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文物之殇:硝烟中古庙灰飞烟灭

2015年09月26日07:52   中国新闻周刊  收藏本文     

巴尔夏明神庙被炸毁。 巴尔夏明神庙被炸毁。

  有着50年研究经验的资深考古学家哈利德·阿萨德在广场中被公开处死,两座见证着2000多年人类文明交汇的神庙相继被炸毁,进入8月后,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在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控制下步入了黑暗。

  自2014年1月进攻叙利亚以来,“伊斯兰国”摧毁文化遗址的行径从未停止,除了炸毁大型建筑遗址外,有迹象还显示极端分子在战乱中将大量小型叙利亚文物偷运至境外倒卖。

  2015年5月巴尔米拉遭“伊斯兰国”占领后,考古学家就对这一叙利亚境内“丝绸之路”上著名古城的命运感到担忧。长期关注叙利亚文物危机的团体 称,叙利亚文物的危机早在2011年3月内战爆发之时就已经开始,交战各方不遵守保护文物的国际公约,导致叙利亚境内900处古遗址遭到破坏或被洗 劫,300处遗址遭摧毁。

  硝烟中,古庙灰飞烟灭

  荒无人烟的贝尔神庙古遗址中腾起一股灰黑色浓烟,待尘埃落定后,这一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四周墙体高14米、近东历史上规模最大之一的古神庙,仅余下一个门拱耸立在断壁残垣中。

  “伊斯兰国”炸毁贝尔神庙的行动设计十分周密。“伊斯兰国” 9月10日发表的第11期英文在线杂志Dabiq中刊登的多张图片显示,在贝尔神庙被炸前,极端分子在神庙内放置了大量装载爆炸物的蓝色塑料桶,每个桶高 约1米,直径约半米,需要8名男子同时搬运。为了追求更好的爆炸效果,武装分子还在神庙每根立柱中央放置炸药。

  8月30日中午1时45分,一声巨响震耳欲聋,神庙被彻底摧毁。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UNITAR)8月31日发布爆炸前后的卫星图像显示,神庙建筑群所处区域几乎被“夷平”,仅是最外围保留着少量石柱。

  长期关注叙利亚古遗址保存情况的叙利亚考古学保护协会(APSA)成员马金森,在贝尔神庙被炸后第二天从网络上得知神庙被毁的消息。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得知消息后,心里就像被火烧般难受”。

  在马金森看来,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巴尔米拉古城,融汇了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和罗马等多种人类文明,考古学家能从古城遗址中发现那时生活在城里的人们讲着多种不同语言,也能了解到被供奉着的不同宗教的神灵。

  贝尔神庙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32年,因原被用于供奉闪米特人的神贝尔而得名。到古罗马帝国时期,神庙被改建成基督教教堂。历经千年来不同文明洗 礼,贝尔神庙遗迹完好地保存下来。 集聚着宫殿、神庙、剧场、集市、陵墓等东西方文化遗址于一体的巴尔米拉,早在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吸引着世界各地大量游客。

  另有传言称,与贝尔神庙相隔不远、同样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巴尔夏明神庙在8月23日已被“伊斯兰国”炸毁。

  在此之前,距离巴尔夏明神庙约500米的圆形古剧院则成为了“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杀害叙利亚士兵和平民的刑场。

  被斩首的考古学者

  目前在瑞士日内瓦大学修读博士学位的马金森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叙利亚文物危机不仅仅是“伊斯兰国”所造成,于2011年3月爆发的叙利亚内战早已将这一古老国度中的文物遗址置于危险境地。

  马金森曾先后在叙利亚进行过10年的考古工作,直至叙利亚爆发内战,才不得不离开。

  叙利亚曾于1958年签署了《1954 年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该公约列明,“缔约各方承诺设法禁止、防止及在必要时制止对文化财产以任何形式实施的盗窃、抢劫或侵占以及任何破坏行为。”

  马金森认为,叙利亚政府军对包括马蒂克、骑士堡等古遗址进行炮轰,并向古城阿勒颇实施空袭的行为,无疑违背了保护文化财产的国际公约,国际社会应加以制止。

  面对国家文物告急,包括西莫斯·阿里在内的多名在海外留学的叙利亚考古学博士决定联合在叙境内的考古学者和记者,于2012年成立非政府组织叙利亚考古学保护协会,记录叙文物遗产遭破坏情况,通过网络对外发布,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叙利亚文物危机的关注。

