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赌场:有钱人的游戏 失意者的陷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5日 06:23 第一财经日报
普罗大众在面对艺术时,只有两个选择,不是照单全收,就是全然拒绝。那些试着跳脱这两种选择而要找出其他可能性的人,只会走入困境。
民众心里会盘旋着许多问题:到底谁可以决定,什么时候一个对象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现代艺术作品与精美的工艺品、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是垃圾的区别在哪儿?有谁不曾怀疑过,只要是在物品上署名的,或是被专家推荐而获得展示与收藏机会的物品,真的就是艺术品吗?
艺术品赌场
有谁若有幸进入艺术界人士聚集的场合,就会觉得好像来到一家装潢高雅的赌场。一位忧郁的钢琴家在某处胡乱地弹奏着钢琴,即使想到吧台点杯牛奶,也会被吵得想要立刻走掉。
赌桌上也是闹哄哄的,那里坐着支撑艺术界运作的关键人物:收藏家、画廊业者、艺术家与美术馆馆长。在他们的后面,也就是第二排,还有许多德高望重的人士以及爱打暗号的人,试图在背后影响这些赌桌上的玩家,或是从他们身上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艺术评论家、新闻记者、政客、赞助人与艺术家。
虽然亲眼目睹这个过程,但是,当玩家们商谈时,却很少会征询他们的意见。在最外围还有一群人扭打成一团,希望最终能挤到牌桌前,亲自赌上一把:一群蓄势待发、准备崭露头角的年轻画廊业者、博物馆主管与艺术家。当然,还有一些勇气可嘉的人士,他们在买下几件艺术作品之后,也自觉是收藏家。最后,还有那些爱看热闹的人,他们到艺展或画廊里,常常只能看到他们该看的作品。
艺术界经常被看成一个由许多相互观察且非常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所组成的系统,他们一致的目标,是要拉抬他们所推销或是已买下的作品的市值。从事艺术品投资总是希望有利可图,没有人愿意满腔热情地收藏失败之作,虽然这些艺术玩家都希望被社会大众尊为有文化修养的高尚人士,或是聪明的艺术行家。
艺术品是一种没有实用价值的奢侈品。在艺术品市场上交易的商品除了价格之外,还有其精神与文化层面的价值。在这里,金钱与心灵很容易混淆。许多艺术品交易商嘴里说着“文化”时,其实心里所想的却是钱财,而且,每当谈到价格、酬劳与利润时,便会面露愠色。对于真实的人生而言,这场艺术的赌局实在太美妙了,因为,上桌赌钱的人似乎个个都是赢家!
收藏家比优秀艺术作品还要多
艺术收藏家跟其他有收藏癖好的人一样,几乎都带有孩童时期的占有欲。不过人在收集啤酒杯与邮票时,大概不会像收藏艺术作品一般,情绪变得兴奋而高亢。
目前,艺术作品已经成了大家渴望得到的奢侈品。德国知名的现代艺术收藏家汉斯·格洛斯(Hans Grothe)曾说道:“以前,若有人突然间致富,他们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会为自己盖座马场,现在的暴发户则会选择收藏艺术作品。我觉得,作为一位收藏家,在社会上可以获得像大学教授一般的声望,因为他们会认为我是个有文化涵养的人,而不只是个经商有成的生意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全球大约有15位重要的收藏家,现今大手笔收购艺术品的雅士已增至数千名。此外,还有无数有购买意愿的艺术玩家,他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支出预算大约只有五六位数的美元或欧元。
当然,这股炒作艺术品的热潮也引来一些没有品位的俗众,这一点无需大惊小怪。在苏黎世、伦敦与纽约都设有据点的瑞士画廊业者沃思(Iwan Wirth)是事业有成的艺术品交易商,曾因为率先主张艺术界应该彻底商业化而备受争议。他曾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目前收藏家的数目已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
收藏艺术品似乎成了有钱人的集体运动:从热心文化的牙医到机灵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师,从贵族到犯罪组织。
从前,人为了彰显自己是个知识分子,喜欢在私人的空间里置放一排排的书柜;现在则选择摆设艺术作品。现在这个年代,拥有艺术作品已经成了个人智力的表征,当个艺术品收藏家是很时髦的事,而且会被当成真正的鉴赏家。
当然,艺术品收藏的流行,还得归功于所有艺术品市场的获利者成功地打造出收藏家的形象。收藏家对于艺术的热情几乎达到了哲学式的庄严与神圣。他们对一件作品所愿意支付的买价已成了该件作品艺术价值的指针。一件市价高昂的作品,光就其价格而言,就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当前若有人想收购艺术作品,通常会考虑再三。不过,我们无法否认收藏热潮正蔚然成风,连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价格也能三级跳,实现了创造价值的艺术神话。
