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开国功臣渡边华山的悲剧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5日 14:10 《东方收藏》杂志

渡边华山《寒林群鸦图》 渡边华山《寒林群鸦图》 渡边华山《回首图》 渡边华山《回首图》

  吉林 石宪

  如果说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在日本,也有这样一位“开国史上的第一人”,他以生命为代价,第一个为日本民族拉响了走向现代社会振聋发聩的警报,使日本国民从酣然昏睡中警醒过来。他就是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儒学家、兰学家和画家渡边华山。

  渡边华山(1793-1841),原名渡边定静,字子安,一字伯登,通称登,号华山,多以此号行世。斋号有寓绘堂、全乐堂、金暾居、昨非居士、随安居士。渡边华山一生命运多舛,出生之时,正值幕府改革失败之际,幕府与各藩均处于财政困难时期。华山的父亲定通膝下有八个孩子,生活贫苦异常。他的弟弟们有的到寺院打工,有的出家为僧。华山8岁时就不得不替藩主的世子做杂勤,至华山二十四五岁时,家里穷到连给父亲买药的钱都没有,冬天只盖一条破被,过着忍饥号寒的生活。在此逆境下,为了生计,华山选择了绘画的道路,他对西方的认识,就是从绘画开始的。他九岁起就跟田原藩士平山文镜学画,文镜死后又跟白川芝山学画,因付不出学费被芝山逐出门外。16岁时跟金子金陵学画,金陵曾经跟随江户画界领袖谷文晁学过南画,技术高超,对华山影响很大。后来他将华山介绍给谷文晁,在其画塾“书山楼”学习中国明清画、日本文人画和西洋画,宗法中国清代画家陈老莲、恽南田,兼取先哲,技艺大进。 

  正是因为华山从小家境贫寒,才让他阴差阳错地通过西洋画艺博览中外,成为沟通东西、洞察今古的一代宗师;也正是因为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苦难经历,才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后来的艺术造诣和思想变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对家庭生活有一些帮助,华山从20岁开始每年正月画灯笼画,每百幅才得一贯文。26岁时创作了画册《一扫百态》,其中四十余幅作品描绘了江户时代士农工商、武士、艺伎等各阶层的真实生活,所绘男女老幼、世间百态皆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流露出杰出的绘画才能,为日本美术史和风俗史研究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史料。

  华山十分喜爱中国的儒家思想,他的绘画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画元素,并在中国文人画“借物抒心,发之情思”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尝试新的绘画风格。日本文政八年(1825),华山到上总、下总、常陆、武藏四国旅游,回江户后创作了《四州真景》四卷,共三十幅写生画。与传统的风景画不同的是,他画的不是名胜古迹,而是旅游各地的风土人情,作品既运用了中国水墨画的程式、皴法,同时又恰到好处地将文人画的笔墨意韵与西洋画的远近明暗技法巧妙地融合,再注入本国的民族风格,从而形成了自己新的文人画风貌。此外,华山所绘的人物肖像画,运笔神速,个性鲜明,立体写实,其代表作《鹰见泉石像》为日本国宝级珍品,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被誉为日本认识洋画原理的里程碑。

  如今,伪满皇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家一级文物——《回首图》,应属华山青年时期的作品。此画为绢本设色,立轴,无题跋,署穷款:“华山戏墨”。画中所绘一位日本女子,身着和服,头饰素栉,双目凝神,回望飞雀,肌肤似雪,青丝如云,柳叶有情,樱桃微启,表现了江户时代市井女子安详恬静、风情万种的优雅神态。此画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人文精神,细微之处又显露出中国传统仕女绘画艺术的痕迹。此画表现了作者深邃细腻、志趣高雅的审美境界和独特精湛的艺术修养。

  天保三年(1832),华山被任命为海防挂,即管理海防的官员。恰好在这一年,他和高野长英、幡崎鼎等洋学家相识。五彩斑斓的西方世界立即让他如痴似狂,从此致力于洋学研究,并撰写了诸多论述,如《外国事情书》、《初稿西洋事情书》、《再稿西洋事情书》、《慎机论》等。这些著述反映了华山对西方的深刻洞见,以及对日本未来将要面临的险恶国际环境的清醒认知。他强烈地意识到,面临西方的挑战,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如盲者不惧蛇,聋者不避雷,身处险境而不自知,日本必须要通过学习西洋文明才能度过内外危机。华山同著名兰学家高野长英、小关三英组成了兰学集团——史称“蛮社”,为处在十字路口的日本指引前进的方向,从而也将兰学推向了更高层次。

