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四本老书最后卖出了800万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7日 07:29 浙江在线

杭州老奶奶有四本“老”书。 杭州老奶奶有四本“老”书。

  一本原以为价值不过6000元的古籍,最后却在西泠印社秋拍上以800.8万元的天价成交,创造了国内古籍善本①单件拍品的最高记录。委托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这本古籍的是杭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普通七旬老奶奶。

  2010年11月的某个下午,这位衣着朴素的老奶奶只是偶尔路过位于清吟街的西泠拍卖,想起随身携带的薄薄四册《战国策》,就拐进去了。后面的结果众所周知。这似乎听起来像是小说,但却真实。2010年年底发生的这个“给力”例子,在2011年年初的杭州收藏圈子里盛传。

  古籍善本收藏界中,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而明清善本,具有非常强的收藏价值。不论是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各大拍卖场上,还是在一些古书市场上,古籍善本收藏正处上升通道。其中价格在5-20万之间的古书最为抢手,交易量也最大。

  看了这样的传奇经历,您是不是也有回家翻一翻的冲动?杭州人家里的老底子还有多少这样的稀世“宝贝”?

  天价古籍屡次被拒拍卖场外

  顾批《战国策》为什么值800万?

  这薄薄四册《战国策》在拍卖之前,并不为人所知。西泠印社拍卖古籍部工作人员刚接到这些古书的时候,也并未对此特别注意。因为是清刻本,而且粗看上去,品相一般。

  然而,所有参与此事的西泠拍卖工作人员回想起这一幕时,都有点后怕,因为这差点让他们与一件国宝失之交臂。因为正是这极不起眼的四册书,在一个月后的西泠印社201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以800.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国内古籍善本单件拍品的最高记录。整个秋拍过程更是高潮迭起,竞价幅度竟一度达到百万元。

  这四册《战国策》此前数度被拒拍卖场和图书馆外。“由于书的底部因受潮而有残损,又是清刻本,没有一家拍卖公司愿意接手,他们看完后,认为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听过多次这样的评价后,老奶奶也一度认为它们不过是普通的古书。“几家拍卖行给出的价格,最多也就值几千元。”

  西泠拍卖古籍善本部经理李东溟起初也只是把它当作一件普通的拍品。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当他坐下来仔细翻阅时,发现书中不仅布满朱墨批校,而且不时出现“广圻(qí)案”的字样。“难道这是顾广圻的批校本?”这个假设一下子闪过他的脑际,他的心情也为之紧张、兴奋起来。“众所周知,顾广圻作为清代赫赫有名的校勘学家,乃是藏书界的李元礼②。凡是古籍,一经他品评、批校,便如寒士登龙门、苏秦配相印,立刻身价百倍。”

  如果这就是“顾批”,而且是这样通篇的“顾批”,不仅在当今艺术品市场,即使在各大博物馆、藏书楼都是前所未见的。如果这个假设能得到确认,这部书的出现无疑将成为2010年整个藏书界最轰动的事件。而此时,距离西泠秋拍已不足20天。即将开印的《西泠秋拍精品录》也特意为此推延一天印刷,西泠拍卖必须在这短短1天的时间内,搜集到尽可能多的证据。

  顾批《战国策》为什么值800万?

  求证过程在前所未有的紧张气氛中展开。西泠印社拍卖工作人员通过查对大量资料,几乎可以断定,老奶奶的这部《战国策》不仅经过顾广圻的批校,还是黄丕烈③《士礼居丛书》的校勘底本。

  顾、黄二人可都是清中期独步一时的书界名流,成书之时又正值两人交往的“蜜月期”。鉴定发现,顾广圻为此花费了六年时间,在比对宋椠本、影宋抄本、元代吴师道本的基础上,还参照了《史记》、《左氏春秋》、《韩非子》、《艺文类聚》等经史子集书目,通篇精校三次,用功之深,令人惊叹。

