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造假花样多 专家支招辨真伪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3日 07:33 大洋网-广州日报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图片资料

  专题文/图 吴聿立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有着悠久历史的文物造假活动在我国再度兴起,且火爆程度远胜宋、明、清和民国,而青铜器作伪自然是其中的重头戏。那些无良奸商在利益的驱使下,变着花样伪造青铜器蒙骗藏家,他们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从造型、纹饰、铭文、锈蚀等领域入手仿古制器,所造青铜器叫人真假难分,加上推销者讲述的那些极具蛊惑力的故事,于是有些藏家乃至颇有实力的私立博物馆就交了一笔又一笔不菲的学费。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博雅版日前刊登的《青铜器造伪历史悠久》全面剖析了春秋至民国的青铜器造假情况,加上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丁孟对当今青铜器造假方法以下的揭露和分析,那些猖獗于世的假青铜器定会露出马脚。

  记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当下的古书画、古陶瓷等古玩造假行为异常猖獗,超过了过往的任何朝代。青铜器的作伪情况又怎样呢?

  丁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古玩生意兴隆,专门经营古玩的市场也渐渐兴起。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的文物拍卖业的火爆与发展,更使古物收藏升温。人们看到了文物的巨大价值,为了追逐高利,纷纷到古玩市场“淘金”。据统计,仅北京从事文物收藏和买卖的人数已达数十万之多。

  古玩经营者大多制造一些自己所售商品的历史典故,接待顾客时,总是口若悬河,可以说不夸大其词的卖货人很少。有的初学者眼力差,因被商贩花言巧语所蒙骗,难免上当受骗。

  在这些假古董中,青铜器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究其原因:一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件文物历史越长,它的价值就越高,而青铜器的年代久远,能保存至今十分不易;二是历史上留下来的青铜器数量毕竟有限,有的藏家藏而不露,使人对这类古玩文物趋之若鹜,身价也就自然被吊高了;三是国内企业高价回购流失海外青铜器的义举,以及近年海外高价拍卖我国古青铜器的现象,也使国内收藏者看到了古青铜器这一国粹潜在的价值。现在收藏者众多,并形成了一定气候,道理也在这里。在这种背景下,造假青铜器的无良奸商蒙人容易成功、容易赚钱。所以,古玩市场内假青铜器泛滥就不足为怪了。

  现在与古董商贩打交道,要特别注意那些向你兜售假铜器的人,他们往往编造一些神奇的故事,如这边厢商贩称所售器物如何来之不易、如何珍奇,甚至有人出高价求购且“三顾茅庐”仍不舍,然而今因急需资金忍痛割爱等;那边厢托儿会一个劲地帮你杀价,使你情分难却而上钩。因此,收进藏品前应先辨明真伪,后按质论价。珍贵的青铜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你刻意觅寻,求物心切,就容易上当。

  记者:作为故宫青铜组组长、权威青铜专家,您可谓是见多识广。就目前状况而言,常见的青铜作伪方法有哪些? 

  丁孟:现代常见的青铜器的造假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生产的用作艺术品销售的仿古工艺品,它们被商贩取以冒充。这类器力求仿真,纹饰风格保持不变;另一种生产仿古铜器的目的就是来蒙骗收藏者,获取暴利,所铸铜器都取用商周时期名誉器、珍稀器的图仿制,形制纹饰方面往往加以更改,虽出奇离谱,但也为我们带来了辨伪的蛛丝马迹。

  记者:《青铜器造伪历史悠久》一文告诉了我们古代青铜器的作伪方法,那当代这些出奇离谱的作伪方法与古代有哪些不同呢?

