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短暂并坎坷的14年历程
编辑:王珍
在包豪斯短暂并坎坷的14年的历程中,不论其结局如何,它的确引起了一场大革命,我们至今都受着它的影响。从当下艺术学院的教育到我们生活中的产品、建筑,甚至于当下的工业,都得益于包豪斯在上世纪的德国进行的教育实验以及在设计领域掀起的巨大革命。在任何一门视觉艺术的创造活动的历史中,包豪斯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如果没有包豪斯,我们就难以想象当下的社会环境会是怎样一种情境。
1919年,包豪斯的故事开始了。从实际角度来讲,包豪斯是延续了亨利•范•德•维尔德已经着手在做的事情。1902年,亨利•范•德•维尔德被召到德国魏玛,被魏玛萨克森•魏玛•艾森纳赫大公任命为艺术顾问,在他的倡导下,在1908年把魏玛市立美术学校改建成市立工艺学校,“通过进行设计,制作模型、样本之类的手段,向工匠和工业家们提供艺术灵感”,“一个支持工匠与工业生产的机构,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一个实验室,免费向每位匠人或者工业家提供建议,帮助他分析与改进产品”,于是亨利•范•德•维尔德实现了“让艺术家、工匠与工业家进行合作的梦想……比包豪斯要早了二十年”。包豪斯最初占用的校舍也是由亨利•范•德•维尔德设计的建筑,而格罗庇乌斯就任校长一职也是受了亨利•范•德•维尔德的引荐,包豪斯的许多课程设置,都是为了保持亨利•范•德•维尔德的最初设想。
魏玛
因为战争原因,亨利•范•德•维尔德作为敌对国的侨民,辞去了魏玛市立工艺美术学校校长职位,而在此期间学校被强制解散。在一战以前就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意识到,艺术教育的改革问题,会直接关系到德国经济的存亡。德国经济倚重其复杂、细致的产品用于出口,而这背后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及工业力量作为支撑,社会对于设计师的需求与日俱增,面对这种现状,艺术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所以,即使在战争期间,格罗庇乌斯与魏玛官员还能继续他们之间的商讨,而魏玛的部分官员希望,一旦战争结束,就能立即重新开办工艺美术学校。而魏玛美术学院的教授们也出乎意料的认为,进行教育改革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主动提出了,要把美术学院与将要重新开办的工艺美术学校合并,而且同意任命格罗庇乌斯来执掌合并后的美术学院和工艺美术学校。1919年3月16日,格罗庇乌斯正式被委任工艺美术学校与魏玛艺术学院的校长,并获得批准,将合并后的学校取名为“国立包豪斯”(The State Bauhaus)。
1919年3月20日,发表了由格罗庇乌斯起草的包豪斯宣言,在宣言中,格罗庇乌斯就表明了,他有一些破于传统的新型艺术教育的思路,并且在宣言中我们似乎能够知道他对架上绘画很反感。因为包豪斯合并了美术学院和工艺美术学校,格罗庇乌斯不得不对从美术学院那里接收下来的教授的聘任合约展现尊重,所以最初,格罗庇乌斯的行事总是受着各种各样的制约。但是原美术学院的教授们在包豪斯的所做所为又促使格罗庇乌斯下定决心再去聘一些美术家,而他的要求却显费解——只要这些人是远离正统、旁门左道的。虽然格罗庇乌斯反感架上绘画,但从1919年到1924年之间,他聘来包豪斯教课的“形式大师”的九名教师中,至少有八个人是画家。起初格罗庇乌斯只聘任了三位新教授,分别是里昂耐尔·费宁格、瑞士画家约翰·伊顿以及德国雕刻家格哈特·马克斯,和格罗庇乌斯本身共四人组成教职员阵容,直到后来才陆续有瑞士表现主义画家保罗·克利,奥斯卡·施莱默,俄国表现主义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与匈牙利构成主义艺术家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在格罗庇乌斯对包豪斯的构想中,“从本质上讲,美术与工艺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而是同一件事情的两种不同的分类”——这一概念显得尤为重要。格罗庇乌斯聘用的“形式大师”他们全都有兴趣研究基本问题的理论,他们比较关注工艺理论,容易接受新的想法,所以在格罗庇乌斯看来,画家对工艺学徒的教育应该胜过墨守成规的工匠,画家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来帮助学徒创造新的设计观念。而包豪斯的教员中,除了这些画家还有作坊大师,他们是在各自的工艺领域内都是技艺精湛的人,他们会在画家给予学生新创造力的同时教会学生们手工技巧和技术知识。
