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博物馆怎样上线

2017年08月28日 15:49 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图为陈云纪念馆多媒体触屏互动体验区。 图为陈云纪念馆多媒体触屏互动体验区。

  借助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平台,文博行业该如何焕发生机?

  2013年,故宫博物院推出首款应用程序“胤禛美人图”,此后,先后推出“皇帝的一天”“每日故宫”等8款应用,用精美图片展示故宫珍藏,诙谐语言传递文化价值。2015年,故宫开卖“八旗勇士”不倒翁娃娃、“如朕亲临”时尚行李牌等文创产品,一上线就成为“爆款”,手机座1个小时内全部售罄,24小时内成交1.6万单。2016年初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在网上大热,该纪录片追溯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引发了年轻人走进故宫、了解故宫的热潮。

  博物馆“触网”的不止故宫一家。海外网记者日前走进位于上海青浦区的陈云纪念馆,探寻国家红色传承与互联网热潮碰撞出的火花。早在2015年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纪念馆就开启了它的互联网探索,开通了“数字陈云纪念馆”。网上数字馆通过360度外部全景漫游、3D虚拟体验馆等创新表现方式,将实体展览改成线上引领,将亲临现场变为随心体验。

  此外,陈云纪念馆还在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上日日有声音、周周有教育。纪念馆微信公众号创立短短3年间,粉丝数量就超过2万人。“微资讯”“连环画连载”“陈云书风”等主题栏目发稿1700余篇,2017年至今阅读量已达近20万次,转发量15000余次。陈云纪念馆副馆长王震凤介绍:“我们会对观众感兴趣的文章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对 陈云家风 系列点赞转载的人数特别多。我的很多微信好友都是网上热心读者,他们会跟我直接交流,说数字纪念馆做得很好。这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现存博物馆数量超4500家,而普通民众进入博物馆的平均时间是两年一次。一方面互联网亟须获得文博数字信息版权,博物馆丰富藏品和历史内涵可以成为互联网不竭的动力源泉;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开发价值也已经得到文博行业的广泛认可,用开放的互联网思维想问题、寻办法,自觉与互联网接轨,才能让博物馆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交互,为更多的人们走进博物馆提供便利。

  博物馆“上线”不是互联网技术与博物馆的简单相加,而是依托互联网的平台,使博物馆与周边资源实现跨界融合,在融合中探索新的运作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无缝连接,提高博物馆的运作效能,为博物馆的发展开辟新渠道。未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直播技术等都将一步步与相关产业结合起来,博物馆会因此“活”起来,文博行业也会因此转型升级,开启一个新的生态格局。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