  令考古学界震惊的是,叙利亚知名考古学家哈利德·阿萨德被“伊斯兰国”杀害。这位现年82岁的老人生前曾担任巴尔米拉古城文物管理负责人一职长达50年,被外界视为“巴尔米拉最佳代言人”。

  “伊斯兰国”武装逐渐逼近古城之时,哈利德·阿萨德协助文物管理人员转移古城文物,并决定留守在这一土生土长的城市。

  8月18日上午,“伊斯兰国”分子用黑色小货车将哈利德·阿萨德押送至广场上,并勒令周边包括妇女和孩子在内的150多名平民前往观看他被斩首的过 程。“伊斯兰国”事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图片显示,哈利德·阿萨德的遗体被悬挂在交通灯上,被砍下的头颅则被放在遗体下,眼镜还架在鼻梁上。

  已逃离巴尔米拉的居民阿布·艾哈迈德称,早在6月哈利德·阿萨德就已遭“伊斯兰国”问询,被要求供出贵重文物的去向,“他那时已意识到自己将被杀害,但仍决定留下。”

  就在今年5月“伊斯兰国”攻下巴尔米拉古城的一个月后,曾在巴尔米拉文物管理机构就职的西莫斯·阿里完成了59页的报告《巴尔米拉:遗产漂泊》,详细统计了巴尔米拉古城在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间遭受到各种损毁情况。

  令叙利亚考古学保护协会成员万万没想到的是,曾一度声称不会破坏巴尔米拉古城的“伊斯兰国”,在两个月后对古城内的巴尔夏明神庙和贝尔神庙大肆破坏。

  叙利亚考古学保护协会向《中国新闻周刊》提供的数据称,目前叙利亚境内有900个古遗址遭洗劫或破坏,另有300个古遗址遭损毁。

  走私 “古道”上的生意链

  身处土耳其的叙利亚男子奥马尔通过社交媒体WhatsApp与各地有意购买珍稀艺术品的潜在买家联络,并分享一批真假难辨的硬币、雕像、珠宝和古代书籍等图片。而他口中的艺术品则多是从叙利亚境内走私出来的小型文物。

  购买意向强烈的买家会受邀前往位于伊斯坦布尔市郊的一处公寓“看货”。当中不乏新近从叙利亚古城挖掘出土的古罗马镶嵌画和玻璃容器。

  对于这些珍宝,奥马尔似乎急于转手。刚与买家讨价还价不久,对古罗马镶嵌画的报价迅速从20万美元下降至6万美元。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近日公布上述暗访调查内容,揭露出叙利亚战乱和古遗址损毁阴霾下的文物走私暗流。曾领导调查2003年伊拉克国家博 物馆掠夺案件的美海军陆战队上校马修·波格丹诺也表示,有证据显示“伊斯兰国”直接掠夺或授权掠夺叙利亚控制区内的文物,当中有部分文物最终流入伦敦甚至 纽约市场。

  英国艺术品追回集团CEO克里斯托弗·马里内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迹象显示“伊斯兰国”目前正利用已有超过40年历史的走私路线来牟利。这条走私文物的“古道”从叙利亚可经由黎巴嫩或土耳其延伸至西方国家。

  “伊斯兰国”除了可借由该路线直接参与走私文物外,还通过控制该路线,向往来走私商贩征收胡姆斯(Khums,一种伊斯兰税收),从文物交易价格中提取20%收益。

  在控制区内产油设施不断遭到西方国家轰炸后,“伊斯兰国”摧毁大型文物遗迹、倒卖小型文物的行为已不仅仅是为了遵循“先知穆罕默德命令”,“打倒偶像并消灭它们”,而是满足持续军事行动所需经费的现实需求。

  克里斯托弗·马里内洛认为,“伊斯兰国”正是利用叙利亚持续内战引发的权力真空、民心离散、基建破败等条件日渐侵蚀着叙利亚境内的文化遗产。除非联 合国或世界大国采取行动打击“伊斯兰国”,否则单靠叙利亚政府,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叙利亚乃至世界文化遗产持续被毁。(记者|王齐龙)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叙利亚伊斯兰文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