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尔夫特:神秘的荷兰古城(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15日 10:44 当代艺术
编辑:黄麒霏
始建于1246年的代尔夫特(Delft),是个静谧迷人的荷兰古城,波光粼粼的运河中倒映着古老市景,就和维米尔的杰作《代尔夫特风景》中画的一样,至今容颜未改。这里有古老的运河、拱形的石桥、宁静的田园以及优雅的代尔夫特蓝瓷。也许是因为天气的原因,城市经常陷入一片浓深的色调中,古朴厚重的质感中流露出温婉忧郁的风韵。
荷兰画派大师的故乡
2003年由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原作的中迷一样的黑色背景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造型浑厚有力,画中的光线聚集在少女碧蓝的丝巾和脸上,在画家娴熟的笔法下,少女在回眸中流露出清澈优雅的气质。这幅杰作的作者是荷兰黄金时期代表画家翰尼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代尔夫特正是画家的故乡,他一生从未离开过这座古城。
维米尔生于代尔夫特一个比较低下的中产阶级新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丝绸织造商和艺术品商人,给予了维米尔最初的艺术启蒙。父亲去世后,维米尔继承了父亲的梅赫伦旅馆和画商生意。可惜他不善理财,成婚以后渐渐坐吃山空,年仅43岁就去世了。维米尔生前不但无法卖掉自己的作品,经销的油画也无人问津,结局相当凄凉。他的作品只流传下来35幅,而据专家考据,他一生的作品大概也就40余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维米尔都是被人遗忘的,直到100多年以前,19世纪中叶的法国美术评论家比尔热才发现了这位天才,确立了他“荷兰绘画黄金时代最后的巨匠”的地位。
作为十七世纪荷兰绘画的三个代表人物之一,维米尔通过对空间比例和光线的观察,以及对平面透视技巧的运用,使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立体效果。没有人了解维米尔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线和色彩。维米尔喜用黄色、蓝色和灰色,他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非常出众。作品通常布局简单,尺寸不大,但往往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既通俗朴实,又神秘莫测。他另一件为人熟知的作品是《代尔夫特一景》,现藏于莫里茨皇家美术馆,作品画的是站在斯希河岸上所见的景观。画的中央是小桥,桥左边是斯希丹门,右边是鹿特丹门,远处耸立着教堂的塔楼。此画看起来仿佛如地方志一般精确,实际上如果与古代的地图或版画对比的话就会发现,画家巧妙地改变了建筑物的位置和大小。这种修改即保证了逼真感,又更好地表现了代尔夫特城本身。人们可以步行穿梭于城市里与维米尔作品有关的所有景点,仿佛行走在画中一般。
与荷兰皇室的故事
19世纪时,在为反抗西班牙残暴统治而举行的荷兰大起义中,代尔夫特成了荷兰独立战争的革命基地。荷兰国父威廉·奥兰治亲王钦点它为军事指挥部,并把军队驻扎在当时的一个修道院里。被尊为荷兰“国父”的威廉·奥兰治亲王出身于曾属勃艮第、现位于南法国的奥兰治家族。1588年,在奥兰治·威廉亲王的领导下,七个省份联合起来,宣布成立荷兰联省共和国。历史学家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
哥特式教堂Nieuwekerk兴建于1381年,人们无论从城市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108.75米高的钟楼,登上379级台阶,不仅可以将整个城市尽收眼底,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望到海牙和鹿特丹。外墙自上而下漆成红棕色、浅粉色、深灰色等不同颜色,所以也称为三色教堂。这里正是安葬奥兰治·威廉亲王的地方,墓碑上写着:“这里埋葬着国父威廉,他为尼德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个不能错过的美景便是代尔夫特古老的运河,代尔夫特的运河和阿姆斯特丹的相比,更加小巧精致,几步之外就是一座小桥,样式年代各异,但又相得益彰。随处可见的传统荷兰建筑,阶梯状的山墙,红色的窗户外板。站在运河岸上遥望教堂,你将会看到这座古城最美丽的风景。连接广场和教堂的运河两岸是旧货市场和旧书市场,沿着运河向东漫步,便可欣赏到河上绽放的睡莲,白色的吊桥,垂柳吐绿,人们往往会停下坐在绿荫下的长椅上,慢慢品味这座有着奥兰治贵族遗风的古城。
荷兰的国家珍宝—代尔夫特蓝