  丁孟:与以往相比,现在的伪器制作更严谨,造型多照图仿制,制作器物采用的是雕塑的方法作模。仿铸好铜器后,要对其进行着色,也称“做旧”。在着色前,有经验的造假者要对图中的原青铜器做仔细的观察和分析。这些青铜器曾埋在土中,深浅不一样,因此由于受地下水的侵蚀情况不尽相同,其表面颜色也不一样:器物底色颜色较深,是黑色的氧化铜;中层和上层的器物一般都是绿色夹有蓝色的碱式碳酸铜和碱式氯化铜。根据这种情况,造假者首先找出每件需要着色器物原来表面最底层的颜色,先做出这层颜色,然后再根据器物的颜色,一层层往上面做,最后做到与原来颜色差不多为止。着色方法,一般采用涂抹、喷弹、点描等做旧技术进行,所用材料主要是矿物颜料和氧化粉。为了逼真地反映文物的原貌,有的造假者还将旧铜器脱落下来的锈料用黏合剂在修复的部位黏盖上,这样从表面看就不易辨别了。

  目前新铜器作伪地域广,技法各不相同,我曾见过一件仿战国错金银纹铜壶,其造型、纹饰与真器差不多。但是,战国铜壶轻薄,错金银图案生动,所嵌金银丝、片处严丝合缝,光亮柔和,而该铜器纹制粗糙,错金银纹处凹凸不平,并有错痕,壶身有翻铸砂眼,器体厚重。更离奇的是作伪者将商代的族名金文刻于壶底,移花接木,弄巧成拙。因此,作伪者投人所好,以奇取胜,制假与收藏者无形中存在着心理状态的较量,败者往往是藏家。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市场上仿三代青铜器相继出阵,所有类别都有仿制,作伪手段也登峰造极。譬如,有作伪者故意在器物边缘处铸成部分残缺,残缺边光滑,未加修饰,显见是浇铸时铜液不到位,器与缺是一气呵成的;另一种残缺造假较高明,铸成后在无伤大雅的边缘部制残,表面再作伪锈,造成久埋地下严重锈蚀的错觉,而在纹饰部位很少有重锈,甚至出现纹、缘锈迹不协调的感觉,纹饰新艳,缘部严重腐蚀。最常见的作伪锈斑也有红、绿锈及分层锈在一器上并存,但不论锈蚀轻重,除缘部外都高出器的表面,很少见到向内层腐蚀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天然锈坑常形态自然、深浅不一,常腐蚀呈粉状或斑块,使光线散射;伪锈以胶为媒体,在凝固时因表面张力作用形成光面。

  另外,诸如纹饰形制离谱、铜器特征与年代颠倒等,是少数分散的低级伪作,虽有气候,易被识破。

  故宫专家支招识破假青铜

  铭记造型

  中国古代青铜器有着丰富的造型,它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的出现和演变,多能确切表现该时代的礼仪制度、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条件。若能熟悉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夏、商、周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别是知名器物,应烂熟于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因为越是知名器物,越会有人去仿制。在鉴别中,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就能善于体会各时代的不同风格和神态,无须多究,便可一眼识破那些低劣的赝品,而那些貌似的伪作,经细心体察和揣度后,也能看出其细微差别和破绽。

  掌握各时代青铜器各种器型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还应侧重对形制的轻薄、厚重、粗糙、华丽、朴素、繁复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分析和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征,熟练地鉴别真伪。如夏代的青铜器器小体薄,加之品种较少,后仿者寥寥无几;商朝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有些空前绝后之作,后世仿品赝作众多,但由于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东周,器型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春秋时期,由于分铸法的广泛应用和失蜡法铸造的出现,制造出了很多造型优美、结构复杂的青铜器物;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则趋于轻灵奇巧,简易实用,后仿者很难追摹。

  对于古代青铜器的造型,要从耳、口、流、颈、腹、鋬、足、底和器里等方面去观察。只要熟记器体各部位的大小、比例关系及器物体重厚薄,再参考纹饰、锈蚀、铭文等各种特征,分析对比,就能辨别新旧真伪。

  运用铭文

  商周青铜器的珍贵价值,突出表现在铭文上。细致观察铭文字体和内容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判别伪作时,运用铭文特征就能及时剥去伪装,鞭辟入里。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在文字结构、遣词用句和铭文内容上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别。

