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乱了 乌克兰艺术没乱

2014年07月13日 09:01   新周刊  收藏本文     

“这个国家总是走在交叉路上” “这个国家总是走在交叉路上”

  乌克兰当代艺术景象繁荣,不仅在首都基辅,更在整个国家。艺术,在动荡的乌克兰,担负起反映当下迫切性的角色。

  艺术家然娜·卡迪罗娃(Zhanna Kadyrova)在乌克兰西部城市沙尔霍罗德(Shargorod)的小镇上,发现了一面被烧黑的墙,这堵墙原本立于苏联的一座工厂里。她把墙面裁切成乌克兰地图的形状,并在一面覆盖上了旧式苏维埃的特色花墙纸。

  这个纪念碑式的作品,象征了乌克兰面临破碎,与俄罗斯分道扬镳,无可避免地走向独立。乌克兰是一个处于地缘政治冲突之中的国家,也是一个公民国家。作品背面的墙纸说明突如其来的政治冲突和民众矛盾是乌克兰当下最真实的状态。

  这件作品名为《无题》(Untitled,2014),是然娜·卡迪罗娃与另外两名乌克兰艺术家尼基塔·卡丹(Nikita Kadan)和阿提姆·沃洛基廷(Artem Volokitin)群展的一部分,展览主题为“恐惧与希望”(Fear and Hope),正在平丘克艺术中心——这座东欧最大的私人博物馆里进行。

  艺术,在动荡的乌克兰,担负起反映当下迫切性的角色。

  但原定2014年9月在基辅举行的另一个展览——第二届基辅双年展(Kiev Biennale),却没那么好运。主办方今年2月宣布,由于乌克兰国内政局动荡,展览被迫延期至2015年。

  至于能否在明年如期进行,基辅双年展策展人、英国评论家大卫·艾略特(David Elliott)表示,目前依然是未知数。

  《新周刊》:你何时开始接触乌克兰当代艺术?

  艾略特:上世纪90年代。我和柏林策展人波雅娜·佩吉克(Bojana Peji)曾在1999年策划过展览“围墙之后:后共产主义欧洲的艺术文化”(After the Wall: art and culture in post-Communist Europe),反映苏联改革和柏林墙倒下十年以后,东欧、中欧和苏联的22个国家的艺术境况,当时在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展出。在这以后就是2010年年末至2011年年初筹备基辅双年展。

  《新周刊》:乌克兰当代艺术的特点你认为是怎样的?

  艾略特:大体来说,上世纪90年代的乌克兰当代艺术有许多后苏联时期的痕迹,是绘画主导的时期,摄影作品不多,录像作品也不多,消化那个时代残留下来的历史思维,以批判的方式批评后苏联时代的影子。

  而近年来活跃的新一代乌克兰艺术家趋向年轻化,很多才30多岁,受到后苏联的影响减弱,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语言,思考自己的文化是什么,并有很多跨界交错的地方。譬如非常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亚森·萨瓦达夫(Arsen Savadav)既创作当代绘画,也有摄影作品,还曾经制造过时尚的鞋子,以前可以经常看到乌克兰模特穿着他设计的鞋子。他的创作确实成为了一种强有力的方式,捕捉到了时代的特征。

  乌克兰当代艺术景象比较繁荣,不仅在首都基辅,更在整个国家,包括西部的古老城市(有狮城之称的)利维夫都有。很多艺术家利用工厂区创作艺术。让我惊讶的是,除了年轻的艺术家,还有很多年长的艺术家,50多岁、70多岁依然活跃在艺术界,譬如第一届基辅双年展的乌克兰雕塑家米考拉·马里施科(Mykola Malyshko),参展当年已70多岁了。

  《新周刊》:回看第一届基辅双年展主题“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当代艺术之复活与启示”,你认为这对当下的乌克兰艺术还有意义吗?

  艾略特:当然有。这个国家总是走在交叉路上,它被两件事情影响着:一个是理想化的革命,另一个是东西方的关系。我希望从一个并非历史的角度,而是更当代的角度看这种文化的革命意义。我们都知道这句话来自狄更斯,当时正值法国大革命。目前来讲,乌克兰人民对自由、平等抱有理想,但现实中却是不公平、恐怖主义和失控。展览意图并非陈旧地比较乌克兰和其他东欧国家,还有东欧和中国毛泽东思想下的视觉语言。那次展览展出了13位艺术家的作品, 有中国大陆艺术家宋冬的《穷人的智慧》,还有魏东、刘建华以及香港艺术家林东鹏的作品等(未列举全部中国参展艺术家)。

  《新周刊》:你如何看待乌克兰艺术在东欧乃至世界上的角色?

