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化中的龙(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28日 11:48 新京报 微博

拉斐尔名作《圣乔治屠龙》。 拉斐尔名作《圣乔治屠龙》。 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上的“蛇身龙”。 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上的“蛇身龙”。 世界名著《贝奥武甫》等。 世界名著《贝奥武甫》等。
世界名著《尼伯龙人之歌》。世界名著《尼伯龙人之歌》。

  龙(Dragon),或类似于龙的神话生物,外国也有,不过比起贵为“四灵之首”的中国龙,外国龙的命运就差得远了。

  《圣经》里的疑似龙

  在外国,现存最早的“龙”形图案,大概要算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这是兴盛于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新巴比伦王国的营造,高大厚实,贴有流光溢彩的马赛克瓷砖,堪称有码艺术精品。门上刻有三种动物的浮雕,分别是狮子、公牛,以及被称为“蛇身龙”的未知生物,该物有角有鳞,长着蛇的长颈和蜥蜴的脚爪,很符合“龙”的体貌特征。这究竟是什么生物?考古学家和生物学家一直争论不休。不过巴比伦神话里有明确定位:它是巴比伦城主神的坐骑——原来是供人骑乘的,比对一下白龙马的案例就明白,这是劳改待遇啊。

  《圣经》的《旧约后典·但以理补篇》中也提到,巴比伦人供奉一条“大龙”,不知是否就是“蛇身龙”,不过这条龙下场更惨,吃了犹太先知但以理投喂的富含各种添加剂的饲料,活活吃死了。

  《圣经》里还提到一种巨兽利维坦(Leviathan),被认为也是一种龙,后来神学家将之阐释为强大的邪恶生物。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写过一本著作,论述神权、君权、民权之间的关系,就以《利维坦》为书名,暗喻不受节制的无限权力之危害,今天网上盛传但真伪难辨的“布什演讲”里“将统治者关进牢笼”,这个绝妙的描述,就源出此书。

  而《圣经》里更接近“龙”的要数《约伯记》里的“大鳄鱼”:它的背脊是栉比成行的鳞甲,紧紧合闭着,像印得很紧的印章……从它口中发出烧着的火把,有火星飞迸跳跃出来……

  欧洲盛产屠龙勇士

  有鳞甲、会喷火,这样的描述,几乎就是后世欧洲传奇文学中龙的雏形,而这些文学作品,以龙的视角来看,无疑就是一部血泪史。

  中国的古典小说里,英雄好汉动不动就打虎,而欧洲人玩得更过火——人家都是屠龙的。

  最著名的屠龙故事,大概要数《尼伯龙根之歌》(又译《尼伯龙人之歌》)里的“齐格飞屠龙”。这是日耳曼神话名段儿,最早出现于五六世纪,由吟游诗人口口相传,大约十世纪时被整理成书。说的是流落民间的王子齐格飞学成了绝世武功,得知有条巨龙守着一大笔财宝,于是杀龙越货,抢了财宝后还趁热洗了个龙血spa,然后全身刀枪不入……这故事后面还有老长一大段,19世纪的德国作曲大师瓦格纳以此为蓝本谱写了歌剧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风靡当世,其中的《女武神》(又译瓦尔基里,故事里齐格飞的恋人)一段尤其经典,据说希特勒也非常喜欢这出剧,而很有意思的是1944年他的部下施陶芬贝格等人策划的暗杀希特勒行动,就以“瓦尔基里”为代号。

  成书时间与《尼伯龙根之歌》相差不多的另一部日耳曼史诗《贝奥武甫》中,也有屠龙的桥段,并且是作为全书的压轴段落。《贝奥武甫》是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英雄史诗,被誉为“英语文学之始祖”。该故事题材也数次被影视作品演绎,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导演是《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基斯。

  “屠龙”背后的政治

  在英国,还有一个名气更大的屠龙者,便是圣乔治。不同于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贝奥武甫,圣乔治是个外来户,原型是个公元3世纪左右的罗马军官,驻兵巴勒斯坦,据说在当地杀过龙。文艺复兴时候拉斐尔还据此典故画过一幅《圣乔治屠龙》,不过那画上他屠的那条“龙”,个头比狗大不了多少,让人难免觉得圣乔治有点“圣”之不武。

  圣乔治涉嫌虐待动物,但对人还算挺有人道关怀,他曾保护受迫害的基督徒,多年后教会得势不忘旧恩,追授圣徒称号,这就是他名号里“圣”字的来由。在中世纪,圣乔治这样的“革命先烈”备受崇敬,12世纪的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英国的“狮心王”理查入侵巴勒斯坦,在阿克城打了胜仗,而该地正是传说中圣乔治屠龙的作案现场,理查觉得受了先辈英灵保佑,很感激,便搞了个优才计划,将圣乔治引进英格兰奉为守护神。

  理查一介武夫,生平行事多是心血来潮,但他掀起圣乔治崇拜,却在半个多世纪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政治奇效。

  原来,在当时的不列颠岛上英格兰人虽处优势,但苏格兰以及威尔士还没完全驯服。威尔士人祖传的图腾就是龙,当年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本土的威尔士人被赶到西南一隅,士气低落,这时威尔士首领看到一个大池塘里两条龙在搏斗,一红一白,红龙最后战胜了白龙,巫师解释说这是神谕,象征威尔士人终将战胜入侵者,威尔士自此就以红龙为图腾。可惜这个神谕始终没能成真,到了13世纪,英王爱德华一世(理查的侄孙)的时代,威尔士已臣服于英格兰,爱德华政治征服之余,文化打压齐抓并举,威尔士人崇拜龙,英格兰人就顺理成章地高举屠龙勇士圣乔治大旗,这种心理战的作用不可小视。

  作为食物的印度龙

  除了欧洲,其他文化里的“龙”境遇也大都不堪。比如在印度,龙虽也有行云布雨之神通,但在食物链上处在低端位置,有种叫“迦楼罗”的大鸟以龙为食,一顿要吃500多条——这是把龙当麻辣小龙虾来吃了,更过分的是这“迦楼罗”和龙还都名列“天龙八部”,都是佛祖课堂上的旁听生,一起同过窗,相煎何太急。

  综上,这些倒霉的外国龙,想必对它们的中国表亲满怀羡慕,而中国龙也可以自豪地宣称,“我们中国的龙权,比外国好五倍!”

  撰文/曲飞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