  鉴别铭文时,可从铭文的内容来观察,注意字数的多少与内容结构。商代前期青铜器上开始有了仅几个字的以象形为特征的族名金文。此期有铭青铜器的多数铭文都极为简短,有的仅有一个象形性很强的字,有的由几个象形的字构成一个短语。一般是可以分出方国、家族、私名等几个层次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长篇铭文增多,有的直接记载了武王伐纣、周公东征等重大历史事件,有的记述了分封诸侯、祭祀祖先以及与殷遗、鬼方、楚荆的战争和赏赐臣工等。西周中期铭文有的涉及当时土地和法律制度,有的则记载赏赐册命。西周晚期铭文在百字以上者屡见不鲜,有的可达近五百字,多记载对淮夷和玁狁的战争以及土地纠纷、法律诉讼和赏赐册命等,其内容多可与《诗经》、《尚书》等古文献相比附。春秋时期,青铜器铭文多作在显著部位,除书史性质外,也注重了装饰,文体多用韵文。战国青铜器铭文除个别长篇外,多为“物勒工名”。

  以各个时期所具典型字体入手,体会各代笔法的不同风格,也是断代和判伪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研究并类比各个时代不同形式的字体特点,找出其继承发展演变规律,乃和造型、纹饰一样,至关重要。

  另外,在注意总结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的同时,也要注意实践,将真假实物铭文相互比照,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铸造的部位、笔道的深浅等。切忌流于主观片面,妄断真伪。

  识别纹饰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由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不断丰富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这是给历代青铜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证据。

  夏代青铜器一般平素无纹饰。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还没有出现作为图案衬地的花纹,即所谓“地纹”。纹饰大多作带状,并常见弦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兽面纹的线条圆转流动,很有特色。在带状兽面纹上下夹以联珠纹,则是当时流行设计。商代中晚期纹饰内容丰富,变化更加突出,不但流行通体满花,绝大多数使用云雷纹作为地纹,以填充主题纹饰外的空间,而且还出现了在图案上重叠加花的所谓“三层花”。于是在青铜器上形成了富丽繁缛之风格。春秋战国青铜器,在工艺上继续对纹饰进行了革新改造,贵重器物往往采用最为繁复的生产工序和最为华丽的错金、错银、嵌错红铜、松石和细线刻镂等先进的工艺技术。一些嵌错着描写当时贵族宴饮、征战、格斗、乐舞、射猎等现实生活图像的器物,斑驳陆离,多彩多姿。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要知道一些特殊风格图案和装饰的风行时代,了解其社会背景。对同一纹饰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演变,也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并掌握纹饰内容和风格的发展规律。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铸纹和刻纹的不同特点加以区分。如商周青铜器的铸纹线条间的凹槽呈上窄下宽状,花纹线条转折处微显圆而非直角。若从纹饰的线条上来观察后仿器,则觉生硬、滞断、呆板。对于那些旧胎刻填加漆、加金银片的伪器物,往往难以一下识破,还需结合其他方面特征,研究辨析。

  读懂锈蚀

  古代青铜器几乎都经历过漫长岁月的地下埋藏。由于地下环境及出土后自然环境的影响,它们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由于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条件不同,所以古代青铜器上锈蚀的情况千差万别,凭锈蚀特点来辨伪也就相当重要。

  青铜器在地下埋藏,受地下和地上环境中各类物质,如土壤中的无机盐、硫化物以及在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等影响也不一样。其中氯化亚铜和碱式氯化铜对青铜器是有害的。这些锈为白绿色,呈粉末状,故称“粉状锈”。除此之外,铜器上无害锈种类很多。这些锈是多年生成的,一般比较坚硬。它们是侵蚀铜质里生成的,是一层一层地长出来,坚固致密,不易剥落。

  作伪的青铜器或部分作伪的器物必然要用铜锈伪装。而其表按层也要经各种伪装处理,但不管怎样伪装,假的绝不能变成真的。“点土喷锈”的方法虽然伪装得很像,但一遇硬物磕碰就会脱落,一碾即成粉末状。用硫酸铜、氯化铵等化学调配做锈效果很好,但终究不是长时间自然形成的锈,因此缺少层次感,显得锈是浮在器物表面。

  对于真伪器表面不同的锈蚀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竹签和低浓度酒精等工具,特别是对较难鉴别的后作旧器,观察时更要注意锈蚀的色泽变化、光泽的新旧以及锈层的厚薄等特征,再参考纹饰、造型、铭文的各种特征,分类对比,触类旁通,才不致真伪混淆,新旧模糊。

  总之,掌握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铭文和铜锈对鉴别工作来说至关重要。但是,鉴定工作单凭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实践中摸索、积累丰富的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鉴真识假。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