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50多岁的米兰家具展上扮演什么角色

2016年04月19日07:27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米兰平时很无聊的。”40 岁出头的 Eve Pasquet 笑着说。

  这是 4 月 14 日下午 2 点,第 55 届米兰设计周的第三天。Eve 是“米兰三年展”上一个专注亚洲设计、名叫做 “Alamak” 展览的媒体专员。时隔 20 年再次回归的三年展是米兰设计周主外场之一。坐在明亮的咖啡馆里,饥肠辘辘的她,一边追着因为客人太多而忙得团团转的服务员,一边羡慕着在花园里带着孩童 和狗来看展的访客。

  Eve 说:“设计周真是米兰最好的时候。”我刚刚结束了对 Alamak 策展人和设计师的采访,在咖啡馆巧遇 Eve ,打趣说:“米兰不是还有时装周。” Eve 认真地摇了摇头:“时装周是给一个小圈子设的,除了很多黑色密闭的轿车之外,你什么都看不到。”

  设计周被认为是给所有米兰人,以及来自 160 多个国家、近 30 万访客的一场设计盛宴。这里绝大多数场合都向公众开放。

  1961 年开始的米兰国际家具展( Salone International Del Mobile ,简称 “Salone” ),适时地向世界展现了意大利在二战后的经济腾飞,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 )在1972 年为其做展,说意大利的家具产业是将商业势力与文化活力完美融合的典范。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从米兰起步的设计大师数不甚数——1981年孟菲斯( Memphils ,如下图)在米兰的初现时刻,便是设计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向往着这样的成功,无数对设计怀揣热情的年轻人如同“朝圣”般来米兰汲取灵感。

  人们逐渐用米兰设计周( Milan Design Week )的名称,把围绕着家具展、越做越多的各路展出圈在了一起。

  在西北角 Rho 区近 35 万平方米的 Firera Milano 家具展主场,依然以数不胜数的家具品牌与络绎不绝的家具业人士为主角;但这一个星期的米兰,还有遍布城内各个角落的活动、展览、酒会、宣讲、推介……一些 是为了能与 Salone 扯上些关系,各方品牌、公司恨不得占领整座城市,以期做足 PR,无论产品与家具是否有关;另一些,则是各种或独立、或学术的讨论、圆桌,在城内各类空间里的试验、艺术设计,让主场外的设计周葆有活力。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米兰设计周的话,要想迅速找到“最想去的”地方,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Dirty Art Department‘s The Wandering School
COS x Sou Fujimoto – Forest of Light,COS 是 H&M 姐妹品牌。

  这些“场外活动”如此丰富,对于很多米兰设计 周的常客而言,家具展本身,已经不是关注的重点。筹备 Alamak 展览的 Theo Theodorou 和策展人 Tim Power 都是自 70 年代就一年不落参加米兰设计周的“圈里人”,但他们今年都不打算去看家具展主馆了。“城里的一切,才更有趣。” Theo 说。

  有人认为米兰被高估了。来自英国的批评家 Alice Rawsthorn 在 2015 年发出质疑:“一个家具展览在整个设计文化中延展出如此之深的势力,而不仅仅是在自己的领域,这不是很奇怪吗?”

  这引发了针对米兰设计周的一连串讨论,有很多 为米兰辩护的,也有譬如荷兰设计师 Hella Jongerius 和理论家 Louise Schouwenberg ,借机发出宣言,批评设计界永不停歇的“新”潮流:“我们宣扬一份理想主义的设计方案,谴责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强迫症。”今天的设计圈,有太多无意义、糟糕 的设计,带来太多毫无意义的购物,他们认为设计师要对此负责。

  这两位今年在米兰的装置,也在试图剥开设计的表象。

  批评声延续到了今年,又发出了一些新的声音。 Dezeen 杂志主编 Marcus Fairs 几天前撰文说:“今年,米兰不是一个家具展览,而变成一种更有意思的存在。”

  他指的是 COS ,耐克,奥迪……这些“非家具”大牌公司都在米兰卯足力气,花大血本做了展示。去年, Alice 指责米兰设计周上“肤浅”的商业活动让公众加深了对设计的偏见,今年 Marcus 的回应,则说大品牌来米兰“学习,试验,冒险并开展对话”,这意味着超级品牌在米兰展现,“是有益的做法。”

Nike 展览
COS 艺术装置

  尽管如此,米兰设计周仍然是世界上所有设计师都会在日历上标红加粗的日子。狭窄的市中心道路上,交通这一周都在堵着;酒店更是飙到天价。

  一个成功的场合,总会引发些争议与批评,这其实挺平常;尤其是,这些讨论着设计文化与深度的设计师与批评家们,相互熟识,其实是米兰设计周最核心的“人力资源”。他们用看似混乱的方法,让米兰设计周有机进行。

  比起他们,“中国”在米兰,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人”。

  你一定能在国内读到中国某某品牌在米兰“亮 相”、“发声”的消息,但同时,如果你与家具业有所接触,会更常听到米兰设计周对中国品牌的拒绝——且多是因为这些品牌“抄袭”的历史。一旦在背景调查中 出现抄袭的历史,主办方便会驳回申请。家具展主会场至今从未出现过中国的家具品牌。

  而且,在米兰城里某个位置亮相的大部分中国展览,常常是某种“中国风”设计的代表。以祥云、盘龙之类拥有强烈“民族背景”的家具展示,其实很难跨越文化背景,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这不仅脱离于米兰的设计背景,甚至与国内当代的社会文化,也是脱离的。

 