代尔夫特蓝陶是荷兰代尔夫特出产的一种特有的蓝白相间的彩釉陶器的名字。16世纪技艺高超的陶器工匠们纷纷从西班牙的恐怖统治中逃往荷兰。原先在安特卫普的陶器工匠大部分就在像代尔夫特和哈勒姆这样的荷兰小镇定居下来。在那里他们开始生产厨房或壁炉用的墙砖,而后渐渐形成了荷兰人自己的艺术理念。17世纪早期,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带回了大量中国精致的青花瓷器,在白色胎体上装饰蓝色花纹的中国陶瓷在当时的荷兰极受欢迎,制陶工匠纷纷开始模仿这一工艺,生产饰以圣经故事等图案的瓷器来维持生计。到19世纪中期,始于1653年的De Porceleyne Fles成为了代尔夫特仅存的一家瓷器作坊。在1876年,Joost’t Hooft重新获得了手工绘制蓝色装饰的技艺,传统理念和新的艺术风格融合,使代尔夫特陶器获得了新生。代尔夫特蓝吸收了中国青花瓷的釉质特点和染蓝技术,还借鉴了日本伊万里和柿石卫门的彩画方法,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瓷器图案,并将荷兰特色发扬光大,成为享誉欧洲的代尔夫特蓝。
代尔夫特蓝的蓝色明显比青花瓷浓郁,一眼看去似曾相识,但又不是中国的青花瓷。画师在绘制作品时使用的是含有氧化钴的黑色染料。在烧制过程中,氧化钴发生化学反应,颜色从黑色变为著名的代尔夫特蓝。代尔夫特蓝不同于中国青花瓷的独特艺术魅力在于它的蓝色不仅仅局限于四种蓝色,而是可以通过在黑色染料中加入不同量的水,从而得到深浅不同的蓝色:加入的水越多,颜色越浅。这大大增强了代尔夫特蓝的艺术表现力,并将油画翻制为蓝瓷画成为可能。而氧化钴染料配方是皇家代尔夫特的最高机密。
皇家代尔夫特陶瓷厂是由王室于17世纪初派专人筹建的陶瓷厂,为王室定制陶瓷,作为王室的专用礼品送给其他国家领导人。现在它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保持着与王室有的密切关系。作为现今仅存的唯一一家十七世纪代尔夫特瓷器工厂,至今仍沿袭数百年传统的手工方法绘制瓷器。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皇家代尔夫特收藏品的绘制过程,大部分工作仍由手工完成。陶器绘制是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因为素坯,即仅烧过一次的陶器非常疏松,表面有许多小孔能够瞬间吸附染料,不给画师留下一丁点儿纠正错误的机会,必须下笔准确。虽然画师在进厂之后先有一年的基本功培训,但只有在积累了四五年的绘制经验后,他们才敢说他们已掌握了蓝瓷绘制的每一项技艺。在工厂工作期间,画师们还有机会深入研究皇家代尔夫特的其他工艺(使用多种颜色)。大型瓷砖画和更加复杂的装饰品通常由技艺精湛的画师绘制,而从一名普通的绘制工人成长为一名技术精湛的画师,大约需要10年的艰苦磨练。
六步制陶法:制模-烧制-绘画-上釉-再烧制-检查
在皇家代尔夫特陶瓷厂,人们可以看到整个产品制造流程。皇家代尔夫特陶瓷是由一种液体粘土制成的,除普通成份外,该粘土中还含有瓷土、长石、白垩和石英。制陶工人首先将液体粘土浇到事先设计和制成的石膏模型中。每个模型可使用50至80次。石膏模型多孔渗水,可吸收粘土中的水分,这样液体粘土便会在模型内部形成一圈粘土层。当粘土层足够厚时,制陶工人会将多余的液体粘土倒掉,获得最初的中空陶器。然后,制陶工人会让该中空陶器在模型中干燥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陶器会慢慢收缩,与模型脱离。在该过程中,工人们会使用水、海绵和小刀处理边缘位置,使陶器表面光滑、均匀。最后他们会将物品放到窑中准备进行第一次烧制。在这里,陶器会经受11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如果将冷却时间也计算在内,整个过程将花费二十四个小时。工厂后方有五个白水泥窑,全天二十四小时持续运营。
接下来,这些素坯即已烧制过一次的陶器,将被送往画室。待画师们为陶器添加了装饰图案之后,这些产品需要重新返回工厂以进行上釉。上釉的方式有两种:对产品喷釉或者将产品放在装有液态釉的木桶中。上釉后,工厂会对产品进行第二次烧制,将黑色颜料转换为代尔夫特蓝的化学反应就是在该阶段完成的。同样在这个阶段釉料将转化为一层透明的保护层。
最后,工厂会对所有产品进行检查。只有不存在任何缺陷的产品才会获得皇家代尔夫特的认可盖章。
Tips代尔夫特蓝的《夜巡》
由480块瓷砖拼接而成的瓷砖画,图案是伦勃朗著名的《夜巡》。这是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将“夜巡”等比例绘制到代尔夫特蓝陶制品上。它由两名技艺精湛的画师耗时两年,从1999年到2000年制作完成,之后被一名匿名人士买走。现在为了能让游客一饱眼福,皇家代尔夫特专门借来这件精品在此展出。为制作这张“夜巡”,工厂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他们用数字1到480对这些瓷砖进行了编号,以便在焙烧后将瓷砖放回正确的位置。然后将“夜巡”的照片投影到白色瓷砖上面以便画师能够用炭笔和铅笔在瓷砖上画出整幅画的轮廓。接下来两名画师开始在瓷砖上描绘:一人负责左侧,一人负责右侧。
Tips 郁金香花瓶
在十七世纪的荷兰,这种郁金香花瓶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现在皇家代尔夫特又推出了多款同类产品。
Tips带件自己做的蓝瓷回家
至今,皇家代尔夫仍然坚持着手工绘制的传统。皇家代尔夫特提供各种绘画课程,观看高级画师如何完成一件工艺品后便可以亲自动手,用刷子或毛笔描绘。按照已有的设计勾画,也可以自己想象,创作出你自己的设计,请大师指点一下。在拿到烧制出来的成品的那一刻,体会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