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国际家具展:中国原创设计师在找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14日 13:47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记者 麦心 米兰报道
iSaloni Milan——米兰国际家具展(下称“米兰展”)作为国际上首屈一指的家具展,在它五十一年的历史里,中国人真正只参与了它“人到中年”后的最近十年。于是,在Rio镇上的Fiera展馆,黑发黄肤成为了醒目的主打观众群——米兰展上的中国人,为原先的热闹增加了另一种形式,“毁誉参半”的外在形象而值得被认真勾勒,这是第一次。
原创设计师——在“坐下来”中找座位
从前些年无条件仰视米兰展,到今年中国原创设计师被邀组团参展,他们比起千方百计要挤进米兰展露脸的中国厂商而言牛气得多,待遇和地位也显然高了不少。如果说他们是整个展览上脸上最有光的中国人,应该没有人会投反对票。于是今年,原创设计师们带着看起来更为淡然的中国式神情,从“观众”和“卫星展”(米兰展专为年轻设计师及院校学生提供的展区)的标签中脱身,在米兰展分会场的所在地Zona Tornona区,完成了一个名为“坐下来”的中国当代坐具设计展。
当然,阵容和一如近年来每一次出国的设计师展团一样强大,不仅囊括了活跃度最高的一批设计师作品,还有北京设计周组委会以及国内巨型家居企业红星美凯龙作为坚实后盾,加上国内两家北京家具企业也有产品入选,展品达到了80多件。作为赞助商的红星美凯龙也对我们特别强调这是“米兰设计周从上世纪50年代举办至今,第一次‘允许’中国企业正式参展”。大多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的原创设计师也因此倍感自豪,就像策展人朱小杰在微访谈上回答关于“‘坐下来’对于中国的原创设计的重要意义”的提问时,他表示“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做好家具是中华民族擅长的”——有理由相信,策展人作为核心人物,他的想法代表了一大批参展的原创设计师的初心。
不知道是思维定势还是什么,“坐下来”展位前的热闹,被认为是国际对中国设计投以注目礼,《意大利晚邮报》对中国设计师的结队露脸用整版进行了报道。可是只要去过现场的人都清楚看到,在Zona Tornona分会场,几乎每一个展位都更夺人眼球,设计更大胆,搭建更精细,概念更有趣。与此同时的国内大多数即时报道,却有意识地把镜头推得过近,只给看了让大家自尊心充分满足的那一个特写而已。
在主展区的某个国际品牌展出了国内设计师杨明洁(微博)为他们设计的新款单元家具系统,巧的是,杨明洁的概念作品“纠结的沙发”也在分会场的“坐下来”里与此遥相呼应。他对于自己的这两个设计这么评价:“两者背后的差异难以单单用‘创意’衡量。”的确,很多中国原创设计师更像是中国原创设计包装师,作品亮眼夺目已经没难度,难的是它们到底能不能在人们的家里真正出现并最后“活下来”。此次颇具“领队”身份的红星美凯龙集团副总车建芳女士就表示:“历史上米兰设计周确实捧红过很多大牌设计师和大牌企业,但是能去参展仍然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其根本还是在于好的产品和好的设计本身。”
据意大利媒体的说法,米兰展的观众大大超过一场球赛的观众规模,每一个展位都人头攒动得就像是赶集——来赶集的人,最后是否为中国已经被呐喊支撑着站起来的设计真正买单?其实,合同和订单,才能把更像艺术家的他们从被追捧的幻象中拉入设计师需要面对的严酷现实。
家具生产商——角逐最佳谍报奖
中国原创设计师集体“站起来”的伟岸时刻,另一大批同种同源的同胞,包括拥有设计师身份在内的中国观众,依然被Fendi拒之门外——Fendi这么干不是第一次,而是年年都这么恶劣。可是,拒绝中国观众一定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企业文化”。
中国人在米兰展的形象几乎就是被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家具厂和那些所谓的设计师给毁掉的。从前,他们端着日本人生产的数码单反相机,大举做几十年前日本人也做过的勾当——原样抄袭。镜头下,比拍任何一个恋人都要充满感情,因为快门咔嚓咔嚓,回去不出一个月,自己就能做出来复制品而广销全国各地赚得眉开眼笑。被抄袭的重灾区是排除了1到4号馆之外的所有展馆,因为前四个展馆是古典家具,基本上早些年就抄尽了。
开展的第一天,媒体登记区所在的南大门成了家具厂“代表团”开小会分派工作的场所。登记大厅里,一撮又一撮的“谍战队”开始严谨布局——有的你跑五七,你跑六八;有的俩人搭伙,一个望风拿资料,一个专门拍产品……形形色色,花样百出。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家具厂肆无忌惮的海量copy,中国设计师对自己的描述里才硬加了可笑的“原创”二字,试问,全世界的设计,还有专门定位于“非原创”的么?
有人说,别国也经历过同样的尴尬时期,但在那样一个设计价值被放大和推崇的七天里,被人一会儿当做来自最大市场的机会,一会儿当成快速抄袭的恶劣分子的感觉,实在很不好受且很难忘记。所以,中国人们在米兰展上碰头,比起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来,更多是第一直觉打量下对方:你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