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战国书简真伪之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5日 07:36 东方早报

图为浙江大学所藏部分竹简。 图为浙江大学所藏部分竹简。 图为浙江大学所藏部分竹简。 图为浙江大学所藏部分竹简。

  “浙大简”遭质疑整理者称不必回应

  《光明日报》刊文质疑浙大所藏楚简真实性文史爱好者称“不是楚简是晋简”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主编曹锦炎称,质疑者举出的例子却都是细枝末节、模棱两可的,对于这种本身都站不住脚的质疑,没办法做回应。

  早报记者 韩少华  

  一篇署名为“邢文”的文章《浙大藏简辨伪》分上、下两部分先后于5月28日与昨日发表于《光明日报》,直指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楚简为“赝品”,作者同时呼吁“叫停伪简”。面对质疑,《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的主编曹锦炎近日对早报记者表示,质疑者举出的证据无力,没有必要做出回应。

  浙大简据称为《左传》

  提供非西汉伪作事证

  据浙大方面发布的信息显示,这批“浙大简”是一批被盗卖至海外的战国楚简,2009年由“浙江大学金兰艺术史与考古研究发展基金”出资购得并捐赠给学校,随后入藏至今仍在筹建中的浙大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经两年多的整理考释,由曹锦炎主编的《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于2011年12月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批竹简初置于一个木胎漆盒内,经清理,共编号为324号,缀合复原后完整简约160枚。其中有120多枚竹简记载了《左传》中的内容,共3100多字,其余为卜筮祭祷类简等。大部分完简(含缀合后)都在23厘米左右,相当于战国尺约一尺,简头、端修治平齐。3枚较长的简上端平齐,下端成尖弧状,属首见。竹简上的字迹清晰,墨色厚重,似行草。

  曹锦炎指出,《左传》是这批楚简的内容精华所在,在今年4月举行的该书新闻发布会上,他曾说:“涉及《左传》的竹简,浙江大学保存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惟一一份。清末以来,有人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之伪作,后经学者辩诬,其说渐破。之前学者的证据均为理证,今有了可信的事证,故其学术意义非同一般。”

  “站不住脚的质疑

  无需回应”

  在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浙大藏简辨伪》中,作者则从竹简的形制、内容、碳14测年和书法等方面质疑“浙大简”的真实性,并认为这是“时人所伪,可以论定”。

  作者列举其理由为:在形制上,这批竹简没有赖以编联成册的契口和编绳,竹简长短、宽窄不一,且章节末的竹简多为短简;在内容上,人名、星名和卦画错误颇多;在碳14测年上,根据测试报告,送检样本的年代最有可能是公元前260年±60年,而不是整理者宣称的公元前340年前后;在书法上,“笔法粗陋拙劣,结字混乱错谬,俗而无法,了无古意,决非战国书迹”。

  “乍一看他的文章,他是要证伪,但是里面举出的例子却都是细枝末节、模棱两可的。”主持浙大简整理工作、《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主编曹锦炎说,“因此,我们不会对此做出回应。”他同时告诉早报记者,他们欢迎学术讨论,但是面对这种本身都站不住脚的质疑,没办法做回应。曹锦炎还称:“之前也有人质疑过‘清华简’,但在质疑中也一样缺乏学术水平,之后也没见到回应。回应类似低水平的质疑的话,水平就跟他一样低了。这批竹简是传世品,有很多可能性(编注:意指其形制或曾在流传过程中被人为改变过)。它不是出土物,因此没法从形制上来研究。而且,他(质疑者)现在连碳14测年的结果都不相信了,不相信科学,那就根本没法对话。”

  “有的所谓硬伤

  证明浙大简为真”

  曹锦炎认为,质疑者文中指出的有的硬伤,其实恰恰证明竹简为真。如,该文作者认为竹简中人名“士弱”写作“士之弱”,是“作伪者妄改,在人名之中插入‘之’字,是作伪的硬伤”,而曹锦炎认为这恰恰符合那个时代的书写行为,他说:“他(质疑者)连这都不懂,还拿来说,这水平实在是太低了。”早报记者在国内简帛爱好者光顾的网站“简帛论坛”上看到了一些简帛爱好者对“浙大简”的讨论,其中也有人认为:“‘士弱’写成‘士之弱’,窃以为这未必是‘作伪的硬伤’”。

  针对质疑,曹锦炎还指出:“在‘浙大简’中发现了很多字的小篆写法,此前都没发现过这些字在小篆里有过。而且,在整理发现之前,也有学者怀疑某字形即某字,但这些内容造假者是不可能知道的。再比如,我们整理竹简之后发现的很多材料,能证明杨伯峻等人的学术专著中的推断,那种书不是一般人会有兴趣去看的,造假者如何会钻研学问到那么深的程度?”

  《浙大藏简辨伪》一文的下篇则是从书法的角度对竹简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而曹锦炎则认为:“从书法上来说,这个书法确实是特别好的。我们做考古的、做研究的,天天接触这些材料,而他连东西都没看到过,这事儿该怎么说?”

