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视蝉为生命延续的象征
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中,大体分为三种。一是佩蝉,专门佩带在身上作为装饰和避邪之用;二是冠蝉,作为饰物缀于帽子上;三是含蝉,专门放置于死者口中的随葬品。
汉代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上佳。蝉身雕成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玉蝉造型规整,刀法简洁,刀 刀见锋,寥寥几刀,神韵尽出,故有“汉八刀”之称。汉代玉蝉有白玉蝉、青玉蝉、黄玉蝉和墨玉蝉。清代玉蝉有圆身蝉和片状蝉,采用写真手法,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
在中国玉蝉文化中,古人之所以对其情有独钟,首先因蝉能脱壳再生,是生命延续的象征。古人死后口中含蝉,多是寄望于像蝉一样能够再生;其次因蝉不食人间烟火,古人曰“饮而不食者蝉也”,人们佩带玉蝉意在表现佩带者廉洁脱俗、高雅清逸和不随波逐流的品质;再者因蝉是一种候虫,每年到庄稼蓬勃生长和成熟之时,必鼓翅长鸣。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有南方“蝉鸣稻”七月熟记载,汉代亦有“蝉鸣黍”的记载,可见蝉还寓意农业丰收。另外,今人佩带玉蝉于腰间,称“腰缠万贯”;悬于颈上曰“一鸣惊人”,多有企盼吉祥富贵、带来好运之意。
卜庆萍
来源: 山西日报(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