  天保八年(1837),一艘远道而来的美国商船,使华山拍案而起,振臂高呼。商船“马礼逊号”载着七名日本漂流民,抵达日本浦贺近海,以此主动示好,以达成与日本互利通商的目的。不料日本幕府的执政者根本不领情,按照《异国船驱逐令》下令炮击“马礼逊号”,迫使其仓皇撤离。这一事件剧烈地冲击着华山的忧国之情。对于幕府的这一强硬政策,华山和高野长英分别撰写了《慎机论》和《梦物语》,阐述了世界发展大势,斥责幕府的攘夷政策措置失当,是“井蛙之见”,主张取消《异国船驱逐令》,并提出“因时变而立政法乃古今之通义”的应对策略。幕府统治者对此勃然大怒,认为这是“赞美异国,诽谤我国之邪书”,华山和高野长英等多名蛮社成员以“妄评政治、动摇民心”的罪名被逮捕入狱,史称“蛮社之狱”。此事件表面看似幕府官僚争权夺利的政治冤狱,实际上却是保守派对近代科学及先进思想的竭力排斥,因此他们竭力罗织罪名,欲置华山于死地。幕府抄家时,从华山家里的废纸堆中发现了不少政治札记,尽管这些只是随写随弃、并不示人的只语片言,但仍被视为对幕府进行政治诽谤,要严加追究的罪证。

  听说华山等被捕,亲朋好友立即通过多方渠道展开营救。时称儒学两大家之一的松崎慊堂,与华山有着二十余年的师兄弟关系。他听到消息后,寝食不安,不顾69岁的高龄,强忍病痛彻夜疾书,一气呵成了丈余长的文章,上书德川幕府首席老中(幕府的常任执政官,相当于内阁成员)水野忠邦,历述华山为人之廉、事母之孝、奉君之忠。何况据以定罪的,只是并不示人的个人笔记,“若个人笔记可以定罪,只怕日本无人不罪”。句句在理,字字真情。水野忠邦从头至尾认真读完,不禁感叹道:“老人如此辛劳,可敬可佩。”

  由于水野忠邦的干预,华山等人罪减一等,保住了性命。华山虽然免了死罪,但仍交给田原藩就地管制,终生不得外出。他回到了家乡,一家老小团聚,但生活却极其艰难。华山耕作,妻子日夜纺织,江户的弟子们按月接济,才勉强得以糊口。这样的生活虽然能使他享受天伦之乐,但对一位怀有巨大抱负的政治家来说,却是无聊、失意的,他成天作画,以解心中的烦闷。

  伪满皇宫博物院收藏的另外一幅国家一级文物《寒林群鸦图》,正是华山创作于1837年12月的作品。此画属高远山水画,纸本水墨,立轴,行书款:“天保丁酉嘉平月写于全乐堂,华山外史登。”两枚图章:一为白文小篆长方图章“鸥保”,二为朱文葫芦形“登”字印。画中所绘为深秋的原野,群鸦迁徙,万物萧条的凄凉景象。峰峦、树丛、溪水、丘石,分层交叉,错落有致,由近及远,由远及近。成群结队的乌鸦在千崖万壑之间低旋徘徊;清冷的溪水,紧绕孤零零的荒山;曲径陡途之上,一老叟执杖仰首前行,一书童抱琴随侍身后;笼罩这一老一小的是暮秋袭人的凉意和林间阵阵的哀鸣。他们要穿越枯树寒林的荒凉与苍茫,走进隆冬岁末的寂静与凄清。浑然苍朴的画面,雄肆奔放的笔力,纵横跌宕的气势,万里悲秋的情怀,表达了作者对日本民族未知前途的深深忧虑和自己身处人生低谷的无奈与苍凉。

  天保十二年(1841),华山的学生福田牛香为了替老师解衣食之难,准备在江户举行画展,出售老师的作品。不料此举招致了保守派的非议,社会上纷纷谣传,说华山这个人“真不简单”,在管制期间还能开画展赚取钱财,而且传说幕府还要为此惩罚华山的监管人——主公三宅氏。此事传到华山耳里,这对于一个洁身自好的学者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决定以死谢主公。10月11日,田原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年迈的母亲前来探望软禁中的华山,她看到沉默的儿子忧容满面,憔悴不堪,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华山趁母亲不备,拔出短腰刀切开腹部,并回刀刺破咽喉,自尽而死。日本近代史上最明亮的一盏思想之灯,就这样在悲风苦雨中黯然熄灭了。这一年,华山年仅48岁。

  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威逼日本人打开了国门,华山“数年后为之一变”的警世遗言,应验成活生生的现实。他对国际形势超前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见识,给予了后世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启示,并逐渐渗透到了日本人的思想和心灵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华山在日本打开国门以前的封建时代,就已经进入近代思想阶段,实为先知先觉,慧眼独具。

  (石宪,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