  艾略特:乌克兰像是一个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补给站(staging post)。从古代看,这个国家处于丝绸之路之中,它既是东欧网络的一部分,又有亚洲的痕迹,南至黑海,和土耳其联系也很强。艺术上,它与现代中国的相似点之一在于,都曾受到苏联绘画风格的影响。

  《新周刊》:乌克兰艺术被边缘化过吗?

  艾略特:我并不这么认为,它始终处于东欧艺术的核心。只是这个地方相对世界其他地方来说比较神秘。乌克兰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才20多年,拥有自己国家的身份认同并不是很久,但不幸的是这种身份认同并不乐观,很多人站在广场上呼吁革命,很不稳定。不过它确实是欧洲重要的一部分,而受到俄罗斯影响这一点不可抹去。

  《新周刊》:乌克兰不稳定的局势会导致艺术家外移吗?

  艾略特:有的会,有的不会。譬如博伊斯·米开罗夫(Boris Mikhailov),是常驻柏林的乌克兰摄影家。伊里亚·卡帕科夫(Ilya Kapakof),在乌克兰出生但居住在海外。还有不少乌克兰年轻的艺术家移居海外。

  乌克兰当代艺术的三张名片

  第一张名片:平丘克基金会和未来世代奖

  提到乌克兰当代艺术,商人维克托·平丘克(Victor Pinchuk)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名字,他创立了乌克兰重要的艺术赞助来源平丘克基金会。平丘克曾于2012年排名福布斯世界富豪榜第255位,多次入选《艺术新闻》世界200位最有影响力的收藏家之列,以及成为英国Art Review百名最有影响力人物。2006年,平丘克基金会建立了乌克兰首个大规模的艺术中心平丘克艺术中心,并于2007年、2009年代表乌克兰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2009年,平丘克宣布设立“未来世代奖”(Future Generation Art Prize),颁予35周岁以下的艺术家,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奖金为十万美元,面向全世界的艺术家开放申请。中国艺术家曹斐、鄢醒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入选艺术家提名。

  第二张名片:年轻艺术团体

  近年来涌现的艺术团体成为乌克兰当代艺术版图的鲜活力量。

  R.E.S.:全名Revolutionary Experimental Space,成立于2004年,包括六名艺术家,莱西亚·科门科(Lesia Khomenko,1980年生)、尼基塔·卡丹(Nikita Kadan,1982年生)、然娜·卡迪罗娃(Zhanna Kadyrova,1981年生)、科申尼雅·金里斯卡(Ksenia Gnylytska,1984年生)、拉达·娜科内施娜(Lada Nakonechna,1981年生)和沃洛迪米尔·库内索夫(Volodymyr Kuznetsov,1976年生)。该团体主要使用电影、装置和表演等方式表达他们对乌克兰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的看法,探索乌克兰文化的身份。

  Soska Group:位于乌克兰第二大城市、东北部的卡而可夫(Kharkiv),2005年,由艺术家米科拉·里德尼(Mykola Ridnyi,1985年生)、舍奇·波波夫(Serhiy Popov,1978年生)和甘娜·可李文斯托娃(Ganna Kriventsova,1985年生)创立。该团体最开始为一个研究室画廊,2006年正式成为艺术团体。团体的名字来自一个特别的术语,意思是患有性病的妇女,并把疾病传染给客人。该团体把边缘化视为一种财富,反对艺术家被新自由主义利用。

  第三张名片:画廊

  Dymchuk Gallery:这家画廊在乌克兰有两个空间,分别设于利维夫和乌克兰重要贸易港口、黑海西北岸城市敖德萨。画廊将参与今年6月举行的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带去瓦斯里·察格洛夫(Vasiliy Tsagolov)、伊格尔·古瑟夫(Igor Gusev)、亚森·萨瓦多夫(Arsen Savadov)争取自由和民主的主题作品。

  Ya Gallery Art Center:2007年4月成立于基辅,帕弗洛·居迪莫夫(Pavlo Gudimov)为其创始人和策展人。该画廊每年策划约150个展览,代理了乌克兰超过60位艺术家。

 

文章关键词: 乌克兰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