1923年,在创办四年后,包豪斯才第一次全面的展出了其作品,而这次综合性的展览也是在德国图林根政府的正式要求下举办的。在此之前,包豪斯曾于1919年7月举办了首届学生作品展,这是次在内部进行的私下的展览,展出了一些绘画和构成设计,而格罗庇乌斯对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失望至极,以至于不肯公开介绍这些学生的作品。而后的魏玛州立博物馆组织举办的“首届图林根艺术展”给包豪斯带了了众多批评。所以格罗庇乌斯小心翼翼的筹划着包豪斯的第一次公开展览,同时还组织了为期一周的特别活动。虽然这次展览仍然充斥着褒贬争论,但是这展览不仅吸引了出席德意志制造联盟大会的成员前来观看(德意志制造联盟在包豪斯第一次展览的同时在魏玛召开年会),而且还吸引了全德国甚至大量海外的人来到魏玛。这次展览,大大提高了包豪斯的士气,并且还让包豪斯收到了一些委托业务,使包豪斯在向更好处发展,然而这次展览带给包豪斯的成功还是有限的,虽然展览之后,包豪斯接到了订单,也不断参与国际贸易展销会,其中包括了1923年举办的法兰克福博览会和1924年举办的莱比锡博览会,但是这与格罗庇乌斯所期许的与工业界的合作还相差甚远。与此同时,学校的老师要求包豪斯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多,而外界的反对势力也在逼近。
德绍
1925年,国家主义势力掌握了新上台的魏玛市政府,他们撤销了前任政务对于包豪斯的经济支柱。格罗庇乌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回避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尽最大努力游说官僚和政治界,但是,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是在孤军奋战着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包豪斯被迫撤离魏玛,德绍市长弗利兹•赫西促成了包豪斯迁往德绍。弗利兹•赫西四处游说,让那些工业家门相信包豪斯的到来会让他们受益匪浅,并且,他还为学校找到了一笔可观的预算经费。这笔资金被用来改了包豪斯的新大楼、学生和教师宿舍。
包豪斯在迁往德绍后,发生了一些改变,与最初的理想产生了偏离。之前的“大师”已经改称“教授”,并且废除了形式大师和作坊大师并行的教育体系,虽然有高超技艺的工匠仍然安排在作坊里教学,但是,他们的待遇不再与教授也就是之前与他们有同等待遇的形式大师享受同等的待遇。实际上,魏玛时期的这种教育体系也只是一个过渡,因为当时缺少教学人才,在艺术理论与工艺实践两方面都具备并突出的人实在是太少。格罗庇乌斯希望,从包豪斯走出的毕业生,能有资格同时承担起形式大师和作坊大师的职责,而这样的毕业生一旦出现,之前的教育体系就立刻放弃。包豪斯原本就不打算只训练工艺师,用格罗庇乌斯的话来说,他们训练的是“一种新型的、前所未有的类型,是工业、工艺和建筑业的合作者,能够同时掌握技术以及形式”。
包豪斯创办了建筑系可谓是在德绍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格罗庇乌斯虽然是一名建筑师,但是在魏玛时期,包豪斯一直没有成立建筑系,他对此很坚定——“只有先在理论研究、工艺技巧和设计手法等诸多方面建立起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才会有能力来处理建筑的问题”。不过搬到德绍后没多久,格罗庇乌斯就改变了观点,建筑系于1927年成立起来,并任命汉纳斯•梅耶来掌管建筑系。而汉纳斯•梅耶便是在格罗庇乌斯的突然辞职后包豪斯的新任校长。格罗庇乌斯的辞职很突然,或许是在九年的校长工作中已经心力交瘁。他在辞职时说道,“迄今为止,我所做的工作里,有百分之九十的部分都是在努力地捍卫着学校。”