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赏析

2013年07月12日 10:50   汴梁晚报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与王羲之并称“二王”。官至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世称“王大令”或“大王令”。南朝宋、齐、梁、陈间,其书风靡一时。他各体皆精,为世所重。

  王献之学书主要继承家法,但他并不墨守成规,而是“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洛神赋十三行》,简称《洛神赋帖》或《十三行》,是王献之传世的小楷名作。原墨迹写于麻笺,内容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赋》,但流传至唐宋已残损亡佚。流传至今的刻本为宋代根据真迹上石的拓本,分“碧玉版本”和“白玉版本”两种,其中“碧玉版本”较好,因石色如碧玉,世称“碧玉十三行”,明万历年间在杭州西湖葛岭半闲堂旧址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如右图,局部)。

  从此作可以看出,其用笔外拓,康有为说:“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洛神赋十三行》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结体匀称和谐,宽绰舒展;姿态妩媚雍容,如大家闺秀;笔致洒脱,轻松优雅,神采飞扬,清爽健利,奕奕动人。字的大小差异,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给人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玲珑美。从线条角度分析,其均匀纤细的点画中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可谓精丽绝伦。这些特点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

  前人对此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宋董迨《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清人蒋和评价:“《玉版十行》章法之妙,其行间空白处,俱觉有味。” (王新利)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