  而浙大方面对这批竹简的一个得意之处正在于其书法。浙大艺术系教授陈振濂曾夸耀道:“(其)最大特点是看似不规范但又有规律,是目前发现的保存隶变之前的最好的、笔画丰富的古文字,可以用‘籀篆为体、隶草为笔’来概括。0.5厘米宽的竹子上能写出如此丰富自由的笔画,这让我们对战国时期的书写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对此,一位曾接触过“浙大简”的古文字学者告诉早报记者:“书法也确实很漂亮,这方面没问题的。”他同时表示,在北大做的碳14测年的结果也是真实的,送检样本的年代不应当受到质疑。通读质疑的文章之后,他觉得这样的证伪很不过硬。

  第三方:不是楚简是晋简

  与以上学者非真即假的立场不同,文史爱好者段颖龙认为,浙大简为真,但不是楚简,而是“晋简”。他告诉早报记者:“我特地问朋友要来了电子版‘浙大简’的高清图片,竹简上的书法很漂亮,应当不是伪造的。但是诸多痕迹显示这是中原的竹简,所以质疑者从楚简出发去看,会觉得是伪简。”

  段颖龙还表示,“浙大简”的字体与楚简殊为不类,其中“吾”、“许”、“赵”、“魏”、“者”等字秉承西周籀文体系,而楚文字则多用音韵假借为之,这些字皆源于中原,故“浙大简”使用其本字,而楚人传抄中原史书,方言音韵皆不同,故用他字假借,或可为证。而且,其中的《左传》简中,诸侯国“齐”“宋”“曹”“滕”“薛”“杞”“郳”都写得很清楚,而在晋国大夫“荀罃”、“士得丐”、“荀偃”、“栾黡”、“赵武魏绛”前都不书“晋”字,照例《春秋》为鲁国史书,故“季得武子”前可不书“鲁”,可见浙大简的创作者或系晋人。

  据悉,战国楚简存世稀少,多为考古出土,而近年来却陆续发现传世战国竹简。目前除北大和湖南大学等保存着秦汉时期的竹简外,浙大是继清华大学之后第二所收藏楚简的高校,而且同样都是购自香港,并非直接出土,因来源不明,其真伪问题才格外引人关注。目前来看,证伪尚立足不稳,但是“邢文”所说的“简牍作伪也暗流涌动,伪材料屡见不鲜,伪学问呼之欲出,无情地侵害着中国学术的健康以及学者的学术生命”却不假。事实上,《浙大藏简辨伪》一文中还提及“有高校藏简本道家经典,字体前后不一,内容伪迹明显,从篇题到简文,在在可疑之处;又有简本数学文献,书法拙劣,内容可疑,笔病连篇,实伪中劣品”。

  早报记者试图联系该文作者。据查,确有一位名叫“邢文”的简牍学者曾获中国社科院博士,博士论文为《帛书<周易>与古代学术》,导师为主持“清华简”整理工作的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据悉,这名学者自称曾担任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简牍研究中心主任,然而,早报记者从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了解到,北大简牍研究中心也早已撤销,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该“邢文”也因某些原因早已被北大除名。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Trinity University网页上,早报记者找到了该学者的主页,为了核实是否确系质疑文章的作者,早报记者按照上面的电子邮件地址发函提出采访申请,邮件却因“联系人不存在”而被退回。截至发稿为止,早报记者尚未联系到《浙大藏简辨伪》一文的作者。

  《浙大藏简辨伪》一文所举疑点

  一、浙大楚简《左传》辨伪

  (一)形制:“浙大藏所谓楚简《左传》,形制与考古出土的战国楚简不合。”

  1.竹简没有契口、编绳。

  2.竹简长短不一。

  3.竹简宽窄不一。

  4.章末或节末的竹简多为短简。

  (二)内容:“作伪者文字水平不高,所书内容错误百出。”

  1.故意妄改。包括人名、星名的改动以及据现代人思路、望文生义的妄改。

  2.将错就错。包括对意外误笔将错就错地进行改写或再创作以及未加改正的错字等。

  3.卦画的错误。该文认为浙大简《左传》共录《周易》卦画两个,作伪者全部写错。

  (三)鉴定:《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一书序言指出:“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为竹简做了碳14测试,这批竹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三四〇年”,该文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误导性的说法,因为既没有说明这一年代是否经过树轮校正,也没有说明测试年代的误差。 

  二、战国书法辨伪

  “就书法技艺而言,浙大藏简笔法粗陋拙劣,结字混乱错谬,俗而无法,了无古意,决非战国书迹。”

  (一)章法:“书手于竹简章法、字形、位置皆有所留意,因此也留下了造伪的证据。”

  1.断简拼接后字距过大。

  2.简首残而字不残。

  3.简尾残而字不残。

  4.简边残却仍见应该残去的标点符号。

  (二)结字:“‘浙大简’对战国楚人书法的矩度,尚无基本认识与把握。”

  1.中宫:不明主笔,失守中宫。

  2.上下:下不承上,上不覆下。

  3.左右:左亏右欠,不守正法。

  4.拼凑:偏旁拼凑,错字连篇。

  5.简体:据简体字,拼凑古字。

  6.失真:草写失度,字形失真。

  (三)笔法:该文指出,元代雪庵大师曾总结笔法“八病”,如牛头、鼠尾、蜂腰、鹤膝之类,而浙大藏简则是百病之总汇,包括

  1.钉头、牛头。

  2.尖头、鼠尾。    

  3.坠尾、拖尾

  4.蜂腰、鹤膝。

  5.折木、柴担。    

  6.锯齿、散锋。   

  7.游丝、墨猪。

  8.病笔荟萃。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