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宝田黄解读之一:田与黄
稀世珍宝
中华石帝的生成与辨别
田黄解读之一:‘田’与‘黄’
素有‘中华石帝’之称的寿山田黄石出产于福建福州寿山村,专指流经该村的8公里长的寿山溪及两侧田地中所产的独石中的一种,为寿山石主要产地—高山坑头附近几个矿脉经剥蚀、搬运和风化而成。据历史记载田黄始用于明代,清代时为皇族所重视而名声大噪,并开始有了‘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事实上,随着资源的减少和限制开采,一两优质田黄的价格在拍卖市场上足抵得上百两黄金。
然而,2000年前后,随着寿山田黄资源的枯竭,加之福州当地管理部门对田黄资源的限制开采,田黄日益成为少数人的‘玩物’,渐渐远离了主流印石市场,成为曲高和寡的印界神话,市场上流通的逐渐被替换为原先不被重视和利用的10g以下甚至5g的小田黄。资源的不可持续性严重影响了田黄市场的健康发展。
1998年前后,当地村民在浙江昌化玉山村树林及半岭村小溪中发现了类似寿山田黄的黄色掘性石,并被当地人命名为‘昌化田黄’,1999年开始了大面积的开挖。昌化田黄的发现并没有引起想象中的轰动,一开始也并未对田黄市场引起冲击,相反对昌化田黄是否能被命名为‘田黄’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想要厘清‘昌化田黄’是否‘田黄’,不妨从‘田’和‘黄’二字谈起。
一、何谓‘田’
‘田’,顾名思义为耕种之农田,源自于最早的田黄是由寿山村当地村民在农田中发现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寿山田黄的挖掘地由原先的农田转移到溪水中以及溪水两侧的河岸阶地中,‘田’字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究其原因,田黄之所以产自田中,是由于寿山石原生矿经风化崩解及随后的重力滑塌、搬运作用而就位。因此‘田’之本意应指次生风化的过程,而并非专指农田,只是河岸阶地因其土质好及近水源而易被开发成农田的巧合(田黄的形成以数十甚至上百万年为单位计,远早于人类的农田耕种历史)。如在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印石专家沿寿山溪溯源而下,逐步将田黄的开采拓展到碓下~结门潭一带,其间非农田处众多,但依然发现了不少田黄资源而可见一斑。
寿山山坑石滚落搬运的过程中,矿石棱角逐步被磨圆而成次圆状外形,并进而由于风化作用形成次生皮以及愈合裂隙,即我们常称的‘皮’、‘红筋格’,并由此而被视为寿山田黄鉴别的基本要素。从这个意义上,根据次棱角状~次圆状外形、石皮、红筋格三条综合判断,是判断其是否属‘田’的本质所在。然则,是否有形、皮、筋就可认定为田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田’之外,尚需‘黄’。
二、何谓‘黄’
很多朋友在初次接触田黄时,认为但凡‘黄’石,带皮、筋、丝者均可称之为田黄,其实不然。寿山石、昌化石均以颜色丰富而闻名,均产‘黄色’山坑石种,例如黄色高山系、昌化黄等等,此类‘黄’为原生色,即矿石在成矿结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颜色。而田黄之‘黄’,应当为‘次生’黄,是由于矿石暴露地表并在风化搬运过程中,在常温状态下由于地表土壤或溪水中矿物元素(主要是Fe元素)的溶蚀、浸染等作用,由表及里渗透而形成的颜色。由此,我们往往发现田黄由风化皮至核心其黄色色调逐渐变浅的趋势。
相应,随着矿石在土壤或溪水中埋藏时间的增加,水岩反应的持续,Fe等元素渗透愈发深入,黄色风化层愈发变厚,而成为极品田黄。显然风化搬运和次生水岩反应的联合作用导致田黄愈发油润,脱离了其原生矿的‘山坑气息’,从而具有了‘温、润、细、结、凝、腻’的特点。
因此,判断其是否具田‘黄’的特征,不是看其具不具有黄色调,而是‘黄’的成因。当然,也不排除某些黄色山坑石也被剥离出原生矿,在搬运风化过程中再次被Fe元素等浸染。但是否具有一定厚度的黄色次生风化层,并具有相当的油性和润泽度是‘黄’的本质。
下期预告─更多稀世珍宝,田黄解读之二:‘皮、筋、丝’
作者:周征宇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相关专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