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苯裱画可防霉但易致癌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 22:41 大洋网-广州日报

甲苯裱画可防霉但易致癌

《云山清晓》 陈金章

甲苯裱画可防霉但易致癌

《人物御龙图》帛画 战国

甲苯裱画可防霉但易致癌

《龙凤仕女图》帛画 战国

  目前有裱画师以甲苯为防霉剂装裱书画

  专题文/图  吴聿立

  核心提示

  古今装裱书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立轴”、“手卷”、“镜片”等形制上。同时,不同的款式要考虑画面的内容、颜色及悬挂的环境因素。

  书画的装裱以浆糊为粘接剂,材料为绢、绫、宣纸或色宣。现代常用的装裱方法为传统手工精裱、一般手工装裱、机器胶膜装裱及机器浆糊装裱。对有价值、可收藏的书画作品,最好选用手工装裱法,因为机器胶膜装裱的书画不能揭裱、修复。

  装裱字画时如果做了防水措施,将会导致修复时去除浆糊的难度增大,而且防水材料多不具“可逆性”,对字画的危害难以估测;在浆糊中加入甲苯虽可以防霉,但容易致癌。

  书画修复时禁忌错位;修复观念从传统的“天衣无缝”、“补处莫分”发展到今天的“可识别性”、“保持原貌”,即达到远看统一、近看有别的效果。

  用高锰酸钾、草酸、双氧水、漂白液等化学药剂清洗霉斑效果显著,但影响书画的寿命。对文物进行熏蒸杀霉处理后,用清水去除不掉的霉斑,在不影响整体观赏价值的前提下,可保留。

  书画收藏历来都是收藏舞台上的重头戏,今天当然亦不例外,因为画作不仅能陶冶观者的性情,使人心清气爽,而且读画思人——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与古今画家的神交更能净化灵魂,给人一种不可言宣的享受。

  然而,书画这种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保管起来讲究多,而且装裱、修复也大有学问——如果装裱方法欠妥,那后果可就严重了:影响书画作品的寿命不说,还会危及藏家的身心健康;如果修复功夫不到家或方法不科学,则会让画作面目全非,失去其原有的宝贵价值。为揭开书画装裱和修复的秘密,记者近日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教研室主任胡东波、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博物馆员李涛进行了以下对话。

  装裱

  古今书画装裱之区别在于形制

  记者:我们知道,中国书画的发展史说白了就是材料工具和技法的演化史。这里咱们且不谈技法,只回顾一下材料工具的演变。

  李涛:中国书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这样的帛画。而早期的中国画都是绘制在丝织品上的,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等。

  随着造纸术的产生、发展与成熟,书法作品开始使用纸张作为载体。作为书法用纸,魏晋南北朝以麻纸为主,纸的背面较粗糙,是未经漂白的本色纤维。

  唐代,画家开始尝试在纸上作画,如吴道子的《天龙八部图粉本卷》、《宝积迎罗佛象》和韩滉的《五牛图》都是以生纸作为载体的作品。

  宋代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鼎盛时期,绢本书画与纸本书画作品均有许多传世名作。纸张的特性,为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家突破传统宫廷画院的束缚提供了物质基础,创作出了诸如《枯木怪石图》的洒脱画风。

  元代的书画所用纸和绢的质量都有所下降。到了明清,除了以往的常用纸、绢外,各类笺纸也大量盛行。并且大幅造纸和织绢技术的提高,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巨幅书画作品。清代的书画家还经常在板绫、花绫上写字作画。

  现代,纸张和丝织品的花色、品种越来越多,为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随着书画载体的演变,书画颜料也从原始的木炭、红土,发展到经过提炼的矿物、植物、动物颜料,从油烟墨和松烟墨块,发展到现代的化学合成颜料、墨汁等。

  记者:不管是绢帛画还是宣纸画,古人都要装裱,这样才能彰显其艺术价值,做到“画尽其用”。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根据款式特质来装裱书画的呢?

