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藏市造假新伎俩 收藏陷阱须提防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21日 14:36 东方网-劳动报

  书画老店荣宝斋近日为著名画家范曾进行第八次书画迎春展,仅过了几天,在一些网站上便出现了相似题材的所谓范曾作品。相比一般的伪作,这些书画不仅有其签名和印章,更配上了“范曾书画专用袋”、“故宫博物院专家的鉴定证书”,诸如此类的“证据”使得赝品更具有欺骗性。

  从目前来看,由于收藏者防伪意识的增强,造假者纷纷“推陈出新”,使赝品披上了美丽的“外衣”。在网络中使用比较多的手段有刻印出版社印章,在描述中表明书画来自出版社的库存;将书画揉折做旧,声明其来自于废品回收站,自己并不了解其价值,仅仅以1元起拍。投资者如果抱着捡漏的心态去竞拍,结果就在不知不觉中上了当。

  伎俩一:“买珠还椟”

  除了在拍品上花“心思”,还有一些不法商家更是玩起了“买珠还椟”的伎俩,在拍品之外下工夫。

  有一位卖旧书的摊主,在一本非常不起眼的旧书中夹了一张首轮生肖“猴票”,将这本只价值几元的书籍开价几百元。一位买主在查看书籍的时候,发现了这枚“猴票”,自以为捡漏了,但又害怕摊主知道,于是连价都不还,就将这本旧书买走了。而独自偷着乐的却是那位摊主,因为这枚“猴票”只是一枚纪念张,并不是真正的邮票,他所利用的正是买家贪婪的心态。

  其实,被骗几百元能买个教训的代价还不算太高,在拍卖市场上付出的血本可能更大。近年来宣纸在市场上非常受宠,记得有一年拍卖市场上出现几刀贡宣,上面除了有“贡宣”的字样之外,更有“大清税票”,并盖上了印章,似乎真的像是那么回事,但仔细看这税票,不仅图案有问题,就连“大清税票”这几个字的字体,在清代的印刷体中都是没有的,但最终这几刀宣纸还是拍出了上万元。

  伎俩二:漂亮“衣服”

  造假者在说故事的时候,往往希望能够将自己藏品的身价提高,在没有办法为藏品本身“美容”的情况下,只有为其制作美丽的“衣服”。因此,我们现在看到一些所谓“故宫善后委员会”的封条以及专用盒子放置的玉器、瓷器。虽然这些玉器、瓷器一看就知道是赝品,但是有了漂亮的“外衣”,因而许多涉世不深的收藏者往往会为其埋单。

  之所以造假者会想到从这些地方入手,主要是因为近年来有关故宫以及故宫文物迁移的纪录片非常多,其中就涉及到“清室善后委员会”,以及迁移中使用的包装盒以及封条。于是,造假者看重了许多收藏者也在观看这些纪录片的“契机”,纷纷推出了这些带有精美包装的藏品。这些盒子和封条基本上都采用了做旧的手段,看上去十分逼真。

  伎俩三:售卖外包装

  需要警惕的是,目前收藏市场上还有专门卖外包装盒的。俗话说,百密终有一疏。这些盒子和封条并非没有漏洞,在文字的使用上虽然参照了当年的历史,但在表述上有差异,如“故宫善后委员会”实际上并没有最终的称呼,在一些文字和标志上,基本上都是采用电脑打印,一看上去就与当年的有差别。

  要想不上当,收藏者最为重要的就是摆正心态,千万不能以捡漏的心态去收藏。越是希望以便宜的价格买到收藏品,越有可能被不法商家所利用,掉入美丽的陷阱。我们并不是说收藏市场没有漏可捡,但是当你发现藏品的价格大大低于其市场价值,或者低于自己预期的时候,就应该想想其中是否有陷阱。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