  不过亮点还是有的。2016 年,年轻设计师周宸宸得以参加针对 35 岁以下年轻设计师的国际家具卫星展,并获得了卫星展颁发的“ Special Mention ”(特别鼓励)奖项;一同参加卫星展的,还有好几位年轻的中国设计师或设计学院;先锋设计师李鼐含具批判性质的作品,是出现在关注亚洲的 Alamak 展上,唯一一位中国设计师;来自上海的如恩设计研究院,在米兰与多个品牌合作,推出了许多新品;香港九龙文化区 M+ 博物馆组织了关于“抄袭”的圆桌;京东发起了 Design+ 项目,让中国和意大利的设计师,一并在米兰做了展示……从产品设计、艺术设计、概念设计,到批判性的讨论,人们在米兰看到的“中国”,慢慢走出了固有印 象。

周宸宸获得了卫星展颁发的“ Special Mention ”(特别鼓励)奖项
 
李鼐含“我是一座纪念碑”
如恩为瑞典家具品牌 OFFECCT 设计的衣架
如恩为西班牙地毯品牌 Nanimarquina 设计的地毯“街 JIE ”

  但这些步伐依然相当缓慢。高端灯具设计公司 NemoLighting 的店主 Federico Palazzari 曾在中国和香港生活了十多年,他的感觉是:“米兰大概很快就会看到中国设计吧?能看到很多中国设计师正在欧洲和美国活动,呼吸着这里的空气;但我还没有那 么幸运,能遇到好的中国设计师。”

  米兰对中国设计的确有所期待,尤其在中国展现 出强劲的资本实力之后。如恩设计研究室创始人胡如珊,在过去七、八年来每年都会来到米兰设计周上,最初始是代表建筑事务所,后来逐渐开始发布如恩自己的家 具设计,她说:“我想米兰会对中国设计有期待,是因为中国设计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因为还没有看到好东西。但是迟早,一定会有的。”

  与中国很多创意产业——当代艺术、独立电影、 时尚设计等等——类似,米兰设计周也是中国设计师们希望起到“曲线救国”作用的一个方法论。赢得广泛关注、获过诸多大奖的如恩设计,也多少跟随着这样的步 骤,胡如珊说:“走出去,再回来的方向没有错。很多国内的设计师都是因为国外的项目,才被国内的人认可。”

MAD 建筑事务所受意大利媒体 INTERNI 邀请,创作了公共空间装置作品“无际”(Invisible Border)

  但对于来自杭州,刚满 30 岁的柴晓东而言,斥资将作品展现在米兰设计周的某个角落,则是为了一个传达他设计想法的可能性。柴晓东在 2014 年和 2015 年都曾将自己的家具品牌 Grado 带来米兰,他说:“第一年我们展出作品的时候,来看展的人们觉得产品的设计品质很不错,便询问设计师是否来自欧洲或是日本。当我说是中国人的时候,他们的 反应都是:怎么可能是中国设计师?”他于是在第二年再次做展,并打出标志:“一个来自中国的品牌”。

  “我喜欢米兰,因为我可以在这里展示我的想法,这带给我很多鼓励。在中国,很多时候去说这些东西没有意义,因为整个市场都在抄袭,人家不会在乎你展出的东西。市场没有被教育成熟,大家分辨不出来,一件设计是不是抄袭还是原创。”柴晓东说。

  日本或者还在米兰设计周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 “中国”甚至更大范围内的“亚洲”设计,在米兰传统的“设计观”里,还未有鲜明模样。利用新加坡在米兰三年展的入口,Tim Power 将 12 位亚洲设计师召集在 Alamak 展览下,解释何为“亚洲设计、亚洲制造”,他说:“欧洲人常有的偏见是亚洲擅长制造而非设计。”

  可能目前的确如此,但 Tim 和柴晓东都认为,亚洲的制造能力,其实可以是本土设计师可以拿来好好利用的优势。柴晓东说:“比起欧洲少数几处工厂,中国设计师有更多的资源。”他的设计师基于工厂“能够生产什么”这一点展开的。

  然而,再多看一层,则会发现,柴晓东的方法, 便意味着很多中国工厂不能生产的产品,就难以在中国设计出来。今年在米兰捧得奖项的周宸宸,就在意大利设立办公室,与这里的高端制造商建立渠道,因为他的 很多设计无法在中国的工厂里实现。而中国设计师的力量,还没有能力带动整个制造业的更新。

  周宸宸说他获奖是有道理的。米兰国际家具展将 在 2016 年 11 月 19 日至 21 日第一次在中国进行海外展——意大利渴望打开中国家具市场。中国市场极大,这仿佛是一件无须认证的判断;但中国消费者对原创与设计的追求,是否已经“达 标”?这点则众说纷纭,大多人愿意以大城市年轻人对国际信息的敏感度、对创造的热情,来描绘出乌云的银边。

  饶有意味的,这位游走在新品发布会上、满座宾 客之间的灯具公司主人 Federico ,在带着紫色夕阳的米兰街口,端着鸡尾酒对《好奇心日报》这样说到:“(设计)是一个很缓慢的生意,就像是种田似的,你需要播下种子,浇水,需要很多时 间;如果中国想要去更好地理解设计,他们需要学会不那么侵略性地生活。”

  “我们也有一些来自中国,品味复杂的客户。但这是还不足以建立一整个文化背景,这需要很久的时间去建立,可能我儿子的儿子会见到这一刻吧。”

  图片来源:Dezeen 、现场拍摄、inexhibit

  来源:好奇心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当代艺术米兰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