1997年,一位画廊业者拿出一幅格哈德·里希特的新版油画《富士》(Fuji)时,所有在场的收藏家,不论其收藏规模之大小,为了标得该画作,连起码的风度与礼貌都不要了,还在现场推挤和辱骂这位业者。
收藏家们在艺术拍卖会现场的样态,就像百货公司每到夏季清仓时,一些家庭主妇围在堆有出清品的台子上努力翻找物美价廉的商品一般。当时在里希特的拍卖会上,总计有110件油画要出售,而且每件只卖6000欧元,因为有很大的获利空间,难怪这些精明的收藏家要抢购这些画作。果如其然,现在一幅里希特油画的市价已飙至12.5万欧元,获利足足有20倍之多。
我们曾提过,装置艺术家德沃伊在2002、2003年之交所发表的那部能“吃”能“拉”的机械作品《排泄腔》。亲爱的读者,或许您不相信,就连这组仿真人类肠胃消化系统的机器所排出的粪便,也有许多买家要购藏。
德沃伊曾公开表示,大部分的“粪便收藏家”只对这组机器在当地所产生的粪便感兴趣。举例来说,当《排泄腔》在纽约展出时,纽约人才会想购买它当时所制造出的粪便。虽说,艺术不需受到地域的限制,然而,实际的情形却让他很遗憾,“有一些鸟地方的民众殷切地期盼《排泄腔》能到当地展出,说实在的,他们只能慢慢地等候”。
有钱人的游戏,失意者的陷阱
艺术收藏家戈茨女士(Ingvild Goetz)每年购买艺术品的花费虽然只有50万欧元,她却对于自己收藏的眼光与热情很有自信。她也跟许多收藏家一样,继承了巨额的遗产,本身曾经从事艺术创作,后来还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投入画廊的经营。
“趋势就是你的朋友”,这是股票族人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谚语。戈茨女士定期地为她的收藏品安排展出的机会,只有在与经纪人谈好买卖的价格时,她才会脱手收藏的作品。此外,她还会通过其他的艺术机构巡回展出她的典藏,曝光率一增加,收藏品就能有增值之效。
法国收藏家皮诺特(Francois Pinault)政商关系良好,是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好友。像这种超级富豪不只收藏艺术作品,还买下时尚精品集团。他除了拥有YSL与Gucci这两家企业之外,还于1998年并购了世界知名的拍卖公司佳士得。
皮诺特为了展出其私人典藏,更聘请日本明星建筑师安藤忠雄把威尼斯葛拉西宫(Palazzo Grassi)这栋历史建筑重新整修,改建成他的私人美术馆,并于2006年正式开幕。即使像皮诺特这种上流社会人士也难保不会出现一些脱离轨道的行为:2005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2005)还未揭幕之前,他曾乔装成工作师傅,溜进博览会的会场,只为先睹为快。皮诺特的这个计策可能被在场的工作人员识穿,因为他实在装得不像,年届七十的他既没有驼背,双手也没有长茧。
有些白手起家的商界人士也很热爱艺术,像德国的收藏家汉斯·葛洛斯(Hans Grothe)便是。他大约在25岁时就面临这样的抉择:该买保时捷跑车还是诺尔德的作品。最后,他决定选后者。自此,一位收藏家成功而远大的事业正式揭开序幕,后来,他还成为西德艺术圈的重要人物。
德国的斯佩克(Reiner Speck)医师是位艺术爱好人士,他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收藏的癖好有时会给他带来痛苦:“收藏艺术品会让人失眠、生病、家庭失和还有负债。”所以,不是每位收藏家都能因投资而致富,过着优越的生活。
许多收藏家虽然对艺术品与艺术品交易有很好的直觉,最后却还是不堪亏损,财务困难,实在令人同情。柏林的艺术家福克曼(Herbert Volkmann)的艺术投资就是一例。
福克曼在20世纪70年代从事表演艺术,并未获得瞩目与肯定。他后来因为父母从事水果的大宗买卖而变得富有,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投资最新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当时,住在柏林高级住宅区的大律师们都在收藏俾斯麦的画像与比德迈时期的作品,现代艺术还乏人问津呢!根据他个人的估计,每年收购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花费约达50万马克。这些投资让他在柏林的画廊业界备受礼遇,当地报纸的艺文版也给予好评。
当福克曼手边的资金不再充裕时,他还是执著于德国现代艺术的收藏,“当时我还把自住的公寓卖掉,继续把资金投入这个艺术品市场,那时的我实在太蠢了!”1999年,当福克曼在财务上再也支撑不住时,便把大部分的现代艺术藏品拿到佳士得拍卖会求售,他也因而被画廊界列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之后,福克曼又回到老本行,继续从事艺术创作。(摘自《看懂了!超简单有趣的现代艺术指南》第二章,(德)塞兰特,(德)基特尔著,庄仲黎译,文章有删减,标题为编者加,艾经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