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断食日志》手稿回归虎跑寺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8日 15:34 青年时报
今年是李叔同诞辰130周年。昨天上午,离开虎跑长达95年之久的李叔同《断食日志》手稿回到“娘家”。作为李叔同唯一的日记体书法作品,万余字的《断食日志》详细地记录了他出家前在杭州虎跑寺断食期间的生活,表达了他苦行求佛的决心。
李叔同的独特经历,曾被一些素食主义者奉为圭臬。营养专家说,李叔同是个文化巨人,但他断食治疗神经衰弱的做法却并不科学,希望大家不要模仿。
往事
有关《断食日志》的故事
1916年,早已与佛教结缘的李叔同偶然在一本日本杂志中看到了断食治病的说法,久被神经衰弱折磨的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李叔同已有心向佛,断食也是修炼身心、磨练意志的一种方式,于是他断然决定一试。
所谓“断食”,并不是全程不吃不喝,而是逐渐减少食物摄入量,最终只饮水、不吃东西。
在西泠印社社友叶品三的推荐下,1916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正值学校放年假,李叔同来到虎跑,在当时方丈的楼下借了间房子,开始为期三周的断食。
《断食日志》约万余字,内容是断食期间的生活细节,比如活动、饮食、睡眠及每日身体的生理变化。从中可知,期间李叔同以静坐、习字打发时间。断食后,李叔同自感脱胎换骨,“为示新生之意,还根据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断食日志》捐赠人朱德天介绍。
1918年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门,法号弘一。虎跑即成他跨出世俗门槛的转折之地。
李叔同将《断食日志》交给朋友保管,之后辗转多人之手。1965年,在上海医史馆工作的朱孔阳发现了《断食日志》,视为珍宝。当时月工资九十多元的他用几个月的收入买下。
朱孔阳去世前,发愿要将《断食日志》归还给虎跑。昨天,朱孔阳之子、上海人朱德天终于完成父亲遗愿。
日志另类解读
营养专家说断食不科学
据《断食日志》中记载,初节食时,李叔同曾出现便秘、腿疼、手脚麻木、气闷口干等问题。但20天的断食期结束之后,他反而觉得自己脱胎换骨、宛如新生。那么,断食是否科学?真的能起到治病的作用吗?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一般在断食的前两三天,都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浙江省营养学会秘书长华金中解释,断食后感受到的不适是身体发出的“警告”。如果不注意摄入营养,不适最终就会变成症状。
“凡事都讲究‘度’的把握。短期断食可以清理肠道、有益于排毒。但断食肯定是不能治病的。”华金中说。
因此,总体看,“断食”并不科学。营养种类摄入过少或过于单一,身体反而会起不良反应。历史上这样的案例并不少,比如著名的海灯法师就因为长期食素和辟谷修炼,而死于严重贫血和营养不良。
当然,《断食日志》中记录的李叔同养生秘诀,也有可取之处。
在断食过程中,李叔同一直坚持日光浴,且服用梨汁、橘汁。浙江大学食品营养系主任应铁进说,水果中含有维生素和能量,果汁可为身体补充养分。紫外线也能促进能量的补充和血液循环。
另外,据《断食日志》中记述,李叔同每日坐息非常规律,白天坚持练字、颂经修养心性。应铁进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平衡因营养摄入不足所带来的伤害。
而且,适量节食对身体有一定好处。“断食后脂肪减少、体重下降,所以李叔同才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吧!”朱加进笑着说,“当然,也可能是信仰支撑了他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