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新开的博物馆讲述了人与人之间如何连接的故事

2018年08月28日 15:2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来源: 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原标题: 在伦敦,这座新开的博物馆讲述了人与人之间如何连接的故事

  伦敦克勒肯韦尔(Clerkenwell)地区艺术气息浓郁。坐落于其间的邮政博物馆,是去年6月正式开放的新址,并于今年获得了年度艺术基金会年度博物馆奖。这是全球最大的博物馆单项奖,旨在发现并嘉许英国境内博物馆和画廊的创新事迹与卓越成就,最终的获奖机构将被授予10万英镑的奖励。

  这座新近开放的博物馆为访客开启一段地下之旅,讲述人与人之间的联络互通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在价值2600万英镑的馆藏中,马辛的雕塑绝非展品中唯一的神作。展览的最大亮点是位于地下的邮政铁路系统,它曾经每天运送超过400万封信件至伦敦各地的分拣中心,现在游客则可以在这里搭乘一段15分钟的火车之旅,经过克勒肯韦尔(Clerkenwell)目前仍在运作的芒特·普莱森特(Mount Pleasant)分拣中心地下区域。

  同时,沿着覆盖該区域的地下网络,我们也不妨一同探访附近包括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伦敦博物馆等艺术文化景点最近的展览、活动。

  01:由当代艺术名家设计的全新邮票

  今年6月,英国皇家邮政发行了6款全新邮票以纪念皇家艺术研究院成立250周年,邮票设计者包括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和特蕾西·艾敏(Tracey Emin)等英国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

  然而,英国邮票上最著名的艺术作品却来源于一个你或许未曾听闻的名字:阿诺德·马辛(Arnold Machin)。1965年,硬币与邮票设计师马辛接受官方委托创作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的浮雕雕塑,作品照片随后被用在始发于1967年的邮票官方简介之中,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这个经典的形象已经在邮票印刷历史上被复制了超过2200亿次。”邮政博物馆的收藏负责人克里斯·塔夫特(Chris Taft)说道。

  02:运行近一个世纪的巨大地下邮政网络

  伦敦的地下邮政铁路系统涵盖了西至帕丁顿东至白教堂的广大范围,不过系统因为财务成本过高从2003年开始不再用于运送邮件。整个地下系统1927年起开始正式运营,并由各个站台的控制员负责操作,不过在狭窄的火车隧道中,人们也可以驾驶独自驱动的小型机车前往抢修发生故障的车厢。这一切对于爱好集邮的火车迷来说简直就是天堂,不过幽闭恐惧症患者大概会有点难以接受,毕竟如此狭窄的通道并不是为了运送人类而设计的。

  “将邮政铁路改造为可以搭载游客的观光景点,很多人从一开始就认为这个想法并不可行。” 博物馆的新任首席执行官劳拉·赖特(Laura Wright)解释道。在整段旅途中,游客可以观看在头顶播放的一系列视频短片,透过前任工程师的口述了解整个系统的过往历史。“操作平台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整个系统也较为精确的呈现了运输网络的真实面貌。”根据赖特的介绍,1917年隧道建设曾因为一战的爆发而暂时中断,战争期间这里的地下空间甚至还被用来存放英国国家肖像画廊和大英博物馆的馆藏展品,其中还包括了罗塞塔石碑。

  03:讲述邮政故事的巨大收藏

  博物馆的日常运营由邮政遗产信托基金负责,除了自身馆藏之外,博物馆还同时收藏了英国皇家邮政的历史档案。博物馆现址分为两个区域,其中主场馆就在地下铁路网的正上方。馆藏内容回顾了英国邮政体系过去500年来的历史,“重点讲述曾经参与邮政服务的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不论是皇家邮政工人全副武装抵抗海盗的侵袭,又或是二战期间的抢救小分队奋力确保邮件投递不受战争轰炸的影响而中断,这些故事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更是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馆藏中陈列了各式各样的邮筒,其中包括“为纪念2012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英国代表队的每一位金牌获得者而制作的100座金色邮筒之一。”塔夫特说道。其他展品还包括多部邮政运输车辆,其中包括俗称“母鸡与小鸡”的维多利亚五轮车。发明这款车型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当年激增的邮政服务需求,不过塔夫特也表示,这款车型“其实只在其发明者居住的西萨塞克斯郡霍舍姆当地还算流行。”除此之外,馆藏展品还包括一台交互式摩斯密码显示器、可供游客试穿的邮政人员工作制服,以及搭配W·H·奥登(Auden)诗歌评论和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配乐的1936年纪录片《夜邮》(Night Mail)。最后,当然还少不了各种款式的邮票收藏。

  馆藏中最重要且最有价值的物件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批胶粘邮票印张:黑便士。“(这些邮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沟通传播的民主化以及识字率的大幅提升。”赖特解释道。这些邮票印张如稀世珍宝一样价值连城,“用于储藏的保险柜包含湿度控制、安全警报等多项防护措施,在运送过程中,保险柜还会加装一个具有防爆等级的专用公文包。”

