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龙形玉器的发展及演变
安徽省博物院 郝颜飞
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集许多动物和自然现象于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数千年来整个中华民族崇拜的偶像。自原始社会起,就以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被用于玉器雕刻上。从早期的玉猪龙,c形龙,到我们今天常见的龙的样式,就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玉器上最早的出现的龙是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玉龙,在红山文化遗址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图一)。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图二) 新石器时代玉龙的特点是,龙首长,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鬛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或称菱形眼,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光素无纹,形制厚实质朴。
商周以后龙纹玉器逐渐增多,并形成各个时代不同的龙形。
商代玉器龙纹较多,龙的造型从早期C形龙发展变化而来。早期的龙形玉多为扁平的薄片状,侧面露出单足,头大,身粗短,尾部渐细出尖,多呈刃状。头部有蘑菇型角,向上竖立。眼睛以“臣”字眼为主。龙身一般为素面,没有纹饰。
商中晚期以后,薄片玉龙减少,代之以圆雕龙(图三),(图三)并开始出现璜形龙。角由早期的竖立转而变为倾斜直至趴伏于头后;龙身各部位出现回纹、云雷纹、重环纹等,且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图四)。(图四)中期玉龙没有出脊,晚期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商代玉龙多呈张大嘴状,以示凶猛。
西周时期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龙身较商代瘦长,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细密。上唇呈钺形,下唇向内翻卷。龙尾比商代厚而无刃。身上的纹饰较复杂,重环纹、云雷纹等很盛行。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勾线技法,以单彻法雕琢,俗称“一面坡”。线条流畅,多弯形和弧形,直线雕琢纹较少。最突出的特点是脑后的蘑菇形角已不多见,眼睛仍为臣子眼,但眼角线拉长,两端带很长的勾形线,形成西周独有的风格。上吻翻卷,口微张不露齿。此时大多不雕腿和足,玉龙构图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开始出现对称的连体璜形龙。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装饰作用(图五)。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蘑菇角消失不见。龙纹的眼睛不见“臣”字眼,出现单线或双线阴刻的纯圆或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到战国以后又发展成为凤眼和杏核眼。其双线雕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出,更加有神,形成浅浮雕。龙体更长,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图六)(图六)
从战国初期开始,龙身转化为多变的s形,基本形式是勾首、凸腹、卷尾,是前代没有的样式。龙身上的纹饰也有很大变化,春秋时开始出现蟠虺纹,战国又出现了满而密的谷纹,后期又加饰蒲纹地。龙身上还饰有各种变化的云纹。纹饰的特点是满而密(图七)。
汉代龙渐趋向四足兽的体形,大多龙身上开始雕出四肢,若走兽般。王充在《论衡》中说;“世俗画龙,马首蛇身”,玉龙头部变长,如马头状。口部大张,露出利牙,上唇外翻,下唇勾卷,似斧形或鱼尾形(图八)。眼睛多杏核眼,加长眼梢。多以斜碾法磨去眼眶周围的底子,使其微凸。(图八)此时的龙角出现在云纹耳后面,近似鹿角的长角。阴刻线勾出爪和掌,爪呈圆球形,一般为三爪,长尾翻卷。龙体的纹饰与战国时期相同,但排列疏松,且谷纹磨工极好,摸起来没有战国谷纹扎手的感觉(图九)。(图九)
东汉龙身上出现飞翼,并刻有短直的细毛纹,在龙背上刻有相对的数个双线纹表示肋骨。
进入唐代,完全摆脱汉代式样,龙身似粗大的长蛇,四腿四爪。龙头较长,头上有鹿角、云形耳和毛发。丹凤眼,嘴极大,嘴角一直向后延伸过眼角,张口吐舌。下颚部出现髯。四肢细长,后腿特长,一足与尾相交缠绕。爪为三爪,爪尖锐利、遒劲有力;龙身不再饰其他纹饰,或素面,或刻有网状鱼鳞纹。秃尾,尾部不加任何装饰,个别龙背有脊鳍。整体形象动感十足,威猛有力(图十)。(图十)
宋代龙的形象与唐代龙纹大体相同,延续唐代龙的双鹿角,丹凤眼,鱼鳞纹,三爪,肘毛等,但龙身较唐代细瘦,躯体圆润修长。宋龙嘴角向后延伸不超过眼角,基本在眼睛的三分之二的位置。嘴出现棱角,上唇翘得很高,下唇微微翘起。头发变浓,头发向后飘,颈部细长而身体较粗。脊鳍大而多;龙的眉毛突出;宋龙表面大多光素,出现扇形鳞。龙腿很长,不如唐龙有力,大多数龙的后足与尾部不相交。爪子似鹰爪,多为三趾,爪粗长。龙尾端大多光秃,有的尾巴尽头出现了火焰状装饰物。宋龙雕刻细腻,但是龙势趋于稳重,缺少唐龙的威势(图十一)。(图十一)
元代龙纹头部较小,细长颈,鼓腹,秃尾。龙颈用用粗刻斜刀断开,使龙头更加突出。龙为侧龙,但多有双眼。眉骨高凸,粗眉下压。龙口略张,上唇肥长上翘呈勾云形;龙额后面有两根细长角。龙的龙发细长向后飘拂,龙鳞多以细密的网格纹表现;四肢有力,龙爪以三爪为多。尾为火焰尾。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威武之极(图十二)。(图十二)
明代的龙头刻划的刀口很深,脸部又长又宽,早期上唇长而上翘,浓眉凤眼,颈细身粗,晚期龙纹身躯细长如蛇,多刻划网状鳞纹,颈,腹,尾大致等宽。眼睛为圆眼,突出很高,称“虾米眼”。鼻似如意头形,两侧长出两条龙须,发为短发,从根部向前冲。小腿细瘦,中间刻有密集的短阴线,足为四爪或五爪,爪尖钩成球形(俗称风车爪),身体瘦长,尾部有云纹或火焰纹装饰(图十三)。(图十三)
清代龙纹头额宽阔饱满,龙角的距离宽,龙头比明代短,最大特点是发多而蓬乱,飘向脑后,向四周伸展。眉毛呈锯齿状,两条龙须下垂,额下长满胡须,
腮部也用锯齿纹表示。双角粗壮如松枝,一对虾米眼向外高凸,但在乳丁周围有打磨,比较精致。龙身的鳞纹更写实、更形象化了。尾部形状多样,有秋叶状、大芭蕉叶状、锯齿状。爪子是3至5爪,但刀法软,不象前几代有力。晚期龙头扁短,纹饰繁琐比较呆板,没有神韵。清代龙多为正面龙(图十四、十五)。
玉龙从新石器时代的朴拙自然、充满生气,发展到战国时期的自由奔放、生机勃勃;汉代的凶猛威武、一身霸气;唐代的威武雄壮、富态华丽;宋代龙纹的矫健清秀,姿态优美;元代造型凶猛,粗犷有力。及至清代垂暮将逝的衰弱颓唐,很像是冥冥之中,上苍对腐败落后的封建王朝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种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