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典籍存世孤本亮相国家典籍博物馆

2019年09月10日 06:5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共同主办,调集全国20多个省市40多家公藏单位和30多位私人藏书家的珍贵古籍共330余种,组成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

  国图近年来规模最大古籍展

  此次大展是国图近年来举办的古籍展中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一次展览。国家典籍博物馆文津厅、两侧通道以及第一至第四展厅都被用作展示空间。一踏入国家典籍博物馆大门就来到了序厅,特别设置的朗读亭,方便观众朗读珍贵典籍,还可将录音通过微信分享出去。从序厅向两侧连廊走去,仿若走进时光隧道,通过“中华古籍长河”及“国图百十年大事记”时间线,开启一段文化之旅。

  国宝吉光展厅,以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为线索,展现历朝历代在哲学、思想、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的伟大成就。百代芸香展厅,致敬那些为保护和传承我国古代典籍文化做出贡献的历代藏书家,展示他们爱书、护书、捐书的爱国精神。汲古润今展厅,则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交流互鉴展厅则根据时序勾勒出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迹,同时展现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珍贵古籍回归工作取得的辉煌成绩,呈现中华文明在与其他各国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不断发展、在应时而变中不断升华的历程。

  近年出土简牍破解千年疑团

  在众多珍宝中,伴随近年来考古挖掘工作而呈现于世人的古籍尤显珍贵。

  里耶秦简就是其中之一。2200多年前,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对中国政治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十几年的短暂历史,语焉不详的文字记录,为后世留下一个充满疑问的秦朝。2002年,湖南龙山县一个小城——里耶镇出土了3.8万多枚秦简,终于使今人对秦朝有了较完整的认识。里耶秦简也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档案。“上面记载的是秦朝时期,洞庭郡迁陵县地方官署所写的一些行政公文,文献的出土弥补了《史记》《汉书》当中对秦朝历史记载信息的不足。”国图工作人员介绍。

  普通百姓比较感兴趣的一种典籍类型——家谱,也在展览中亮相。其中就有元代刻本“孔子家谱”——《孔氏祖庭广记》。“它由孔子的第51代孙编纂完成,展出部分中出现的孔子画像,据说是最接近孔子本人原貌的。”国图工作人员介绍。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再现

  今年是司马光诞辰1000年纪念,展览特地展出了《资治通鉴》残稿。稿本宽33.8厘米,长130厘米,上面记载了东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历史。不难辨认,这份残稿其实是一份大纲,每三五个字之后就出现“云云”二字,以示省略。“这份大纲由司马光亲笔书写,是一份存世孤本,它仅有29行465个字。”国图工作人员介绍。

  这份大纲书写所用的纸,还是“二手”的,司马光是在好友范纯仁写给自己和哥哥司马旦的信札空白处写的。至今,原信件的笔墨还可见痕迹。残卷的卷尾还有惊喜,司马光在此手书了一封“谢人惠物状”,即收礼后回复答谢的一种文书。从这段文字上看不出是答谢谁,只能辨识出“右伏,蒙尊慈特有颁赐,感佩之至”等字。一纸之间,集司马光手稿、范纯仁书札、司马光“谢人惠物状”于一体,堪称“幅纸三绝”,至为难得。也正因为“幅纸三绝”的珍贵,历代藏家盖在其上的藏印有上百枚之多,其中乾隆、嘉庆、宣统三位清代皇帝的钤印,也揭示了手卷曾入藏清代内府的收藏轨迹。

  展示最早官印数学教科书

  除了正史、方志、家谱以外,展览还展出了我国古代在数学、农学、医学等科技领域的著作。

  《梦溪笔谈》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曾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九章算术》是最负盛名的中国古代数学专著。国图工作人员介绍,“《九章算术》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像鸡兔同笼、乘除加减这类基本运算都有所出现,这本书在北宋年间是以官方出版印刷的方式印制的,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刻印的数学教科书。”

  民间藏品琴谱、棋谱、画谱等,如现存围棋著作的最早印本、铁琴铜剑楼旧藏宋刻本《忘忧清乐集》也在展览中亮相。

  本次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将展到年底。配合展览,国图将举办古籍修复配纸染色、古典诗词音乐会、讲座沙龙等活动。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博物馆典籍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