆内,在玉带板的旁边还展示着一组金光闪闪的金带板,这组带板就有二十块,均用锤鍱的方法做出云龙纹样,龙为四爪,因此称为蟒龙。龙张口吐云,形神威武。出土该金带的墓未见墓碑或墓志铭,但从同出土的琥珀带、玉杯、玉盘等高级文物看,该墓主人身份、地位应该也是相当高的。

  最郁闷的龙

  被不孕不育的女子吃来求子

  因为龙在神话中是祥瑞之物,能去病挡灾,所以我们都喜欢它们、敬重它们,甚至有人曾想“吃”了它们。

  坐落于南京明孝陵内大门口的两根望柱就因为上面缠有云龙纹而遭此“一劫”。明孝陵考古专家路侃告诉记者,明孝陵门口的两根望柱本来保存得还比较完整,但是到了清末年间,不知道哪些江湖郎中突发奇想,说是不孕不育的女子吃了望柱上的石粉,就可以生龙生凤。而很多迷信的女子就听信谣言,纷纷跑来挖望柱上的石头,回去磨成粉末就汤药喝下去。于是就出现如今望柱上一个一个的坑洞。

  记者到明孝陵探访时发现,望柱有些面上确实有很大坑坑洼洼的凹槽,特别是对着大门的那一面,原本的花纹已经基本看不清楚,只有转到背后才能看到清晰的花纹。开始记者还以为坑洞长年累月地磨蚀才变成今天这样的,原来这里面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路侃说,明孝陵的这对望柱开启了全新的雕刻风,在这之前,唐宋以来的神道望柱顶部都是做成莲花式的风格,但从朱元璋开始,这些神道望柱就改成顶部为圆柱形的云龙纹,更凸显了皇家威仪的感觉。但朱元璋没想到,这个威仪庄严的新风尚会给望柱带来这样的后果,因为望柱上有龙纹,形状又比较阳刚,所以就被一些江湖郎中利用,认为不孕的女人吃了像阳物的东西就可以怀孕了。

  腿最多的龙

  下马坊公园内的“多腿龙”

  一条龙应该几条腿?按照今天来看应该是4条腿,当然在远古时代也出现过独腿的叫“夔”的龙。但是五六条腿的龙你见过吗?在下马坊公园内,这里的龙就不止4条腿,你能找出五六条腿来。

  记者来到下马坊公园时,发现这里竖着一块龙石壁,长约五六米,正反两面都刻有一条巨龙,腾云驾雾,很有气势,可惜的是,这条龙被分成了三段。而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条龙的腿居然有好多条,但因为石碑残缺,具体几条腿也看不太清楚,整体只显示了一条龙身。路侃告诉记者,其实这块龙壁并不是一个整体,是拼凑出来的。当时在挖掘这一片地方时,发现了几块石壁,但都残缺不全,可能不止一块这样的石壁,但为了留个纪念,所以考古人员就把几块大概能吻合的石壁拼凑出来,放在这里供人们参观。当时究竟有几块这样的龙壁现在也不清楚,具体用途也不得而知,但从雕工来看,确实是明代雕刻无疑。在今天看来依然精美细致。

  路侃说,不仅下马坊的这块龙壁是拼凑,午朝门公园一进门的龙壁也是由断壁拼凑的。当时明故宫(微博)应该多处有这样的石壁,但因为毁于战争,这些石壁就七零八落散落各处了,后来为了复原,就把能拼凑到一起的几块复原。

  身份最尴尬的龙

  天王府里的宝贝龙

  龙在明清时期的地位得到了升华,成为了帝王家的象征。但到了太平天国时代,龙的地位又发生了变化,而且里面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天平天国天王府旧址(总统府),西花园夕佳楼转角处,朝北的墙上有一面五爪团龙壁。这块龙壁是九块水墨青砖雕刻而成,上面的团龙面目和蔼、威而不狞;祥云缭绕、海潮轻拂。

  不过,让人觉得疑惑的是,龙是帝王的象征,本应堂堂正正,为何这条龙却坐南朝北,蜷缩在背阴处呢?总统府陈列展览部的刘刚部长告诉记者,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洪秀全一生只信“上帝”,不信“邪神”。中国人自古以来笃信的龙王,洪秀全则认为是“龙妖”。太平军凡在战争中获得龙形的东西,都称为“妖龙”,必用双箭射龙眼。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将清两江总督署改造为天王府,并打造金龙殿,在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效法历代的皇帝,逐渐接受了龙文化。为了给龙正名,不久后,洪秀全告示众人,他在天堂见到天父天兄,还见到了孔某(孔子)和观世音。天兄告诉他,观世音是“阿妹”。至于孔某,“本在天堂,私逃下凡间,变妖惑人,所以天父大怒,今捉上高天,罚他种菜园子。”有人问洪天王,既然龙是妖,天王府为什么还要造金龙殿?洪秀全回答说,他在天堂见到天父有金龙殿,所以他也造了金龙殿。他还依据天父传言,定下“今后天国天朝所刻之龙,尽是宝贝金龙,不用射眼”的训谕。

