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世博会后谁能活下来

2015年06月24日 12:03   和讯网  收藏本文     

■ 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有“石化森林”的美称,可以吸食灰霾 ■ 米兰世博会意大利馆,有“石化森林”的美称,可以吸食灰霾 ■ 经典的埃菲尔铁塔也是世博会留给我们的佳作 ■ 经典的埃菲尔铁塔也是世博会留给我们的佳作 ■ 阿拉米罗大桥虽小,却入选了历史的世界十大顶级豪华艺术建筑之中 ■ 阿拉米罗大桥虽小,却入选了历史的世界十大顶级豪华艺术建筑之中

  ◆ 周良钰(罗马特约评论员)

  ● 热点讲评

  如果现在来意大利观光旅游,那么正在米兰举办的世博会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限时”景点。作为专业设计教育者,这次世博会给我留下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能在建筑中寻找答案。这令我意识到:一个展馆是临时展出,还是永远留在米兰成为新地标,建筑文化和艺术的“未来性”决定了它。

  ● 在我进入米兰世博会园区后,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建筑都太环保了!置身展会,颇有种来到未来世界的感觉。以往各种高科技的比拼氛围不见了,反而这些“绿色建筑”本身成为了最大的“展品”,让人印象深刻。尽管我不知道将来会有多少建筑能被留下,但这些建筑中透露出的环保理念一定能在未来大放光彩。

  从米兰古老的建筑一下子进入充满未来感的世博会展区,还真让我有些时空穿越的感觉,放眼之下,各个展馆使用木材进行建造的部分相当之多。我先去看了人们热议的意大利馆,想看看这个被内定为永久保留建筑的展馆究竟胜在何处。

  意大利馆的形象被命名为“石化森林”,枝条图案的白色外立面不仅是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装饰,还具有空气净化作用。9000平方米的外表皮,总共使用了900块由意大利材料制造商Italcementi开发的“生物动力”水泥面板。枝形叶脉以不同层次重叠和组合,每块外立面的面板都不尽相同,在光与影、虚与实之间交替变化。现场看到这座建筑,我觉得“石化森林”这个形容还真贴切,充满现代感的外观充分体现了意大利人的浪漫,新材料的运用让整座建筑显得既现代又柔和,加上具有吸食灰霾的功能,简直就是都市建筑的救星。

  为了体现“滋养地球,生命能源”的主题,不少展馆都以木材为亮点。米兰世博会的世博中心灵感来自非洲茅草屋,屋顶使用木质瓦片,造型很“原始”;中国馆采用象征中国传统的竹编材料覆盖屋顶,屋顶仿佛波浪般的造型却充满现代感;波兰馆的阶梯被“木板箱”砌成的墙壁包围,阻挡了阳光的炙热;法国馆内部也暗藏玄机,充满曲线的木制内壁仿佛将空间扭曲了一般,感觉自己进入了异度空间。

  这些建筑尽管处处体现了环保,但在古建筑众多的米兰谁能被留下,还需要从更多角度进行考察。

  ● 从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以来,世博会留给世界的不仅有每个阶段最先进的知识理念,也留下了为数不多但个个堪称经典的建筑佳作,从水晶宫、埃菲尔铁塔起,这些成为了今日地标的建筑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最先进”,也让我们在不断发展中能有机会时时反思,什么是眼下最需要的?

  世博会发展至今也有超过150年的历史了,每一届世博会都会有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材料以及超前设计观念的展馆诞生,他们都代表了其所处时代的建筑发展特征,代表了举办国或建设方的经济实力、文化风貌等,然而其中能够继续“活”下来的却并不多。由于世博会举办期限一般不超过6个月,大多数建筑会在展后陆续拆除,具有“一次性”特点;要想“长寿”下去,就必须展示出它能够被后续利用的价值。

  对于“一次性”的部分建筑,在设计之初就被考虑到更多建筑的灵活性以及构建的可再利用性,这样更能体现出环保的理念;而“长寿”建筑就需要更长远的考虑,比如建筑的可变性、灵活性等,更重要的是如何与所处的城市“接地气”,并且能够引领建筑的新思潮。

