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书平安帖》考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8日 11:14 北京日报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考究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

  章 玉

  在即将举行的嘉德秋拍中,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将作为一件重磅拍品现身。它最早见于《宣和书谱》著录,后刻入北宋著名的丛帖《绛帖》,当时共有九行,后被一分为二,即将亮相的为前半部,共四行四十一字。

  此帖经乾隆二次题识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且历经多位收藏家收藏,流传有序,极其难得。经考证,在元代它被鉴定大家柯九思收藏,在其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此后它入明初收藏家李锦之手,之后为文徵明所得。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入《停云馆法帖》卷四,被认定为唐人所摹。后此帖归其长子文彭所有。万历年间流入北京,被王世懋等发现。明末藏于安徽歙县收藏家吴家凤处。清初分别藏于曹溶、李宗孔及梁清标家,之后被收入内府。

  《草书平安帖》又称《告姜道帖》,笔法圆劲古雅、意致悠闲逸裕,颇合羲之草书法度。刻意摹写,呈现轻重浓淡,然不免有笔滞处。临写并勾描,留下细痕。

  绢、纸非宋内府物,本帖绢地和前面花绫隔水均宋时织物。此帖绢本的尺寸纵24.5厘米,横13.8厘米。故宫有象牙嵌木尺,是清代标准营造尺,以此测量与《石渠宝笈·续编》记录的“纵七寸六分横四寸三分”正合。

  时隔一千六百年,王羲之直接手写的原迹早已无存。其实,就在北宋时也只有几件视为原迹,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传世的王羲之书迹有两类:一是后人钩摹的墨迹本,一是石刻或者木刻的碑帖。碑帖从钩摹开始,经过上石、刊刻、捶拓,再经过装裱的过程,书法原貌往往会打了折扣。墨迹摹本是从原迹上直接钩摹下来的,或者从唐摹本上再钩摹下来的,方法是双钩廓填或者双钩廓填兼临写。这中间总以唐代硬黄纸所摹为最精。

  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他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其中,认为此是宋摹本的有徐邦达、王世懋。徐先生在论考此帖时说道:“本帖应为南宋中、晚期勾摹本,其勾摹水平相等于今见之《上虞》、《干呕》二帖。”而晚明学者王世懋则直指勾摹者姓名,疑为米芾所临。米芾临的王羲之父子书札,常被后人误以为羲、献真迹,所以王世懋的看法亦不可算是空穴来风。

  认为唐临的最多,有文嘉、吴其贞、顾复、安歧等人。文嘉对此帖的年代判断见于《钤山堂书画记》有关王羲之《思想帖》的记载。文徵明曾有长跋,认为与自己旧藏的《草书平安帖》都是“右军真迹”。文嘉并不同意父亲的意见,说:“王羲之《思想帖》……先待诏有跋,许仲器本。亦唐人摹。”可见他把《草书平安帖》与《思想帖》都认作是唐摹的。又据《文徵明年谱》作者周道振考证,文氏《停云馆帖》“为徵明与次子文嘉所刻”,而嘉靖二十年他们刻帖时把《草书平安帖》置于“唐人真迹卷第四”中,刻于林藻和怀素之间,可见,文嘉对《草书平安帖》的时代判断始终没变。

  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别的证据可以确断《草书平安帖》的确切年代,但综上所述,它绝不晚于宋代则是可以肯定的。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