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臣字款绘画与宫廷绘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21日 18:29 新浪收藏 微博

  本期“嘉德讲堂”的主讲人聂崇正先生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翔实的图片资料,为大家介绍了清代“臣”字款绘画、宫廷绘画的种类、特点及代表作品。聂崇正先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绘画的陈列与研究工作,重点研究清代的宫廷绘画。曾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文物、博物馆卷”等条目的撰写;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等院校授课并举办讲座,多次参加国际或国内的学术研讨会,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是清代宫廷绘画领域的权威专家。

  主讲人:聂崇正

  诸位可能看早期绘画史、或者中国美术史的时候,都会发现对清朝宫中的绘画几乎一笔带过,没有太多介绍,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发现里边非常很有意思,因此专门讲述一下“臣字款”绘画与宫廷绘画。

  “臣字款”绘画的种类

  在清朝绘画里面,有一部分绘画署款很特别,在画家前面写上“臣某某”,说明这幅画是专门在宫里为皇帝绘画的。过去我们探讨“臣字款”的时候一概称之为宫廷画,但是我认为这部分绘画里面有一定区分,现在根据我的了解,“臣字款”绘画共分为四个部分。

  宫廷绘画

  这是职业画家在宫廷里专门给皇帝画的画,而这些作者都是专门为皇帝服务的,这是第一部分。《观泉图》的作者金廷标就是这样一位宫廷职业画家,诸位细看就可以看出款式的特点。还有沈映晖创作的《湖山清兴》也是宫廷绘画。

  词臣绘画

  这些画家身份跟宫廷画家身份很大差异,他们基本是有级别、有职务的官员,有些甚至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朝廷命官,像王原祁、董邦达等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做官,不是在宫里给皇帝当差。这些人都是文人,他们的作品可以从风格上辨别出来,跟宫廷职业画家有所差异。有的皇帝如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都喜欢他们的作品。

  宗室画家

  宗室就是皇帝的本家,画家是皇帝的亲属,或为亲王、或为郡王,身份是贵族。比如雍喜、鸿武,这些人画画上也经常用“臣”字落款,这些人的身份跟前面说到的大臣、职业画家又有很大的差别,他们本身就是金枝玉叶,但给皇帝画画的时候,还是按照宫廷画的格式绘画。

  民间画家

  民间画家如果专门给皇帝画画,必定按照这个格式署款。但这也是一个推断,我们没有看到实物。像金廷标原来是苏州地区民间画家,乾隆南巡到了苏州,他特地献画,把自己的作品给皇帝进献,像这种作品必定写上“臣进献画”。

  这样一区分,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宫廷绘画中的画家身份差别很大,有的是很显赫的贵族、有的是没有任何身份的民间画家。在宫中专门为皇帝工作的职业画家的作品,我把它称之为“臣字款”,最正宗的宫廷画,其他都带有业余性质。宗室是大贵族,平时绘画是爱好;大臣也是,只有第一部分画家专门在宫里从事这项工作。所以我的基本观点是:“臣字款”画不能完全等同宫廷绘画,但是“臣字款”画包括宫廷画。

  宫廷绘画的题材种类

  如上所说,宫廷绘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把宗室绘画、词臣绘画都包括进去,狭义应该是宫廷职业画家的作品。我们单独来研究狭义的宫廷绘画,这些作品从绘画题材来看有四种大类别。

  纪实绘画

  我们知道宫里流传很多描述当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绘画作品,像去年拍出的徐扬画的《五门长卷》,这是很典型清朝的宫廷纪实绘画。清朝宫廷纪实绘画发达于任何以前的同类绘画,一个原因是宫廷容纳了很多写实能力很强的画家,第二个原因是当时清朝宫廷里还有若干欧洲人,借助他们的画笔把当时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这在欧洲有传统。为什么后来纪实绘画没落了?首先是照相机出现了,替代了纪实绘画的功能;第二是由于清朝晚期国力衰败;第三是因为光绪皇帝、慈禧太后都已经有照片流传下来,不用绘画记录。所以,我认为清朝绘画里面最有价值就是纪实绘画。这样的作品很多,比如皇帝肖像,乾隆从二十五岁登基一直到八十多岁,他的肖像都有流传,超过历史上任何朝代。   