  纵观世界上那些世博会遗留建筑,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建筑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建筑样式,乃至于今天,很多新建筑中依然能够看到它们的影子。就以水晶宫为例,它是1851年伦敦万博会上出现的一匹“黑马”,设计者约瑟夫·帕克斯顿最初的设计是玻璃和铁结构。在当时,从没有一个建筑使用过如此大量的玻璃材料。水晶宫拥有开放式的内部设计,因此室内有大量自然采光,能够节省很多人工照明成本,这样的理念在当时不可谓不超前。在万博会结束后,水晶宫重新迁移,虽然最后毁于1936年的一场火灾,但它的存在让建筑师们开始大量运用玻璃材料技术,也推动了幕墙结构的使用,无疑是建筑史上不得不留的一抹重彩。如今,“水晶宫”可能会以现代技术在原址上重生,值得期待。

  ●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标性建筑就是1889年法国世博会中落成的埃菲尔铁塔,和水晶宫相似的是,在当时,这些具有超前性外观的建筑被贬低得相当厉害,人们不理解其中的建筑理念,也在固有的观念中对其产生了反感。然而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后,它反而成了城市中最醒目、最不能忽略的重点。

  今天,要说到巴黎最经典的建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埃菲尔铁塔;而在1889年,要说到最没有艺术感的建筑,人们也会立马想到埃菲尔铁塔。1884年,为了庆祝五年后的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法国政府决定在五年后举办世界博览会。同时,为了展示法国所取得的物质成就和强大的工业能力,政府决定建造一座超过300米的高塔。

  埃菲尔建造铁塔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铁塔正式建造之前,就有报纸发表评论,认为在战神广场旁边竖起这样一个“用钢板和螺丝安装起来的柱子”,实在大煞风景。当时,作家莫泊桑时常到埃菲尔铁塔的二楼吃饭,不过他的理由却并非喜欢铁塔,而是:这里是唯一看不到铁塔的地方,他的小说中也有许多人不喜欢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世博会入馆口的建筑,也是当时世博会的标志,吸引了将近200万的游客。铁塔塔身分为三楼,分别在离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处。其中一、二楼设有餐厅,第三楼建有观景台,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可同时容纳10416名游客。建成后高度300米,直到1930年纽约帝国大厦出现,埃菲尔铁塔一直保持世界最高建筑纪录。有趣的是,当时埃菲尔铁塔对面有一个由十五个人的塑像组成的喷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萨迪·卡诺在路过喷泉时,停了下来,对着那些塑像说:“这才算艺术。”之后,他再没看铁塔一眼。如今,那个曾经被他称为艺术品的喷泉早已不在了,而曾经被巴黎大多数人厌恶的埃菲尔铁塔迅速征服了法国,成为了城市地标。

  ● 当然,作为世博会上最能代表当时时代理念的建筑,要想被保留下来,关键还是在于如何进行后续利用。比如上海世博会留下的中国馆建筑,如今成为了上海的艺术文化中心,继续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其独特的建筑外观也能让人记忆犹新,将来无疑会成为上海文化旅游的新景观。

  在世博会遗留建筑中,有一个比较特别的项目是西班牙阿拉米罗大桥。当时,塞维利亚市借举办1992年世界博览会的机会,在市内及周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阿拉米罗大桥就是其中一部分。设计师卡拉特拉瓦用它证明了让基础设施发挥文化元素的功能,即将桥梁变为艺术是有可能的。他设计了一种新式拉素桥,采用半边支撑的拉索结构,利用倾斜桥塔的自重代替以往的后部钢索,形成具有轻盈感的桥梁结构。大桥全长200米,由13对钢索斜拉固定在142米高的谢桥塔上,桥塔与地平成58度角。整座大桥犹如一把竖琴,典雅美观,散发着高雅的神韵。塔架上的13对斜缆支撑着桥体,由于塔架的重量足以平衡桥板,因此没有使用后拉索。建造塔架时,先将钢框架的部分用大功率起重机吊到指定位置,然后将它们焊接到一起,再用混凝土浇筑加固。桥面以六边形钢制箱型梁作为主脊,拉索就固定在主脊上。从主脊上向两侧悬挑出的两个侧翼,成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的桥面。它的路面宽3.75米,比机动车道高出1.6米左右。箱型梁和翼缘与悬索连接之前,通过连续的脚手架支撑在干枯的河床上。

  大桥在31个月后竣工。建成后,人们马上认为它是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的现代标志。卡拉特拉瓦认为塔架的倾斜角度同金字塔的坡度相一致,这在某种程度上给这座桥戴上了神圣的光环。而桥的外观,如悬挂在永恒与坍塌的“富于想象的瞬间”,也使大桥显得庄严壮观。

  来源:新民晚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千手观音金箔修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