  同时发现,此书还有顾之逵④、鲍廷博⑤等大藏书家、大学问家的参与,可谓是集一时之俊彦,成就奇书一部。“如此多‘大家’参与其中,更增加了这本《战国策》的价值。西泠拍卖的这一推论也得到了国内古籍界权威人士的一致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学者李庆在《顾千里研究》一书中,曾对《战国策》的流传版本有过专门研究,“顾批”的校勘原本一直未被发现,流传于世的仅有袁廷梼⑥(chóu)的过录本(即抄录了顾广圻的批校),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对古籍善本深有研究的李东溟异常兴奋。“如果没有顾广圻的批校,《战国策》的价值不过一两万元。此次‘顾批’原本的发现,对于中国校勘学史的研究无疑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顾批”《战国策》的考证过程中,唯一令专家们略感不解的是,像这样一部重要的古籍,除了卷首顾广圻的两枚印章“思适斋”“顾涧薲(pín)手校”外,找不到其他的收藏章。且从它的残损情况来看,应是储藏时不小心导致的。专家由此推断,此校勘底本自《士礼居丛书》发行以后,就一直没有得到重视。

  “古人对于好文章,曾有洛阳纸贵之说,如今‘顾批’之贵,按每页价格计算,已经超过了‘一页一万’的宋版书。”西泠拍卖相关人士表示道。

  在西泠秋拍之前,国内藏书界众多名流甚至亲身赴杭,只求一睹它的真容。为防止过度翻阅对书籍造成损伤,这部《战国策》成了当时西泠秋拍预展现场唯一一件不开封展出的拍品。

  经过层层鉴定,西泠拍卖最后给这四册顾批《战国策》的估价为20万元。这已经和古籍主人老奶奶6000元的预期价位相差甚远。“冷不防地,拍出了800多万元。或许某些拍卖公司遇到这种情况,会直接买断这四册古书。不过,西泠印社拍卖并没有这样做,令人敬佩。”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道。

  “顾批《战国策》虽以800多万元成交不久,如果现在以一倍的价格出手,还有人接。”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顾批《战国策》买家买到了“便宜货”。看到就是眼福,不买就是后悔,再次验证了古籍收藏的怪圈。

  老底子书投资是一个机会

  古籍善本的价值飙升的例子不胜枚举。“一本古籍6年翻440倍。”近期,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南京一位市民6年前从地摊上花200元买来的一本昌黎先生诗集最后拍出了8万多元。中国嘉德拍卖古籍部负责人拓晓堂表示,古籍善本原是收藏市场冷门,近年逐渐走热。古籍善本拍卖专场越来越火爆,其收藏趋势正处于持续上升通道。

  浙江收藏协会秘书长贺善达说,“相比之下,浙江的收藏家更有意识收藏投资价值型的藏品。古籍善本成为他们近年涉猎比较多的领域。”

  尽管古籍善本的收藏门槛较高,“要有一定的个人文化修养和收藏鉴别能力,但古籍善本收藏其实拥有巨大的市场。”李东溟如此认为。倘若以拥有一本以上古籍善本者计算,全中国古籍藏家何止千万?而国内乃至海外各大城市及其大学的图书馆、博物馆等,也是古籍善本相当强劲的买家,因此从需求面看,买少见少的古籍善本,其身价逐渐攀升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和以前不同,热衷古籍善本的不再是一些纯粹的收藏者,古籍收藏的范畴开始延伸到投资与收藏的融合。”李东溟说道。这些逢书必买、志在必得的投资客推高了古籍善本市场的拍卖成交价预期。

  不少古籍善本业内人士认为古籍善本升值完全是一种价值回归。比较受青睐的“局本”《二十四史》(清末官方书局刻印版本)为例:1990年该套书仅4000-5000元很容易买到,但现在涨到20万元,还不一定买得到。同样地,上世纪90年代宋元刻本一页才1000元左右,如今则涨到一两万元。“因为早在明代,就已经有‘一页宋纸二两金’的说法!”