  天王府造成后,处处雕刻龙的图案,不仅有金龙殿还有金龙城。

  今天我们看到的夕佳楼壁上的五爪团龙,就是当时对龙开禁后的产物。与腾挪反转、鳞爪犀利的其他“妖龙”相比,这条“宝贝龙”的面目显得格外和善。

  有的地区用“穿山甲”代替“龙”

  即将到来的2012农历年是龙年,人们将欢天喜地地辞别可爱的兔子,将目光对准威风凛凛的龙。不过,在有些地区,人们并不一定“辞兔迎龙”,因为他们的生肖文化和汉族的有一定区别。

  记者在南京博物院编写的《腾飞龙:2012龙年龙展》一书中看到,我国云南哀牢山彝族的十二生肖名称及顺序为:虎、兔、穿山甲、蛇、马、羊、猴、鸡、狗、猪、鼠、羊。虎排第一,龙则被穿山甲取代。不过,随着龙文化的传播,据说现在也有龙取代穿山甲的说法。桂西彝族的十二生肖,不仅有龙还有凤,排序则为: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黎族大多数地区的十二生肖与汉族相同,而毛道黎族则以“虫”代“虎”,以“猫”代“兔”,以“鱼”代蛇,以“肉”代“马”,以“人”代“羊”。

  除了中国,很多国家也有十二生肖,例如在越南,十二生肖和中国几乎一样,只是用“猫”代替了“兔”。印度的十二生肖则为:鼠、牛、狮、兔、龙、蛇、马、羊、猴、金翅鸟、狗、猪。而在希腊和埃及,十二生肖的排序为:牧牛、山羊、狮、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

  龙之家族

  龙的变迁和家族成员介绍

  龙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民间对它们的分类有很多,比如有鳞的叫蛟龙,无角的叫螭龙,有角的叫虬,有翅膀的叫应龙。而根据不同的历史年代发展,龙的形象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夔龙期:从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期,经商周,延续到秦汉,都是以商周的夔龙为代表。夔龙的原型为湾鳄或巨蜥,一只脚而四个爪,也有两个爪的。

  应龙期:应龙的概念很早,最早见于商周,但作为艺术分期的应龙,可能始于秦,盛于汉,延续到隋唐,足多为三趾。

  黄龙期:始于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盛于明清。宋、辽、金、元多为三趾,明清多为四趾、五趾。自元代起,只有皇家可使用五爪龙造型,民间只能用三爪或四爪龙的图案。

  回归期:清以后的现当代。由于龙与封建统治者脱离了关系,所以可以按人们的喜好绘制或塑造成三、四、五趾。当然,五爪龙有过特殊的地位,故人们普遍还是偏爱五爪造型。

  龙的家族中,除了龙王、龙母、龙女,就要数龙的儿子最多了,民间常有“龙生九子”的说法。而关于这九子究竟是哪九个,民间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

  一子,名狴犴(bi an)好牢狱,面如虎,经常在牢狱之中守候,主战争。 

  二子,名猰貐(ya yu)鸟喙鸢尾,鱼躯牛角,独角,又名独角兽,为瑞兽。 

  三子,名狻猊 (suan ni),又名金猊,样子像狮子,喜欢烟火,它一般被装饰在香炉上。 

  四子,名獬豸(xie zhi),样子像麒麟,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把它作为正义和吉祥的象征。 

  五子,名鼍螭(tuo chi),生性好游泳,常在扬子江周围泛游。 

  六子,名摩羯(mo jie),羊首鱼身,为古代印度所崇信之神兽,为瑞兽。 

  七子,名獍犼(jing hou),又名金毛犼,传说中它性情凶猛,爱争斗厮杀,为凶兽。 

  八子,名狰狞(zheng ning)人面怪兽,龙身狼蹄,面目狰狞,好恐吓他人,为凶兽。 

  九子,名貔貅(pi xiu)吉祥瑞兽,龙首凤尾,牛蹄鱼鳞,好财宝,喜欢金银珠宝,为吉祥物。

  也有认为九子应该是这九个:

  老大囚牛(qiu niu),老二睚眦(ya zi),老三嘲风(chao feng),老四蒲牢(pu lao),老五狻猊(suan ni),老六赑屃(bi xi),老七狴犴(bi an),老八负屃(fu xi), 老九螭吻/鸱尾(chiwen/chi wei)。此外还有别的说法。(白雁 戎丹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