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宝田黄解读之三:石皮
稀世珍宝
中华石帝的生成与辨别
田黄解读之三:‘皮’
“无皮不成田”的古训下,皮成为田黄鉴别的基本要点,也成为大量田黄爱好者们言语中“开门”田黄的代名词。但闻名天下的乾隆田黄三链章、九读中部分田黄印也未见石皮(图1),也为不少田黄收藏家疑惑重重:难不成这些也都是假的?本期我们就田黄中的石皮作一解读。
一、何谓‘皮’
‘皮’,顾名思义为田黄的石皮。田黄石是由接近高山表层的寿山石矿脉遭受风化剥蚀而滚落寿山溪两侧的田地里而形成的;因为历经数千上万年的埋藏,因此田黄表层会有明显的一层皮壳状风化层(图2~3),类似于暴露在阳光和雨水下的铁器表面常形成的一层铁锈。
二、‘皮’之本质
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田黄石皮的厚度、颜色等各类表观特征千变万化。要掌握田黄石皮的鉴别特点,首先需要区分的是风化皮与风化层的概念:
田黄的次生风化层:田黄的次生风化过程,可以理解为在地表水(山坡片流、溪水等)、氧气及阳光等联合作用下,某些元素离子(主要为铁离子)浸染、渗透进入矿石内部的过程,这一过程旷日持久数以万年计,常常形成渗透肌理具有相当厚度的由外至内逐渐变浅的黄色风化层(图4),一些田黄甚至整块由表及里全然被风化,成为田黄中的极品(图5)。
田黄的次生风化皮:在自然环境下,部分田黄自始至终深埋土壤之中……而部分田黄接近地表甚至暴露在空气中,在厚厚的风化层之外,于近表皮又往往会形成一薄层(厚度通常<3mm)风化更为强烈的皮壳(图6~7),根据其埋藏于黄土、乌泥还是白砂地,形成相应的黄、黑以及白色风化皮壳。我们常说的田黄石“皮”,指的则是后者。
三、无‘皮’不成田?
从理论上讲,所有田黄都曾经历了地表风化。因此,但凡田黄必然存在风化层。但由于每块田黄均有其特殊性,因此未必每块田黄均可见风化皮。
(1)因地开石等粘土类矿物易风化,因此常形成“全皮封”田黄,没有足够经验者很难发现(图8~9),形成难以被观察的石皮。经雕刻后,“皮”、“肉”在颜色与结构间形成强烈反差,才使得田黄的石皮易被我们识别(图2、图10)。
(2)部分寿山田黄常年附着于河床中,受溪水冲刷、河床的磨蚀,石皮往往难以被保留下来,即所谓的“溪田”或“溪管田”,成为天然的无皮田黄。
(3)古时的田黄常用来冶印,在冶印过程中为保留田黄的完美“章形”,个别田黄石皮会被切磨殆尽,造成无皮田黄的假象,例如著名的田黄三链章,成为后期人工加工造成的无皮田黄。
综上所述,田黄的“油”与“润”源自于其经历的次生风化过程,但次生风化皮则往往由于各种原因不易被观察到,甚至完全不可见。而风化层的存在是田黄经历了此生风化过程的证明,可作为田黄必备的鉴别特征。
需要同时指出的是,由于溪水中的田黄已基本绝产,目前田黄大量掘自山坡及山脚河流阶地的土壤中,风化皮特征显著。同时,现如今田黄的雕刻又注重以石皮创作为导向,因此我们依然可以近似的认为“石皮”是现当代田黄作品的必备鉴定要素之一。
下期预告─更多稀世珍宝,田黄解读之四:‘筋’
作者:周征宇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相关专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