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话中国传统的帽文化

2013年11月24日 09:11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头戴乌纱帽的古代官员绘像 头戴乌纱帽的古代官员绘像 新疆维吾尔族小花帽 新疆维吾尔族小花帽

  □林生花 

  几乎每个人都与帽子有过亲密接触,尤其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

  有句与帽子相关的成语叫做“冠冕堂皇”,这冠和冕就是古代帝王或官员戴的礼帽。“冕”的出现比“冠”要早,它前低后高,前方用丝线垂面,使目不斜视,两旁用丝线遮耳,表示不听谗言。冕呈黑色,是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士大夫都可戴,后来一般只有皇子继承皇位时才能加“冕”。所以“冕旒”成了帝王的代称,在现今的影视戏剧中不难看到这类冠冕。史载,黄帝始创冠冕,可见帽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时,先民们产生图腾崇拜,大凡俊丽的珍禽都长有冠毛,先民们便也摹仿制作头饰来防寒保暖。最早的帽子主要是当做装饰品,它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而是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部的一部分,两旁则用丝带在颏下打结固定。古代男子20岁开始戴冠,要举行冠礼,表示进入成年。至今,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在男子的成人仪式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要戴一顶新帽子。

  在帽子漫长而多变的历史中,它一直扮演着服饰中重要的角色。在古代,帽子曾经是权力等级的象征。从帝王到诸侯,将军到士兵,文武百官到社会诸流,冠帽都带有鲜明的等级印记。汉朝时,天子戴的是九寸高“通天冠”,太子戴的是七寸高“远游冠”,乐师戴的是“方山冠”……这冠那冠相当多。帽子还是礼仪和知识的象征。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有一次醉酒,丢了礼冠,气得他“耻之三日,不朝。”现代人们以脱帽表示礼貌,但在古代,这却是失礼的举动。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酒醉后竟“脱帽露顶王公前”,是有失体统的。

  说帽子自然要扯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乌纱帽”,作为权贵“头衣”的“乌纱帽”始于隋朝,并以帽上饰玉的多寡来区别官职大小,乌纱帽上还装饰有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三年后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一旦“丢掉乌纱帽”就意味着被罢处了。所以,古代有的官员犯罪被处以摘帽代首,以帽抵罪。在戏剧舞台上,乌纱帽很常见,也非常有趣。乌纱帽两边的翅有方、圆、尖三种,两旁插着方翅者,那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的象征,如传统剧目《群英会》中的鲁肃;两旁插着尖翅的,一般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而在帽子两旁插着圆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标志。

  各个时代流行不同的帽子,上世纪改革开放前,草绿色军帽最时髦,漫步街市,到处都是仿制的军帽。那时若能拥有一顶正宗的“国防绿”军帽,便能赢来人们羡慕、甚至崇拜的目光。而各式帽子又是识别不同民族和行业的标志。蒙古族喜欢戴狐皮帽,土族爱戴织锦帽,裕固族好戴喇叭形红缨帽,瑶族常戴雉尾包头帽,新疆和田维吾尔族妇女戴的是小花帽,这种帽子直径仅十厘米,堪称迷你帽。江南颇具特色的是乌毡帽,它“冬经风雪夏遮阳”,农民、渔民一年四季都喜欢戴。儿童戴的兔子帽、虎头帽,一般都与本人或者当年属相有关,有的孩子还会戴戏帽,上绣“长命富贵”字样。20世纪初,欧美的传统礼帽传入我国,开始只用于婚庆节日等场合,后来“飞入寻常百姓家”。

  戴帽过冬,益处多多,外出时,戴一顶保暖性能好的帽子,对于御寒、防冻、保护大脑都有好处。常言:“冷从脚起,热自头生。”人的头部是大脑所在地,其皮肤比其他部位的皮肤厚而致密,血管及淋巴组织极为丰富,其中含有大量皮脂腺、汗腺。当人体运动时,头部易出汗,热量从此处大量蒸发。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不戴帽子又不常运动的人,外界气温15℃时,从头部散失人体总热量的三分之一;4℃时会散失总热量的50%;0℃以下时,如果只穿得很暖而不戴帽子,体热就会如水桶穿孔一样,迅速地从头部散去,起码可散失总热量的60%。可见,在寒冷的冬天,头部保暖与全身保暖同样重要。日前,有报道说,瑞典生理学家研究证实,冬天戴帽睡觉的人,头颈部血管呈舒张状态,血流通畅,能很快入睡,许多顽固性失眠患者常可不药而愈;戴帽睡觉还可避免血栓形成,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同时,戴帽睡觉对预防感冒、支气管哮喘及糖尿病肢端缺血性坏死等病症也有很大帮助。所以,冬天不能只注意添衣,而忽视了小小的帽子。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