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收藏入门百科》之原石的蟒与癣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10日 12:11 新浪收藏 微博

癣加绿 癣加绿 凸起的色蟒 凸起的色蟒 黑癣 黑癣

  文/郭颖(微博) 《翡翠收藏入门》

  翡翠的

  “蟒”是描述翡翠原料的术语,是指翡翠中的绿色条带在风化壳的表现形态。一般呈凸起的曲折细脉状分布在风化壳表面,犹如一条蟒蛇盘卷,是判断有无颜色及颜色分布状态的—种依据。翡翠的成岩成矿有着不同的世代,形成了结构、成分上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硬度不同,在风化过程中产生差异风化。因此,翡翠的蟒带有两种,一种是对应结构变化的“种蟒”,另一种是对应颜色变化的“色蟒”。

  种蟒

  翡翠质地中最细腻、最致密的种分就是玻璃种,依次是冰种和糯化种。在翡翠原石的表面,种分越好的区域质地也就越好。所以好质地(好种分)的地方的抗风化能力强,同样的外界条件下,其余部分被风化得下凹,而好质地(好种分)部位倒显得凸出来,成为“种蟒”。用手触摸翡翠原石外皮,“种蟒”会明显得呈条带状凸起,并有一定的走向。

  色蟒

  翡翠的绿色条带多是成岩期后改造的结果,成岩期后改造首先是在应力作用下硬玉岩塑性变形、破裂,而后含致色离子的热液侵入,进行离子交代,形成绿色条带。所以说有色条带多是变形破裂带,而这一破裂带又继续在应力和热液作用下发生了揉皱和重结晶,形成了一条结构致密的弯曲翡翠色带,反映在风化壳上。一般细粒致密结构比粗粒疏松结构抗风化能力强,绿色部分比无色部分抗风化能力强,所以与无色、浅色粗粒疏松结构的基底相比是细粒结构的绿色部分凸出来,形成“色蟒”。还有一种情况,翡翠颜色集中的带状区域可能含有一定闪石或绿辉石,这两种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均弱于无色的硬玉,因此有颜色的带状区域反而凹陷下去。“色蟒”一般平行绿色的走向,绿的走向或称绿的形状,大多为原生裂隙中充填了富含铬离子的物质而致色。蟒带的形态、颜色、走向、倾向是判断翡翠绿色变化的重要标志。

  翡翠的癣

  “癣”是指在翡翠原料皮壳表面上出现大小不同、形状各异,以斑块状和条带状出现最多,呈黑色、深绿色或灰色的印记。是一种与翡翠绿色有关联的表现特征,是铬离子的提供者,即在翡翠成岩初期,由癣内释放出将翡翠致绿色的铬离子,在适当的条件下进入矿物晶格致色,因此行话称“癣吃绿”或“绿随黑走”。癣与绿关系密切,但有癣不一定有绿,有绿不一定有癣,要看癣的生成环境与时间,以及癣内是否有铬离子的存在等因素。故民间又有“活癣”与“死癣”之说。在生成翡翠的过程中及以后的多次地质运动、多次热液活动中,有铬离子释放的地质环境,可使翡翠致绿。这时不一定有癣,癣与绿关系不大。若癣与翡翠共生,有利于铬离子释放的地质条件、热液活动,癣内的铬不断释放致色离子,当地质环境的改变不利于铬离子释放致色时,终止致色,就会产生黑随绿走的现象,称“活癣”。生成翡翠以后,产生的“癣”,没有铬离子释放的地质条件产生的癣称死“癣”。“活癣”颜色鲜艳亮丽,“死癣”颜色黯淡发黑。根据翡翠原料上的绿与癣,小构造与瘤,翡翠矿物与癣的穿插关系,可准确判断“活癣”与“死癣”。癣与绿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种,1、癣与绿相互包容不易分离,2、癣与绿逐步过渡或界域分明,3、绿与癣相隔一段距离、各方单独存在。有时癣旁有“松花”显示,这指示其内有绿,但其内绿有多少、形状实无法判断。因此行内说看翡翠原石需要三分眼力,更要七分运气。癣的主要矿物成分是碱性角闪石,通常呈柱状、纤维状集合体,呈靛蓝色、蓝黑色,往往围绕辉石、尤其对硬玉呈边缘交代或完全交代,与皮壳周围的物质有明显的颜色变化。如果在一个面上出现有大量的片状癣,而另一个面上有大量的点状癣,那么内部可能含有太多的阳起石等产生癣的矿物;如果有一些癣仅仅在一个面上有表现,而且都是片状癣就有可能仅仅在表面有—点“脏”,不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在二个面甚至三个面上有癣时,有可能内部很“脏”。

  翡翠地子

  “地”的含义是翡翠的绿色部分及绿色以外部分的干净程度与水(透明度)和色彩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种”、“水”、“色”之间相互映衬的关系。民间称“地”为“地张”或“底障”等。翠与翠外部分要协调,若翠很好,但翠外部分水差杂质脏色多,称“色好地差”。翠的“水”与“种”要协调,如“种”老色很好,水又好,杂质脏色少,相互衬托,强烈映衬出翡翠的清丽、润亮及价值来。“地”的结构应细腻,色调应均匀,杂质脏色少,有一定的透明度,互相照应方能称“地”好。好的“地”有蛋清地等;不好的“地”有石灰地,狗屎地等。水不好的翡翠称“地干”或“底干”。

