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艺展与中国古籍

2017年10月17日 11:30 人民政协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肖伊绯

  1934年10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正式成立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筹备委员会,并决定于1936年初将以故宫博物院藏品为主体的古物运往英国,在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以下简称“伦敦艺展”)。这样一次高规格、高品质的国际艺术展,本是宣传中国历史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盛举,理应备受瞩目,值得世人期待。

北平《世界日报》 报道,北平图书馆宋元明绝世书籍参加伦敦艺展北平《世界日报》 报道,北平图书馆宋元明绝世书籍参加伦敦艺展

  1935年初,伦敦艺展筹委会以故宫珍藏的古代铜器、书画、瓷器等艺术品为主体,基本选定了赴英参展的中国古物千余件,规模已经堪称空前。然而,可能仍感送展古物不够丰富,品类还不够齐备,筹委会还要征调北平图书馆的古籍珍藏。1935年4月7日,北平《世界日报》刊发一则消息,称北平图书馆的古籍珍藏也将赴英参展。报道原文如下:

  北平图书馆宋元明绝世书籍

  亦参加伦敦艺展

  昨日又有一批由平运京

  [特讯]北平图书馆,内庋藏我国古版书籍甚多,此次在伦敦举行之中国艺术展览会,该馆亦选送宋元明绝世书籍约五十余种,前往参加。前选宋刻本《乐书》,及元刻本《通志》等二十余种,运往南京,昨日复运往南京三十余种,兹录其要者如下:北宋眉山刻本《册府元龟》,北宋天圣监本《文选》,南宋庆元刻本《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元至大刻本《宣和博古图》,明正德锡山华氏铜活字本《艺文类聚》,明嘉靖锡山安氏铜活字本《颜鲁公集》,明隆庆福建游氏铜活字本《太平御览》,明崇祯五色套印本《十竹斋画谱》,清康熙朱墨印本《钦定词谱》、《古文渊鉴》、《劝善金科》,清康熙刻本《耕织图》等书。经卷则有敦煌石室六朝写本《大般涅蓜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及近代杭州雷峰塔出现之五代吴越国王钱椒时所雕之陀罗尼经,宁夏出土之西夏文《金光明最胜五经》,元刻本西夏文《经律异相》,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古椠旧钞。

  1935年7月25日,满载着众多“国宝”级中国珍贵古物的英国萨福克号军舰,缓缓驶进了朴次茅斯港。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英国皇家艺术院伯灵顿展厅中,隆重展出了这批中国古代瑰宝;故宫里的珍藏的顶级古代艺术品与中国古籍一道,首次大规模以官方名义正式跨出国门,接受西方世界的观瞻与注视。曾亲临会场的中方人员庄严(1899—1980,又名庄尚严),在《赴英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记》中忆述称:“展览期限,共十四周,观者统计达四十二万零四十八人……最后数日,观者拥挤,日有二万余人,开艺术院前此未有之记录。”(原载《美术论集》,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毫无疑问,此次展览会为20世纪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悠久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之国际展览,盛况空前,轰动一时。

  1936年4月9日,满载着在伦敦艺展上流光溢彩的中国古物与古籍的“兰浦拉号”巨轮,在英国军舰的护送之下,驶向归途。5月17日凌晨,“兰浦拉号”抵达上海,所有“国宝”完整无损地归来。之后不久,这批“国宝”由上海运至南京展览,并暂存于此,与已经陆续分批运抵南京的故宫古物一道,纳入南迁计划。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北平亦沦陷于日军之手。此刻,曾赴英参展的中国古物更无“北返”可能,迅即向地处偏僻但相对安全的西南地区迁徙,最终转运至台湾,至今仍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

  曾赴英参展的那批中国古籍,则更为命运多舛,有着更为颠沛流离的迁徙历程。据考证,这批中国古籍,曾分流为三处。一为部分版本独特、允为孤本的古籍被北平图书馆驻上海办事处选入战时赴美寄存古籍名录,曾被专机运往美国国会图书馆暂存,抗战胜利后迁往台湾;二为部分有文献研究价值的古籍被迁徙至云南昆明、蒙自及四川宜宾、重庆等地,最终仍运至台湾;三为部分有地方特色的古籍曾配送至地方图书馆,抗战胜利后未再征调者,得以留存于大陆,保存至今。

  这批曾参加伦敦艺展的古籍,如今分存于海峡两岸,不太熟悉或根本不知这段历史的参观者,也无不为古籍本身的珍罕与难得而衷心地发出啧啧赞叹。殊不知,这些中国古代文化与文明的珍贵载体,曾经历经劫火、渡尽劫波;殊不知,这些“纸寿千年”的静好,却凝聚着多少国家运命、民族兴亡的历史。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