  如此巨大的回报,为何还只说是“价值回归”?李东溟解释道,古籍善本价格较理性缓慢上涨,没有大起大落,是一个扎实的过程。中国的古籍善本仍说得上是价格洼地。

  据了解,目前我国市场上古书的来源渠道并不多。由于古书的价格存在不确定性,一般古书店因为不好操作都纷纷停业,现在经营古书的主要有中国书店和上海博古斋。近年一些大型的拍卖行也纷纷加开古籍善本专场。由于渠道较单一,再加之我国的古籍制作很严谨,有其特殊的传统印刷方式和纸张载体形式,许多书籍都可根据书目题跋进行考证,可以把书的身份确定得很清楚,所以假古书出现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因而投资也会相对稳定可靠。以前一些有实力的收藏家主要是进行字画收藏,如今不少纷纷转为收藏古书。

  拍品的最高记录

  此前送到多家拍卖公司被拒收

  1页宋版书大于1万元

  “顾批、黄跋、毛钞⑦、宋版,这些都是顶级收藏品。”李东溟概括道。根据传统,古籍善本按朝代可分为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有各自的侧重点。按照印刷版本不同,又分为原刻本、套印本、活字本、书局本等。

  原刻本,由于刻工精细,纸墨运用讲究,一直是资深藏家的首选。

  重刻本,存世古籍中的绝大多数都属此类。其价值虽不及原版,但有两种重刻本仍值得藏家关注:一是原刻本已佚失不存,重刻本成了存世的孤品;二是由著名的刻书机构所翻刻,因印刷工艺上的精美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的重刻本。

  影刻本,就是先对出自名手的原刻本进行影摹,然后再上版雕刻,这类刻本多把宋元版原刻本临摹得惟妙惟肖,所以它的价值要比一般的翻刻本高很多。

  写刻本,就是由擅长书法的人亲自书写上版。由于此类刻本多出于名书法家之手,且数量很少,所以也是古籍收藏中的难得的佳品。

  此外,还有活字本、套印本也是古籍拍卖中的主流,如套印本的价值往往高于同时期墨本的价值,所以一直都是收藏界追逐的热点。在同一时期的古籍中要把握“刻本优于印本,初刻优于翻刻,套色优于单色,图画优于文字”的原则。

  以年代而言,宋版书当前行情是最热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宋版书一页就值100元,相当于当时一人一个月的工资,而现在,一页至少要1万元。宋版书是珍稀文物,可以说是一册难求。而元版书的价值仅次于宋版书。

  “在宋元刻本极为罕见的前提下,藏家的收藏重点出现偏移。明代刻本,尤其是明嘉靖以前的刻本受到藏书家们极强的追捧。此外,今年以来,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的内府刻本,也逐渐成为收藏热点。”资深古籍收藏人士张先生介绍。目前市场上价格在5-20万之间的古书最为抢手,交易量也最大。

  以今年中国嘉德春拍为例,一册明弘治三年刻本《(宋人)诗话十卷》,以24.6万元成交;万历十七年的6册《方氏墨谱》,72.8万元成交。相较于明刻本的风光无限,抄本书略有黯然。虽然一册《长江集》以35.8万元成交,但普遍而言,抄本并未受到刻本般追捧。

  此外,一些历代查禁书目,著名学者的批、校、抄、稿本一经品题,身价百倍。这类书籍拍卖时比同类同版的要高出不少。如当代著名藏书家黄裳的明刻本《唐宋八家文钞》,有多处考证跋语,是清代“文字狱”时期的“漏网之鱼”,因此颇具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古籍善本外,收藏还兴起一股“新善本热”。民国时期的很多书,由于流传下来的数量不多,其收藏价值不输古籍,目前市价也都达到一册数百至数千元不等。至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文革”时期的精品书,因为近年“红色收藏”走红,也受到收藏家热捧。“有人称此为‘新善本’,但学术界并不认可。”李东溟说道。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投资潜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据悉,“新善本”中较为热门的品种包括早期的《毛泽东自传》,现在其最初版本市价高达一本1万-2万元,而解放区最早版本的《西行漫记》,现在一册也值好几千元。

