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博物院展出古籍善本201件 以儒家著作为主

2018年04月09日 18:44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游客一遍观赏古籍一边拍照留念游客一遍观赏古籍一边拍照留念

  日前,由福建博物院、深圳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传承之道——经部类古籍善本展》在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展出,吸引了众多收藏爱好者前来观展。

  据博物院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福建博物院和深圳博物馆携手将珍藏的古籍善本,按照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期展示,以彰显古籍的类别区分和脉络延续。本期呈现的为经部类,以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儒家著作为主,共展出藏品201件。

  记者在展区看到,此次展出的经部类古籍善本又被细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9个类别,分别陈列在相应的展区进行展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拍照。

明万历。冰玉堂本。《苏轼易解》明万历。冰玉堂本。《苏轼易解》

  据介绍,以《易》为代表的易类古籍,最早或成书于殷周之际,书分为经、传两部分,经作占卜之用,传是解释经的文辞,通过八卦的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清雍正。清廷内府本。《钦定书经传说汇纂》清雍正。清廷内府本。《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书类古籍《尚书》,是由商、周、战国期间的典章文献汇集而成,在流传过程中多有佚失,至汉代才被奉为经典。

明晚期。明刻本。《诗缉》明晚期。明刻本。《诗缉》

  诗类古籍《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西周初年至东周晚期的诗歌共311篇,是对当时风俗、礼仪、艺术等的全面反映。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明初。经厂本。《礼记集说》明初。经厂本。《礼记集说》

  礼类古籍《周礼》,相传为周公旦所著,经过不断流传与编撰,或大体成书于战国时期。《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明万历。闵刻本。《春秋左传》明万历。闵刻本。《春秋左传》

  春秋类古籍《春秋》,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其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但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故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而《孝经》则反映了儒家伦理观念,是后人寄托孔子之名所作。汉代有今文和古文二本。历代学者不断为其注疏,并一直被奉为经典,唐玄宗李隆基所注是其中最通行的版本。

清初。清刻本。《吕晚邨先生四书讲义》清初。清刻本。《吕晚邨先生四书讲义》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著名路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单独成书,并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子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明。藩刻本。《乐律全书》明。藩刻本。《乐律全书》

  礼乐则代表了儒家所重视的礼仪规范,乐类古籍是关于音乐、音律、乐器等的记载,反应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史。

清康熙。清廷内府本。《康熙字典》清康熙。清廷内府本。《康熙字典》

  小学类古籍则包括了训诂、字书、韵书三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语义、文字、吟韵的研究成果。

  “古籍是记录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这样的展览为当代的年轻人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窗口。”收藏爱好者陈先生告诉记者,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未断的国家,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有力见证。据介绍,展期从3月28日至4月19日,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观看。(记者林峰峰)

  来源:东南网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