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世界最富艺术家赫斯特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5日 08:57 新民晚报

赫斯特经常以生与死作为作品主题 赫斯特经常以生与死作为作品主题

  达明·赫斯特是“英国年轻艺术家”运动的领军人物,是当代艺术世界的标杆,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的艺术家,《星期日泰晤士报》2010年财富排行榜估算他身家约为2.15亿英镑。但他坚信,金钱不应成为追求目标,艺术比金钱更有力量。

  “自己有了历史”

  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将举办达明·赫斯特作品回顾展,最近赫斯特正为此事搜集资料。他翻出1996年与英国老牌摇滚明星大卫·鲍伊的一次访谈录影带,片中鲍伊问他是否会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办展览,他说:“不可能,博物馆是为过世艺术家准备的,我永远不会在那里办展览,你别想把我弄进那个地方。”

  看到这段录像,他感慨道:“天哪,变化真大。忽然间,我已46岁,已经在做所谓的中期作品回顾展,感觉好像不大对劲。”

  他承认,岁月改变了他。“我老了,不再是对着世界叫嚣的疯家伙。年轻时,你战无不胜,——至少你自己这么认为,各种可能,无所不在,你在创造未来。但是当你年纪大了,突然发现自己有了历史,一切定型了,什么也改变不了。老实说,我感到有些烦恼。”

  即将举行的回顾展名字就叫《达明·赫斯特》,将呈现赫斯特作为艺术家的生命轨迹。展览包括一些他不那么出名的早期作品,比如在金史密斯学院求学时的创作——挂在墙上的油腻煎锅。

  还有一幅早期作品,一直露天放着,日晒雨淋沾满了泥点。伦敦高古轩画廊老板米莉森特·威尔纳见到后惊叫起来:“你怎么能放在那里?让它淋雨!上帝啊,达明!”赫斯特对此不以为然:“因为是我的作品,就好像是金子似的。可实际上,它屁都不是。”

  这些少作出现在展览中,赫斯特觉得挺好,“它们是我过去25年艺术生涯的一部分”。

  当然,展览的重头戏还是他那些名闻遐迩的代表作,比如1991年的《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一条保存在充满福尔马林的玻璃柜中的鲨鱼、1993年的《母子分离》——分别放在4个容器中被剖半的母牛和小牛、2008年的《我脑海中永恒的美丽》——系列作品呈现的斑马、独角兽和小牛等。

  他的作品有时质朴、整洁,比如整齐摆放在橱柜和玻璃容器中的药片;有时让人觉得恶心、邪恶,比如活蛆和苍蝇叮咬割下的牛头、蝴蝶钉在画布上、白鸽栓在骷髅上……生与死,美与丑,神圣和亵渎,都是赫斯特的作品主题,令评论界震惊,正是赫斯特把“概念主义”从艺术世界的边缘引进主流。

  “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对我来说好像是一个180度的转弯。”赫斯特说,“回顾这些作品,我试图从中有所感悟。它们有的是佳作,有的尚未被理解,有的很拙劣。这是我过去25年的成果,我为之骄傲,但也会困惑: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一次盛大告别”

  的确,艺术世界很多对赫斯特极尽诋毁之能事的批评家都感到不解:一个来自蓝领阶层、满口大话的无赖怎么就成了当今世界最伟大、最富有的艺术家?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长、很复杂,与过去25年来世界和英国文化发生的激烈变革紧密相联:艺术越来越成为商品,成功艺术家越来越成为品牌,这一潮流势不可挡;后撒切尔时代“英国年轻艺术家”的崛起,不仅制造了惊世骇俗的艺术,也创造了巨额财富;英国和美国出现了一批超级艺术经纪人,新型画廊文化诞生,轰动性展览主宰市场。

  在这个极度商品化的艺术世界里,赫斯特是超级明星,是“英国年轻艺术家”一代中最出名、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被奉为当代艺术世界的“圣者”。

  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我脑海中永恒的美丽》在苏富比(微博)拍卖行拍得1.11亿美元。这是赫斯特人生中一个关键时刻,他称之为“一次盛大的告别”。从此他不再创作宏大作品,称“概念主义”已经彻底结束。

  从此,赫斯特不再活跃于创作一线,开始专注于传统绘画,不再是几十人团队作业,开始一个人独立创作。2009年,他在伦敦举办画展《爱没丢失》,却遭遇集体恶评。已故艺术批评家汤姆·卢博克称,那些作品出自“一个没有多少前途的一年级艺术生之手”。