  古籍收藏入门宜从版本学着手

  鉴定古籍和鉴别古器物、古书画一样,不是一眼即能辨别的事情。因此,专家提醒,投资者应练好基本功再入场。那么一般民间收藏者该如何入门?专家表示,初涉猎者可以先不从学术入手,而改从版本学上加以研究,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可以从民国时期的书入手,大部分这一时期不成套的散本几十元就可以买到一本。”,资深藏家张先生推荐,民国的书承上启下,由此入手可以由浅入深,再推广到其他更古旧的品种。

  浙江收藏协会秘书长贺善达针对收藏提出建议,“首先做工也精美,包括其完整性。其次要出自名家之手,还要坚持‘物以稀为贵’的原则。

  淘旧书可以多去古籍书店、旧书店、古玩店,也可以在网上买。实际上在市面上淘到宝贝的机会越来越小,因为古籍善本的藏家很多是只买不卖,但经常会有大藏书家过世后,子女将其藏书散出的情况,类似顾批《战国策》的情景,这时候就是捡宝贝的天赐良机。

  至于防伪,古籍收藏领域造假的倒不算太多,因为要模仿古代的雕版刻印一来成本太高,二来几乎没法仿得像。此外,墨、纸、刻工、校工等,均很容易辨别真伪。不过入门者鉴别能力不高时也要留个心眼,目前市面上有种“酱油书”,按原书式样打印出来,再用化学品将之“做旧”,但纸质、墨色、字体风格等都不是那么回事。

  “若此次错过顾批《战国策》,那么它很可能将湮没于尘世,难以保全。”2011年,艺术品市场这把热情的火还会继续燃烧,古籍善本必会位于其中。西泠拍卖古籍善本部经理李东溟表示,西泠拍卖打算从春节以后开始,组织专家学者以江浙一带为重点,开展民间藏书活动,在普及古籍保护知识的同时,以期能发掘更多的“沧海遗珠”。

  相关链接:

  ①古籍善本按如今收藏界普遍的看法是,1911年以前的书籍称为古籍,而1949年之前的称为旧书。

  善本,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在国际上,各大博物馆对中国古籍以清入关(1644年)为界限,在此前的古籍,无论官刻、私刻,均为善本。而国内收藏界则以1795年为界,在此前的均视为善本,因此古籍中又有乾隆版、康熙版、明版、宋版之称。宋元时期的古籍很久以来就是藏家追捧的对象。拍卖会上,元代以前的书往往是论残页卖,600年前的书是论页卖,400年前的书是论册卖。

  ②李元礼(110—169),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在各种文献中,评价都很高,号称“天下楷模”。

  ③黄丕烈(1763~1825)清江苏吴县人。酷嗜宋版书,自称“佞宋主人”,藏有宋刻图书达百种。黄氏精于鉴别校勘,并非简单藏藏书而已,对于阅读过的书籍通常还写下大量题跋,内容涉及版本异同、字画增损及刊刻优劣。

  ④顾之逵(1752~1797)清藏书家、校勘家。元和(今江苏苏州)人。好读百家之书,后以贮书富闻名于江南。所校书籍,错误极少。

  ⑤鲍廷博(1728~1814)祖籍安徽歙县,随父鲍思诩居杭州。家世经商,殷富好文。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共收书3503种,廷博长子士恭以所藏精本620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

  ⑥袁廷梼(1764~1810)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富收藏,精考据,与周锡瓒、黄丕烈、顾之达并称为藏书四友。

  ⑦毛钞明末藏书家﹑出版家毛晋善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且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极受珍视。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