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亟待打破人才瓶颈

2014年10月29日 07:51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何勇海   

  近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揭牌拜师仪式”在辽宁省图书馆举行。辽宁传习所是继“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之后,第二家揭牌的单位。

  古籍修复传习所是以“师徒传承、口手相授”形式来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场所。以往的古籍修复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举办国家级或省级的古籍修复培训班来集中授课,但其存在时间短、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备等不足。而开设古籍修复传习所,则旨在建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推动我国古籍修复事业持续发展。

  加快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确实已经时不我待。浩如烟海的古籍不仅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而且是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历史的见证物。目前在我国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中,损毁和自然老化现象非常严重,大量古籍亟待保护。如四川凉山50万卷彝族古籍老化破损,抢救性保护已刻不容缓。

  据最近召开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上的消息,我国目前普查了3000多家图书馆,馆藏古籍已达5000多万册,不次于其他各种文物。而古籍修复师却严重匮乏,让艰难的古籍保护工作“捉襟见肘”。古籍修复速度远远赶不上古籍折损、老化的速度。加快培养古籍专业人才,显然是当务之急。

  除了人才培养,还需要提高古籍保护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让他们有尊严、有前途。古籍保护者被称为给古籍续命的“书医”,承担着整理、修护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文明成果的神圣使命。然而,他们的工作常常不受重视,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常常受到冷遇。

  要提高孤灯清影的“书医”的待遇和地位,相关部门需要改变“重面子,不重里子”的做法,对古籍保护事业及保护人才“厚爱三分”,对古籍保护这类有利于文化长远发展的事业增加投入。如果既差人又差钱,古籍保护欠债就难以弥补,民族文化与文明就可能出现断层,子孙后代的精神就可能无所皈依。而古籍保护得好,则会让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章关键词: 古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