并且他还说,“如果还不走,无论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还是一个人,都要油尽灯枯了。”格罗庇乌斯本意是要让密斯•凡•德•罗接替他的职位,但是遭到了拒绝,所以他提出了汉纳斯•梅耶为新任校长人选。而戏剧的是密斯•凡•德•罗却成为了汉纳斯•梅耶之后的又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校长。梅耶对包豪斯的期望不仅仅是以满足全民需求来取代奢华需求,而且是密集地结合工厂一起操作。在汉纳斯•梅耶的领导下,包豪斯终于有了第一笔的盈收,然而梅耶的极左派、泛政治化与反艺术立场,使他开始与教职员的关系恶化。他更积极鼓吹学生参与政治活动、宣扬共产主义思想。这种将政治带进教学的举动,特别是与德绍政府相对的政治立场,让包豪斯被称为布尔什维克的一个巢穴,更让包豪斯的生存生发了危机。1930年6月,在政府与舆论的压力下,汉纳斯•梅耶被迫辞去校长职务。之后,密斯•凡•德•罗被任命为包豪斯的校长,这也还是出于格罗庇乌斯的举荐。这次不知是什么原因,密斯•凡•德•罗没有再一次拒绝。密斯•凡•德•罗上任首先是要让学校洗脱政治上的任何污点,所以,他不得不将政治偏激的学生控制起来,并在学校推行一定程度上的集权主义,而此时,包豪斯原来的理想似乎已经慢慢瓦解。密斯•凡•德•罗积极推动建筑教育研究,才使教学逐渐上轨道,然其方向已转变为机能主义,课程也与原先的包豪斯大不相同。此时的包豪斯已经面目全非,参与建校的许多人都已离去,只剩下瓦西里•康定斯基。
1931年,政治局势的演变再一次威胁到了包豪斯的存亡。纳粹势力控制了德绍市,而包豪斯在魏玛的经历似乎又要重演。
柏林
1932年9月30日,包豪斯被封了门,纳粹进入校园,他们尽可能的破坏学校,还想将校园夷为平地,幸好在国际人士的抗议中,包豪斯才得以保存下来。而包豪斯在此时还没有结束,密斯•凡•德•罗还在努力使学校维持下去,他在柏林的郊区租用了一处废弃的电话制造厂,并改造成了教学用房。这就开始了包豪斯的柏林延续。因为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的压力,密斯•凡•德•罗维持的包豪斯不得不成为一所私立学校。然而即使是这样的苟延残喘,还是引来了纳粹的咄咄逼人。就在柏林的包豪斯刚刚落脚,纳粹就控制了整个德国政权,他们开始对艺术领域里的现代主义进行全力打击。包豪斯在1933年4月11日被查封,8月10日密斯•凡•德•罗向包豪斯的全体学生散发了一份传单,宣布“校方在最后一次会议中做出了决定,解散包豪斯”。而他就此作出的解释是“学校的经济状况陷入了困境”,这也是包豪斯留下的最后的话语。
TIPS:
德意志制造联盟
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1907年成立,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石。它在理论与实践上都为20世纪20年代欧洲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创始人有德国著名外交家、艺术教育改革家和设计理论家穆特休斯、现代设计先驱贝伦斯、著名设计师威尔德等人。其基地设在德累斯顿郊区赫拉劳。1912年,格罗庇乌斯加入了制造联盟,他在制造联盟的组织形式与政策制定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宗旨是通过艺术、工业和手工艺的结合,提高德国设计水平,设计出优良产品。同盟认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业设计师是社会的公仆,而不是以自我表现为目的的艺术家,在肯定机械化生产的前提下,把批量生产和产品标准化作为设计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社会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介绍先进设计成果,促进各界领导人支持设计的发展,以推进德国经济和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它表明德国在工业设计方面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