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陕西画家方济众书画作品辨伪

2013年10月12日 14:49   信息时报  

图一 图一 图二 图二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方济众(1923.6.11—1987.7.18)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国画院首任院长,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陕西省政协常委。

  上世纪40年代随赵望云研习中国画,50年代在美协西安分会国画研究室从事创作,60年代崛起的长安画派,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方济众可谓当时艺术变革的佼佼者,其作品《兰州黄河大桥》获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溪流迎春》等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沙鸟聚相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蜀道一暼》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方济众,是中国现代备受欢迎的国画家,评论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了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国画更是脍炙人口。在他的作品中,国画恐怕是最为著名的了,风景和人物画如一片片落英含蓄着人间的情味,他追求的是一种崇高而绚烂的美,其间,不乏哲思和诗意的存在。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是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一个意境,无论是“林间小鹿、岩畔山羊、黄土高原,或是秦巴汉水、陕南农舍”,皆笔墨潇洒自如、古朴天真而意境深远。

  方济众的国画有着明显的与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的地方。方济众先生的艺术特点是将现实生活导入田园诗情化的艺术感受之中。方济众先生是位重自然灵性的画家,早年故乡的清风明月,巴山蜀水自然环境的心灵滋养,形成其内秀的性格气质,从而变革了传统山水模式的格局,将传统山水变化成为现实生活形象为特征的朴素亲切感人的田园风景模式,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地位。

  方济众的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书法作者的主观情趣。而方济众的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讲求“以形写形”。创作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方济众的国画是“表现”的艺术。

  图一图二均属于方济众的《岩畔山羊图》,从内容到形式、笔墨、构图、景致以及深秋季节都一样。两幅画大致上都能呈现出画面情感质朴,天趣纯真,富有诗意,更为难得的是两幅画的落款书法都能感觉到清朗苍劲,体现一定的书法功力,都能给观者带来朴素亲切、自然之感。问题是其中一幅在我们的鉴定中,它的细节经不起推敲,另一幅几乎完美,在比对鉴定当中还是分得出高低和真伪。

  图一岩石上的两只山羊在动态表达中所刻画的轮廓边线没有图二显得细腻和准确,岩羊的几条腿在站立上,开合的姿态不够生动,腿脚显得松垮,明显缺乏笔墨的表现力度,支撑乏力,腿形呆板。另外,还发现图一左边的岩羊胡子与身体接壤,构成不当,形成连体了。图一右边岩羊的胡子交代得不清不楚,同时岩羊的墨色显得发灰而不够饱满厚重,另外,山羊背景的野果处理过于纷繁和累赘,背景与山羊在视觉上产生了冲突,造成了主次关系的矛盾。另外,最大的败笔,还是在它对岩石的理解和表达上,理解发生了偏差,故在岩石的表现上,“下笔”和“用峰”左冲右突,中锋偏锋上下纵横交错,像“泥头车”一样拖泥带水,宣泄得过于强烈,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现象。然而,图二在岩石的处理上,用笔,用墨,用色,用水都能做到恰到好处,让岩石还原到自然真实的状态,带着自然光,带着透视感,带着体积感和肌理感,丰富而又和谐,既浑厚又不阻碍岩羊作为主要形象,同时又能让占据一定比例的配角岩石发挥到淋漓尽致的艺术状态,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难能可贵的是画家细腻地扑捉到果熟掉落岩石上的微妙细节,以小可以见大,充分的说明和体现了长安画派画家“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真谛。

  图一图二比较,乍一看两者大致相同,一经细心的比较,图一为假,图二为真。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