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中国主题时装展太成功

2015年09月01日15:18   99艺术网  收藏本文     

  上周华尔街的话题都围绕着暴跌的中国股市,不过,就在几条街外,通勤车辆避让绿色人行道的地方,另一串有关中国的数字也酝酿着重磅消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艺术学院的春季特展《中国:镜花水月》(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在距离闭幕还有一周的时候已经造成了轰动效应。

  截至上周五早晨,73万5000人参观了这场展览。展览将于9月7日闭幕,最后一周的周五、周六参观时间将延长至午夜。目前的统计数据已经使之成为了博物馆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服装展,超越了《Alexander Mc Queen:野性之美》66万1509人的参观记录,在该博物馆最受欢迎的10场展览中攀升至第7位,而且有望继续攀升。能够与其比肩的、超过70万人次参观的展览包括《蒙娜丽莎》(1963年),《印象主义的起源》(1995年)和《毕加索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0年)。

  此次展览的幕后人物、服装艺术学院的策展人Andrew Bolton说,现在留言箱里的正面反馈比以往都要多。(“通常人们会把留言箱当做发泄不满的出口,”他说,“一般会抱怨照明或引导标识的问题。”)

  一名参观者在展览上拍摄John Galliano设计的迪奥服饰。

  以任何客观标准衡量,这都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成功的一次时装展。问题是:原因是什么?

  “说实话,这对我是个彻底的惊喜,”Bolton说,“我本来为两极化的评价做好了准备。我们预计有大概50万的参观者,实在没料到这种程度的反响。”

  “没有人期待这场能超越McQueen的展,”Maxwell K.Hearn说,他是道格拉斯·狄龙亚洲艺术部的主席、此次展览Bolton的合作方,负责二层的亚洲艺术展厅,埃及相关展厅在一层,而安娜·温图尔(Anna Wintour)的服装艺术中心在地下一层。

  其实我也没有想到。不是说我不喜欢这场展览(它奢华、神秘的气质和切入点在视觉上十分引人入胜),而是因为,它没有一个标志性的东西,吸引人们将高雅艺术的理解转化到流行文化层面。

  Bolton说,确实,从名字上一下看不出展览的内容。(展览内容其实是:广为接受的对中国的幻想如何参与到西方设计师的想象中。)展览主题本身就引来了批评,有人认为这是在助长人们对东方本来就可疑的刻板成见。你不能把展览的成功简单归结于最大的规模,或者最长的展期,因为规模本身不等同于吸引力。

  Mc Queen主题展当时是在设计师自杀后一年举办的,也适逢凯特王妃大婚穿了Sarah Burton设计Alexander Mc Queen品牌服装几天后,但并不是这些八卦元素吸引人们去观看了Mc Queen展。

  公平地讲,中国展上采用了很多引人注目的混合媒介,不仅现代风格十足,而且不乏历史感。内容也包括电影,比如王家卫创作并导演的《花样年华》(他是此次展览的艺术指导),还有《末代皇帝》和《苏思黄的世界》的电影片段,这都是一直受人欢迎的媒介。

  不过,作为一位独立片导演,王家卫并不是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当年,巴兹·鲁赫曼这位更知名的好莱坞大腕担任创意顾问,他指导2012年的服装展《Schiaparelli与Prada:不可能的对话》时,观众的反响远不如这次。

  参观者聚集着观看与服装一同展示的电影片段。

  我在5月份首次参观这场展览,当看到时装在古董一旁显出的驯良气质,感到十分震撼。我还记得Tom Ford为Yves Saint Laurent设计的宝塔系列精彩的秀场效果,也曾被AlexanderMcQueen紧身衣上破碎的蓝白瓷片所着迷,可是无论服装有多华美,当它们与灵感的源头较量时都相形见绌,一部分是因为,后者有着创意的完整性,而前者只是借鉴,且常常浮于表面。

  这对亚洲艺术很有益处,因为你不得不在展览上对这些艺术品多看两眼,不然这些陶器可就成了背景,倒未必是衣服的背景。无疑,我最喜欢的展厅是“小佛教厅”,郭培设计的一件金碧辉煌的礼服被多尊佛像环绕着。服装轮廓与暗影连在一起,毫不张扬。这位中国设计师还为蕾哈娜设计了开幕式那件蛋黄披肩。

  郭培在《中国:镜花水月》展览中的服装作品。

  可能更多是我的个人感受,这场展览好像揭示着时装想象力的浅薄(确实,这也是展览的用意之一);正如Holland Cotter在评论中写道的,“两个学科领域的差异成为亮点,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最终,展览评论并没有作为口碑影响观众的看法。“我称之为‘哈利波特效应’,”Bolton说。

  “中国”是个有魔力的词。Hearn说,“中国观众总想看看,中国主题在西方博物馆里如何展现。”40%的参观者来自国外,自从7月份以来,14%的国际参观者是中国人,这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观众中最庞大的群体。直到现在,中国依然是西方时装设计师眼中最有利可图的市场。

  没错,最初听说这个展览题目时,我内心愤世嫉俗的部分也纳闷,这是不是个精心策划的圈钱项目呢。Bolton回答说:“我们从来没考虑过数字,”虽然之前他也说过,“我希望展览与当代文化产生联系和共鸣。”这是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做一系列清单式的与文化的共鸣,这与为满足点击率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吗?)不过,中国无疑成了许多领域的热门词,从好莱坞到金融界,从旅游业到电子商务,都是如此。

  无论如何,博物馆很快发现展览效果远超过了预期,在6月底,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总监和首席执行官Thomas P.Campbell决定,将展期延长三周。这是时装艺术学院第二次这么做。(上一次是Mc Queen展。)

  “这就像真菌感染的过程,”Bolton说,“开始影响很小,后来能占领了整座博物馆。”

  这给缔造者又制造了另一个难题:接下来怎么办?

  Bolton承认这带来的挑战,他提到,在火爆的Mc Queen主题展之后,为了合理地管理期望值,他和Harold Koda策划了两场“更安静、更具诗意”的展览:一场是关于两位女性的对话(Schiaparelli和Prada),一场是对Charles James作品的深度解析。

  不过,Bolton其实有个野心勃勃的心愿清单。他受到画廊里两幅肖像的启发,想要做个Edith Wharton和Henry James的对话,想结合家具和有声形式对美国男装传统做一个考察。他还很希望与埃及的画廊合作。

  因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至今最大的展览,其实是1979年的《图特卡蒙的宝藏》,当时吸引了100万参观者前往。看数字你就明白了。

  来源:好奇心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博物馆时装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