  李涛:古今装裱书画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形制上。古代小幅多张的作品会装裱成“经折装册页”、“蝴蝶装册页”、“推蓬装册页”,狭长竖幅的作品会裱成“立轴”、“对联”、“条屏”、“通景屏”,狭长横幅的作品会裱成“横批”或“手卷”;现代许多作品则适合裱成“镜片”装在镜框里等。同时,不同的款式不仅要考虑画面的内容、颜色等,还要注意作品悬挂的环境因素。如以前的老宅室内举架高,很适合悬挂大尺寸的立轴,以彰显稳重大气的传统美感;现代的建筑举架较低,适合悬挂较小尺寸的镜片作品,以迎合高效、现代的家居环境。

  机器胶膜装裱的书画不能修复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当下常用的书画装裱材料及方法。

  李涛:书画的装裱材料,无非就是绢(平纹织物)、绫(提花织物)、宣纸或色宣几种材料。装裱书画选用何种材料往往取决于作品的价值以及当时的物资供应情况。像我国解放后期,由于物资供应问题,许多作品都是用宣纸代替绫绢作画面四周的镶衬材料;为了增加强度,有的还在纸边的内层加上三条丝线或是用细窄绫条镶成“通天边”。

  现代常用的书画装裱方法分为传统手工精裱、一般手工装裱、机器胶膜装裱及机器浆糊装裱四种:

  传统手工精裱使用的材料一般是优质的花绫、红星宣纸、高档轴头、手工浆糊等,其做工讲的是一个“精”字。广东省博物馆修复文物和装裱较珍贵的书画都会使用这种方法和材料;

  一般手工装裱主要是应对市场上的“行货”而言,材料的选择一般是普通的花绫、宣纸、轴头、浆糊。这种方法在做工上省略了许多传统手工精裱的工序和细节,效率大大提高;

  机器胶膜装裱是近几年新兴的装裱产业,特点是装裱速度快、画面平整、裱料丰富。这种装裱方法使用热熔胶膜作为粘合材料,可有效地解决跑墨问题。但其致命的缺点是热熔胶膜不具“可逆性”,装裱的书画不可以重新修复、揭裱。该方法只适用于价值很低、无需收藏的书画作品;

  机器浆糊装裱除了用浆糊代替热熔胶膜作为粘合材料外,其他工艺和材料均与机器胶膜装裱相同,解决了“可逆性”的矛盾。由于该工艺是通过高温加热烘干裱件,所以不适合装裱名贵书画。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浆糊装裱日后将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石花菜当浆糊装裱书画不可靠

  记者:现代书画容易发霉或遭虫蛀蚀,这让不少藏家无计可施,有没有可能通过装裱杜绝这种令人伤脑筋的现象发生?——我的意思是可不可以在裱画这一环节中加入防虫或防潮的材料,而这种材料又不影响书画的材质?

  胡东波:其实古人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在装裱后的字画的背面上蜡压光就是为了防潮。同时字画背面的一些蜡在卷画时也会跑到字画的正面,时间长了会在字画表面形成一层包浆,这层包浆对字画就有保护作用。

  至于其他现代防水措施,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字画粘接剂是面粉浆糊,而面粉浆糊又是经过长时间考验的粘接材料,便于字画的重复装裱,且对纸张、绢帛损伤最小,去除浆糊使用水即可。如果字画做了防水,将会导致去除浆糊的难度增大,而且防水材料多不具“可逆性”,对字画的危害难以检测和评估,所以博物馆现在多采取控制环境的方法。

  对于个人收藏,也有很多材料和设备,如内含除氧剂、湿度控制剂的防潮袋,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防虫。

  李涛:明代周嘉胄《装潢志》说“先以花椒熬汤,滤去椒……”,目的就是为了防虫、防腐。目前有些裱画师会在浆糊中加入甲苯作为防霉剂,虽然防霉效果很好,但是甲苯是高致癌物质,容易致癌。西安有位老师研究出一种叫“霉敌”的添加剂,据说对人体低毒,且防霉效果良好,但至今周围还没人使用,也不知从何购得。

  其实,装裱的“打蜡砑光”工序,除了减少对画面的摩擦、使裱件柔软以外,还有一个主要作用,就是防潮、防霉。

  记者:我们知道,书画保管具有区域性,比如湿润的南方和干燥的北方的保管方式有所不同。那么,南北方书画装裱的手段和材料是否也有区域性呢?