  翡翠的棉

  白棉是指翡翠内部的“絮状物”,是透明或半透明的翡翠通过侧光或底光的照射,在翡翠内部出现一些棉絮状物质的现象,也称为“绵”。“絮状物”多半是由于翡翠中硬玉矿物的颗粒间隙、裂隙和杂质包裹体对光线的反光引起,也称为“粒间光学效应”,这些包裹体由斑块状、条带状、丝状、波纹状的半透明、微透明的白色矿物及一些气液态包体组成。翡翠中硬玉等矿物主要呈短柱状的形状,大多数“絮状物”呈长条状,有的还可以显示组分矿物的轮廓,棉絮相互交织在一起;而一些仿翡翠制品,如由钠长石组成的水沫子或石英颗粒组成的石英岩玉组成矿物都是等径粒状的,所观察到的“絮状物”也显示的是等径粒状特征;岫玉的棉絮则为团块状。翡翠内的杂质物,严重影响翡翠的质量与美观。它的存在将大大影响翡翠的价格。还有绿色之间的白棉,也可能是硬玉本身,这属于绿色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

  翡翠的绺

  也称绺裂,裂开的称裂,复合或充填了物质的称络。绺裂分为原生绺裂,即与原石同时生成。后期绺裂,即成岩后生成的。原生绺裂有些已被后期热液活动修复,或在后期的动力地质作用下受挤压而愈合,所以翡翠大多数的绺内充填了后期形成的矿物,尤其是碎屑物质。后期绺裂大多肉眼明显可见,行话称之为“筋”,也许筋这个字听起来比绺的感觉好些,不是那么像缺点吧,所以“筋”在行业中的使用频率高过了绺。绺对翡翠原石的整体性破坏很大,行话中绺可分大绺、小绺、井字绺、细绺等。有些绺裂会把绿色条带切断,错位。有些绿色条带本身就是绺裂,后被绿色充填了的。要根据绺裂的分布估价。

  翡翠翠性

  “翠性”多出现在粒状纤维交织结构中,在白色团块状的“石花”或“石脑”附近较易观察。矿物颗粒越粗大“翠性”越明显,颗粒细腻越不易观察。颗粒较粗的抛光良好的翡翠表面常出现“微波纹”。这种微波纹是由于柱状、粒状具定向分布的翡翠组分矿物颗粒间硬度差异所造成的,是翡翠内部结构的外在体现。

  在阳光或灯光下,借助反射光在翡翠的表面寻找“翠性”以及“微波纹”;在透射光下注意观察翡翠特有的柱粒状变晶结构。

  翡翠的“翠性”是判别翡翠真假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何为翡翠的“翠性”呢?一般认为,翡翠的“翠性”应当是指翡翠中主要组分矿物硬玉的颗粒大小和相互组合关系在肉眼观察下的直观表现形式。通俗地解释,翡翠的“翠性”是指在翡翠表面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翡翠组分矿物的晶面闪光或解理面的反光,俗称“苍蝇翅”。“苍蝇翅”仅仅是翡翠“翠性”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对翡翠观察角度的不同,翡翠“翠性”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苍蝇翅基本反映了柱状硬玉矿物的大小和相互组合关系。由于翡翠中各硬玉矿物的大小与取向不同,在光照下转动翡翠,不同部位的“苍蝇翅”会出现大小不同的闪光,此起彼伏,特征明显。但是,“苍蝇翅”并非所有的翡翠中都会出现,其主要在粗糙的翡翠平面或抛光不完整的平面上表现明显;而在抛光完好的平面、尤其是弧面表面上并不一定能表现出来。

  进行翡翠“翠性”的观察是在日常翡翠贸易过程中鉴别翡翠的重要手段之一。观察的技巧在于:在翡翠相对粗糙的表面注意观察翡翠的“苍蝇翅”;在抛光较好的平面上通过表面反光注意观察桔皮效应;在透射光下或侧光照射下主要观察翡翠内部的“絮状物”特征。通过综合观察分析,就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翡翠的“翠性”特征,从而鉴别翡翠与其它相似玉石了。

  场口与皮

  缅甸翡翠原生矿床主要分布在3大地区,即雷打场区和龙肯场区的西部和北部。次生矿床主要为次生砂矿床,分为沿雾露河河床的河漫滩沉积翡翠砂矿和远离河床的高地砾石层翡翠砂矿。河漫滩沉积翡翠砂矿主要分布在雾露河主河道的两侧,在帕敢场区最为发育,翡翠质量较高。

  场口就是翡翠的产地。缅甸翡翠产地也称矿区或场区,共分六个场区,每个场区又分许多场口。各个场区所产翡翠的外观、质量、颜色都有各自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在翡翠原石的皮壳上,因此根据场区场口所产翡翠的特殊性,判断翡翠的价值,是业内评估原石时常用的最重要手段。具体场口的内容见第五编。

  由此可见,翡翠皮壳在鉴别原石真伪、评估赌石价值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