  清朝皇帝全部都有写实肖像留存下来,这些作品大部分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些少量流散到市场、民间甚至在海外。以《乾隆戎装像》为例,这是乾隆皇帝骑着马阅兵的肖像,在清朝宫廷里绘画,凡是有皇帝、贵妃形象出现,一般画家都不落款,在皇帝面前不能随便把自己姓名写下来,所以皇帝肖像没有画家落款。画里乾隆皇帝的盔甲现今在北京博物馆收藏,这匹马都能找到名字。《慧贤皇贵妃朝服像》的朝服像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标准像,戴着帽子、最后披肩、所有挂件都要戴着,坐得端正,这叫标准像。根据时间、绘画水平来看应当是郎世宁的作品,当然可能是和中国画家合作,面部是郎世宁作的,宝座可能别人补的。

  晚清时候慈禧太后也画过肖像,慈禧太后很不耐烦,草稿画出来再画定稿,画了几个小时慈禧太后很不舒服,最后是替身接着往下画。可以想象,晚清画慈禧太后用这个办法画,早期乾隆贵妃的肖像可能也要用这个办法画。有可能是头像用速写赶快画完,身上部分也用替身。欧洲画家在画康熙、雍正、乾隆的时候大概也是采用这个办法。

  纪实绘画的代表作中还有铜版画,比如在2010年中国嘉德春拍中出现的《平定西域战图  平定伊犁受降》和《平定西域战图  鄂垒札拉图之战》。

  山水画

  山水画主要是用来装饰宫殿、殿堂用的,包括行宫、圆明园、颐和园都有山水画作品,一般贴在墙上,按照绘画史角度来讲,这部分没有新的特色。

  花鸟画

  花鸟画作用和山水画一样,也是为了装饰殿堂。整个清朝宫廷花鸟画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反而因为郎世宁等人,当时宫廷出现了不少欧洲风味很浓的作品,比如郎世宁的《嵩献英芝图》。

  宗教画

  这部分主要表现藏传宗教作品,比如“唐卡”。因为清朝跟西藏关系很密切,现在到承德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作品,包括西藏布达拉宫也可以看到。

  三、   宫廷绘画的特点和代表画家郎世宁

  宫廷绘画艺术最明显的特点是“中西合璧”。清朝宫廷有若干欧洲人供职,其中最有名的是郎世宁,其他人的水平在欧洲画家中都比较业余。郎世宁的作品大部分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流散外头大概有数本。尤其近些年在拍卖市场出现就更少见。

  宫廷里出现油画作品是从清朝开始,因为我们知道油画并不是传统中国绘画传统,油画是在14、15世纪在欧洲慢慢成熟,大概过了100多年左右才传到中国,媒介是欧洲传教士。就在从雍正到乾隆的时间段之间,油画已经在清朝出现,我们发现法国有收藏当时二三百年以前的中国宫廷油画作品,有的判断出自郎世宁之手。由于条件限制,当时不是画在画板上,而是画在裱了好几层加固的纸上。有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画,油画的油润感都没有,好象粉画,实际上油已经被吸干了,而且“油画”这两个字在三百年前档案就有。

  《八骏图》的“八骏”题材是很传统的中国题材画。为什么画瘦马?有人认为马在中国绘画里面有特殊含义,胖马是贪官、瘦马是清官,西方也有一定含义,西方都是死神骑着瘦马,到底胖马、瘦马有什么含义,完全看你从那个文化角度解读。郎世宁另一幅很有名的画作《百骏图》目前存放在台北故宫。有位住在香港的英国人跟我探讨为什么这些骏马最后往西方走,他认为郎世宁故意这么做,因为画的背景是一座高山,他认为那是阿尔卑斯山。

  关于肖像,我们从前面的皇帝、妃子肖像中已经可以感觉到,面部立体效果、面部肌肉表现很具体、很到位,但是也可以看到在光线运用上,郎世宁非常小心翼翼,都用正面光线照在脸上,绝对不会画侧面光线,因为画侧面光线必然有一部分处在亮处、一部分处在暗处,弄不好变成阴阳脸,中国人很忌讳。郎世宁到了中国以后,既把欧洲注重解剖结构特点带来,同时吸收中国肖像画特点,将欧洲绘画手法做了很大变通,适合中国观众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

  四、市场上的清朝宫廷绘画

  稳定的市场行情

  宫廷绘画的市场价格一直不错,郎世宁油画作品在早些年价格已经很可观,后来还有郎世宁五款,近些年又发现一些手卷,市场前景很好。今年有《康熙南巡图》第六卷残本出现在拍场,最后拍出了天文数字。经过翻看原作,发现果然是原本,画得很好,应该是早年流散到欧美去的。欧美人不太知道怎么欣赏中国手卷,中国手卷绘画应该放在案头,一边卷一边看,你不用很大的桌子,但是欧美人欣赏这个不习惯,所以欧美人经常把中国手卷最精采的段落裁下来装到画框挂在墙上欣赏。