  赫斯特并不气馁,仍坚持绘画。他说:“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竭力避免绘画,试图与之保持距离。但随着年纪增长,我越来越喜欢绘画。”

  “创意就是一切”

  艺术、野心、金钱,是赫斯特的生命三元素,这与他身处的时代潮流不谋而合。正如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安·加拉格尔在赫斯特回顾展引言中所说:“他与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不同,他参透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意识……他的作品直截了当,野心勃勃,既冷漠又感人,敬畏与愤怒并存。”

  小时候,赫斯特最想做一名朋克,但“我那时太年轻,不够愤世嫉俗”。十二三岁时,他把朋克装束藏在包里,一出家门就换上。“我想,这种态度影响了我的作品。我总是偷偷摸摸在我的艺术世界里藏一些东西,然后突然暴露它们的真面目。我是一个渗透者。”

  他的“朋克阶段”始于12岁父亲离家出走,之后又经历“偷盗阶段”,两次被捕,令母亲伤透脑筋。后来,他被雅各布·克雷默学院录取,学习艺术课程。

  他经常去利兹大学解剖博物馆练习绘画,首件引起轰动的作品《和死人头在一起》的灵感据说就在那里获得。那是一张挂在铁架子上的照片,16岁的他亲自上阵,在一颗被割下的中年人头颅旁傻笑。

  1986年进入金史密斯学院之前,赫斯特受艺术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影响,意识到在当代艺术世界,创意就是一切。

  “我刚到伦敦时是一个年轻画家,愤怒地看着概念作品充斥周围,认为它们都是垃圾。”赫斯特笑着说,“但我慢慢受它们诱惑,心想:好吧,我得跟我生存的世界打交道——广告、电视、媒体,我要与现时现地交流。我意识到,不能用昨天的工具和今天的世界沟通。”

  “仍旧相信艺术”

  “顿悟”后的赫斯特创作了艺术史的新篇章。在公众眼里,他可能首先是企业家,然后才是艺术家。

  1988年夏,他在伦敦东区一个废弃仓库举办名为《冰冻》的展览,作品都来自他和金史密斯学院的同学。虽然是学生作品展,但它引起的轰动效应成为当年伦敦艺术界最大的话题,吸引诸多画廊老板注意。

  “有趣的是,许多人认为此事经过精心策划。”克雷格-马丁说,“实际上,它就是集中呈现了年轻人的虚张声势和单纯无辜,他们把握了好时机、好运气,当然还有好作品。”

  离开金史密斯学院之前,赫斯特已经在助手帮助下创作一系列标志性的“点”画和药片橱窗作品。1991年,他在伦敦中区一家废弃商店举办首次个人作品展《恋爱和失恋》,想象力更上一层楼。

  进入展室,可以看见满屋飞舞着从蛹中孵化出来的蝴蝶。另一展室里,一张白色桌子上放着4个装满烟头的烟灰缸,桌子四周放着白色画布,上面是死去的蝴蝶。赫斯特的作品主题一目了然:生命和死亡、美丽和恐怖。

  同年,他遇到艺术经纪人乔普林,此后事业蒸蒸日上。1992年,著名艺术品收藏家查尔斯·沙齐以5万英镑购得他的作品《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在沙齐画廊展出,引起轰动。这条浸泡在福尔马林中的14英尺长虎鲨成为上世纪90年代当代艺术的标志,也是“英国年轻艺术家”运动的一块丰碑。

  2004年,这件作品以800万美元高价出售给美国收藏家史蒂芬·科恩。2006年,作品原件中的鲨鱼开始腐烂,赫斯特执意重作一条,借给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览,即将在泰德现代美术馆展出的鲨鱼也是这一条。

  2008年的苏富比拍卖成就了赫斯特制造财富的神话,两天拍卖所得是此前单个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的10倍。之前他已创下一项纪录:欧洲在世艺术家单件作品拍卖纪录——卡塔尔王子以900万美元购得他的作品《摇篮曲春》:在一个铁柜里整齐码着6136片药片。

  “我不认为金钱应当成为追求的目标,但我从小没钱,所以我可能比别人更为金钱所动。”赫斯特说,“事业刚刚起步时,我曾和人讨论过金钱的意义,他们说:‘你是受困其中,而我们觉得钱是重要的。’但我坚信,艺术比金钱更有力量,至今仍坚信不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