  李涛:传统的“南裱”、“北裱”差异较大,源于当时技术保守、信息及物资流通较慢。而今天已经打破了许多传统教育观念,相关专著不胜枚举,物资更是高速流通及空前充足。南北方装裱的手段和材料已经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了。大家解开隔阂,互相取长补短,让现代装裱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广东地区有些师傅以石花菜为粘接剂装裱书画,可算作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之一吧。但是石花菜装裱的书画,不出五年便会发红或产生红色斑点。因此,石花菜与小麦淀粉浆糊的性能谁更胜一筹,还有待于更多的实践与科学的检测。

  修复

  化学药剂除霉斑影响书画寿命

  记者:不少人看到博物馆的古代书画都会惊叹千百年前的作品怎么能保管如此完好。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不少古代书画都是经过修复的。请结合过往修复经验透漏点儿古书画修复的秘密。

  胡东波:传统书画修复的最重要环节是清洗和揭裱,即用水(或温水)浸泡待修书画,等浆糊泡开后,揭去旧画的背纸和命纸,然后重新来一遍。其关键是如何防止破碎旧画和绢画错位。而防止错位的传统方法是先用水油纸、水或极稀的浆糊粘在旧画表面,然后再去除后背的命纸,这样能保证前面的画心不移动。

  补破损是用比破洞稍大的纸按照帘纹方向(一般选用帘纹基本一致的纸)修薄边缘粘贴上,再上命纸、背纸。补色时补在新纸上。

  李涛:全色、接笔是传统书画装裱工艺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全色是将缺失的部分底色找正;接笔是将缺失的画意重新补齐。是否可以让修补的地方达到“天衣无缝”、“补处莫分”曾一度成为书画修裱好手追求的极致境界。但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发展,“可识别性”、“保持原貌”等原则的深入人心,“天衣无缝”、“补处莫分”已不再是现代书画修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了。现在的主流理论是“只全不补”,也就是说达到远看统一、近看有别的效果。

  记者:有些对书画修复不太熟悉的藏家看到藏品发霉就过度悲观失望,甚至当废品扔掉。其实,这种因受潮而发霉的书画是可以清洗的。请谈谈科学的清洗方法。

  胡东波:清洗因受潮而发霉的书画没有绝对科学的方法,只有相对合适的方法。如果用热水反复清洗后霉点还是去不掉,再用稀的高锰酸钾清洗,但要控制好浓度。

  李涛:传统的方法均是采用高锰酸钾、草酸、双氧水、漂白液等化学药剂清洗霉斑,祛斑效果的确显著。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它们对书画的寿命影响巨大。作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我们不会使用这些化学药剂清洗霉斑,一般只是对文物进行熏蒸杀霉处理后,直接用清水去除大部分霉斑。实在去除不掉的霉斑,在不影响整体观赏价值的前提下,我们建议保留。

  善后

  那么,修复后的书画在保管方面有没有特殊要求呢?对此,专家表示:好多藏家会将书画折叠后放入信封保存,时间稍长画面便会折断。更有甚者,折叠后靠外的两层画面颜色变黄,使整幅作品看上去像补了块补丁一样。所以,不论是修复后的书画,还是收藏的新书画,都不要折叠保存。再就是用樟木箱储存书画,可起到防霉、防潮、防虫、防过度干燥的作用。

  另外,当今有些人会提议将书画用新报纸包裹保存,因为新报纸的油墨有驱虫效果。对此,李涛提醒:这种土方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因为报纸酸性较强,而纸张最怕的就是酸化,用这种方法保管书画可能会因小失大、适得其反。除了以上保管措施外,藏家还要定期检查书画,一旦发现干裂、虫蛀、霉斑等情况发生,就应及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这样才能有效延长书画的寿命。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