  《康熙南巡图》当初画12卷,有的长达30多米,最短十几米。卷起来以后跟大炮弹一样。现在第一卷、第九卷、第十二卷在北京博物院收藏、第四卷在法国巴黎、第三卷在加拿大、第七卷在美国、第二三四、五六不知下落,现在第六卷突然出现残卷,又补充一部分缺损部分。其它的不知下落,希望还存在人间。以上这些例子说明现在清朝宫廷画不光美术史、绘画史研究对它加以重视,从商业角度来讲也很红火。

  散落各处的宫廷绘画

  清朝宫廷绘画现在流散在外也有不少,原因就是八国联军。在清朝宫廷绘画里,皇帝、后妃肖像画,或者皇帝行乐图、皇帝接见少数民族首领等等作品,基本都从法国出来。清朝曾经在紫光阁搞过一个大型画像系列,叫紫光阁宫廷像,从乾隆开始,给平定西域功臣每人画一幅肖像,高有一米多,重要的一些乾隆皇帝亲自题一些赞语,表扬他们的语句,总共100幅。后来陆陆续续加了一部分,表现平定台湾、平定云贵的作品,加起来大概二三百幅,目前只有天津博物馆有两幅,其余基本已毁弃或者流散国外。当初凡是皇帝、皇后肖像都存放现在我们故宫后面的景山里面,景山有一个殿寿皇殿,皇上一死,肖像、用具都放那里,景山是八国联军中的法国军队控制的地段,所以很多帝后肖像都由法国军人尤其高级军官拿走了。

  凡是有帝后肖像流散国外,最初出现地方基本在法国,而紫光阁功臣像最初出现在德国。现在虽然有一些画像被美国美术馆、日本收藏,但是最初都是法国。

  “双胞胎”和真假画

  我们在鉴赏古今绘画作品时,偶然会发现其中有的两幅画,甚至三幅画的画面构图完全一样,难辩差异,就好象碰到人群中的“双胞胎”、“三胞胎”一样。《平安春信图》就有一对“双胞胎”,一幅是现在在北京博物院收藏的绢本设色画,纵68.8厘米、横40.8厘米;另一幅是收藏家的藏品,纸本设色,纵109厘米、横59厘米,画的内容、构图差不多,两幅画都没有郎世宁落款,但是左边这幅有乾隆皇帝题字,写的很明显。这应该是郎世宁的一手作品。画中竹子上边有圆润的感觉、光线明暗效果,两个人物解剖结果非常准确,都是欧洲人擅长的。最有意思这个底下可以看到隐隐约约有墨线勾出的鼎,这不是画家随便画的,鼎是权力的象征,是不是把权力交出的含义?为什么没有画完?也可能雍正皇帝突然去世,尤其雍正、乾隆两个人动作、相貌、服饰一模一样,唯一不一样是后面竹子、石头不一样,我甚至怀疑后面竹子画得比较拙的地方,没准是乾隆皇帝自己填的,比如几支梅花。展厅里头也有乾隆的画,毕竟不是专业画家,显得笨拙一些,有乾隆自己参与、一起合作的可能性。这应该是宫廷画“双胞胎”。

  “双胞胎”很容易引起怀疑,第一个想法:是不是一个真迹,一个摹本?一真一假实际上不是双胞胎,但宫廷画确实有两幅作品题材类似、构图差不多的情况,台北故宫有一幅《青羊图》,流散到美国的也有一幅《青羊图》,只不过台北故宫有郎世宁款,美国没有。近些年清朝宫廷绘画在拍卖市场火了以后,逐渐也有人想试试自己的手段,看能不能做一些难辨真假的。市面上有不少模仿郎世宁的作品,但还是能够辨别出来。虽然单从技巧上看,近些年的作品有的受过西画教育,素描功底不错,还更逼真一些。

  如何分辨后门造的仿宫廷画?很难分辨,只能从绘画风格判断。我看到旅美学者写的文章,说“后门造”是后门商人造的,而且还是宫廷内外勾结合作完成的,他说的也有道理,我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可能有宫内参与。当时将绘画材料从宫内弄出去很方便,晚清的宫禁很松驰,当时流散出去和外头勾结做假画的可能性完全存在。但艺术水平还是有明显瑕疵,比如有人学郎世宁,但自己没有学过西画,所以一看就不是欧洲人的作品。那时候的欧洲绘画学校跟现在有不小的差距,现在的更地道一些。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