  馆藏中的海报、广告牌、宣传册、电报等可以从现如今一直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其设计者都是英国本土以及国际著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包括邓肯·格兰特(Duncan Grant)、凡妮莎·贝尔(Vanessa Bell)、爱德华·鲍登(Edward Bawden)、弗雷德里克·亨利·凯·亨里翁(Frederick Henri Kay Henrion)、扬·莱维特(Jan Lewitt)、乔治·西姆(George Him)等。

  展品背后所讲述的故事包括了有关工作制服规定的历史变革,这些变化使得第一位锡克教邮递员可以在工作时穿戴头巾,而另一位女性邮递员吉恩·卡梅伦(Jean Cameron)则获准穿着相对舒适的裤装行走奔波在全长15英里的苏格兰高地投递路线之上。

  游客必看

  始于1840年的黑便士邮票印张

  “世界上仅存的若干邮票印张都在邮政博物馆的收藏之中,这就是其中的一张。英国邮政于1840年开始发行黑便士,突然间寄送信件变得方便又便宜:这可谓是英国邮政为全球邮政服务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在现如今这个电子邮件和远程通信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忽略邮政体系对人类的沟通与传播曾经造成的巨大影响。在维多利亚女王刚刚继位的19世纪30年代,送出一封信大概要支付价值12个面包的费用,这是很少有人能够负担的奢侈品。不过,这一切随着罗兰·希尔(Rowland Hill)主导的邮政改革都已经成为历史。1837年,希尔提出了三项重大改革措施:邮资应该由发件人而不是收件人支付;邮资收费应该基于送件重量而不是距离或张数;一封不超过半盎司(15克)的普通信件应该按标准收费一分钱。 由帕金斯·培根(Perkins Bacon)印制的第一张完整黑便士登记印张目前正在邮政博物馆的展出中对公众开放。”

  邮政博物馆周边去哪儿?

  在游览这座诸多看点的邮政博物馆之后,附近还有哪些好去处呢?从表现伦敦城市历史的伦敦博物馆,到充满文学色彩的查尔斯·博物馆,再到闻名全球的舞蹈创意机构Sadler’s Wells,以及藏有海量世界级学术图书的大英图书馆……这里等着你的探索发现。

  [ 伦敦博物馆 ]

  正在伦敦博物馆展出的“伦敦之夜”,带来了60位摄影家的200多件作品,引你走入伦敦的时光隧道。从19世纪末期到今天,伦敦的夜晚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又诞生了怎样的故事。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点亮伦敦(London Illuminated),黑暗物质(Dark Matters)与开关(Switch On Switch Off)。摄影对象包罗万象,有些摄影作品定格了欢乐派对时光,有些摄影师却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寂静的一角。访客可分别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与艺术角度欣赏夜幕降临后的伦敦。

  [ 查尔斯·狄更斯博物馆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狄更斯在多年前写下的话至今仍让人心生共鸣。狄更斯从1837至1839年在此居住期间完成了《雾都孤儿》与《尼古拉斯·尼克贝》两部伟大的作品的创作。博物馆内保留了作家狄更斯的生活与工作的痕迹,从招待客人用的碗碟、与夫人凯瑟琳的结婚证书,到热爱表演的狄更斯购置的遍布房子的镜子们,这些实物都能让你和大文豪离得更近一点点。

  [ Sadler’s Wells 剧场 ]

  Sadler’s Wells 剧场是一所世界闻名的舞蹈领域的创意机构,带着长达三个世纪的剧场表演积淀,在这里表演与教学全年无休。全世界的优秀舞者在这里聚集以编排新的舞蹈,这里每年产出与支持的崭新舞蹈作品数量为世界首位。当前剧场将迎来9月5日、6日的皮埃尓·瑞盖(Pierre Rigal)的丑闻(Scandale)与9月11日至22日的全男性喜剧芭蕾舞者的作品。

  [ 维多利亚米洛画廊 ]

  维多利亚米洛(Victoria Miro)画廊在伦敦共有三个据点,共占地19000平方英尺。画廊旗下有4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艺术家及新兴艺术家,当前的展览为巴西艺术家安德瑞纳·瓦莱乔(Adriana Varejão)的第六次个展。瓦莱乔热爱将皮肉与瓷砖两种元素并列,以此探寻美与暴力、几何顺序与人体的命题。除了艺术品之外,画廊还有一座面对运河的美丽花园,有时还能在花园间转角遇到装置艺术作品。

  [ 大英图书馆 ]

  大英图书馆座位英国的国家级图书馆,也是是世界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馆藏超过一亿五千万件文献资料,超过400种语言和一些名贵的手稿。根据英国法例,任何出版商在英国出版书籍,都需要法定送存一本复本予大英图书馆收藏,同时,大英图书馆也会主动从购入外国书籍和其他藏品。因此每一年,大英图书馆都会添置约三百万件新馆藏,每年的新馆藏共需约十一公里长的书架摆置。在这里,不禁让人想起,庄子的那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但是,也正如胡适所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可以说,任何一只书虫都不会错过这里。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博物馆馆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