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蜡:自然界中的奇幻珠宝

2013年11月25日 07:54   燕赵都市报  

  蜜蜡是琥珀的一种,因其色如蜜,光如蜡而得名,呈明黄至暗红色不透明体。在物理和化学成分上蜜蜡和琥珀没有区别,为了区分,有人简单地将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就叫蜜蜡。其实蜜蜡是较为高级的琥珀,所谓“千年琥珀、万年蜜蜡”,可见其形成的年代要比琥珀更加久远。蜜蜡的质地柔美、色泽温润,深受人们的喜爱。

  蜜蜡起源久远,当时地球不但人类尚未问世,许多较早的动物亦未出现。它是数千万乃至一亿年前的始新世和白垩纪时代的松树、枫树等树种的树脂埋在地底下,与空气、水源、土壤等各种矿物质产生作用而融合形成的一种有机宝石。历尽沧桑磨炼,给它增添了无数瑰丽和神秘的色彩,实为天地精“珀”。

  我国古人认为琥珀是由猛虎死后的魂魄变化而来的。宋代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对此,李时珍也信以为真,曾说:“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俗文从玉,以其类玉也。”倒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咏琥珀》诗中道:“曾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观”,描述生动传神。《天工开物》中说,猫睛黄而微带红的琥珀最贵重,“此值黄金五倍价”,也道出了其收藏的珍贵。

  在欧洲,琥珀、蜜蜡一直就被视为其宝石文化的代表,并把它当做吉祥物,如同玉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一样,欧洲人称它为“北方之金”。传说,琥珀是由古希腊女神赫丽提斯的眼泪变化而成的。那时,它多为贵族阶层拥有,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它成为美国新贵的珍爱,当时的美国第一大夫人所佩戴的琥珀项链至今仍收藏在美国历史博物馆中。

  此外,中医认为琥珀是疗疾良药,具有安定心神,帮助睡眠的作用。《名医别录》中将其列为上品,具有“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之功效。欧洲人也认为它具有神奇的功效,据说波兰作曲家肖邦总是随身带着一块琥珀,每次演出前他都用琥珀擦手,是为了让手指温暖起来。

  收藏风悄然兴起

  古玩收藏都很讲究旧东西,上等的蜜蜡一般都是老货。现在,一般市场上的蜜蜡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并且以每年30%的速度在升值,而同样的蜜蜡,在香港等地的价格要比内地贵上好几倍。一枚清朝的老蜜蜡吊坠,曾在香港拍卖行中拍出20多万港元的价格。

  市场上能见到的蜜蜡有:多米尼加蜜蜡、雪山蜜蜡(产于中东和非洲)、水蜡(较透明)、丝蜡(内部有丝状条纹)、波罗的海蜜蜡(呈现奶黄色和金黄色,或介于二者之间半透明状)。其中价格最高的是多米尼加蜜蜡,雪山蜜蜡和水蜡并驾齐驱,它们价格由年代而定;丝蜡和波罗的海蜜蜡的价格也不相上下。

  世界上出产蜜蜡的地方很少,最常见的是产在波罗的海以及北欧的黄色蜜蜡。一般只有黄色,有些还是半透明状的。但由于那里的蜜蜡形成年代比较近,故价格比较便宜。丹麦出产的蜜蜡是非常好的,颜色很纯正,而且不透明。中东也是出产珍稀蜜蜡的产地。有的在5000万年以上,有的甚至1亿多年。但数量非常稀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我国抚顺、新疆和西藏地区也有少量的蜜蜡和琥珀产出。

  学会方法辨真伪

  虽然,国际上蜜蜡专家判定真品蜜蜡的唯一方法就是遇热变红、变黑或起星。但是在实际收藏中,专家们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鉴别方法。

  现在,市场出现了很多以塑料和新树脂为主的蜜蜡仿制品。最直接的鉴定方法就是佩戴一段时间后由于人的体温、酸碱度、甚至气场的不同会使蜜蜡发生变化,仿制品则没有这种变化。当然这种鉴定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鉴别。还有其他的方法提供给大家。

  视觉:从不同角度看它都有不同的感觉,折光度也不一样,散发出有灵性的光泽。气泡多为圆形,压制的气泡多为长扁形。还可以通过紫外线的照射,比如放到验钞机下,它上面会有不太明显的变色,而塑料则不会变色。

  触觉:蜜蜡性温和,夏日戴不会热,冬日戴不会凉。而且,拿蜜蜡在衣服上摩擦后可以吸引小碎纸屑。

  听觉:无镶嵌的蜜蜡珠子放在手中轻轻揉动,会发出很柔和略带沉闷的声响,声音比较清脆的则可能是塑料或树脂。

  盐水:可以将蜜蜡泡在1:4的盐水中,如果是真蜜蜡则可以在盐水中浮起来。这种方法被广大收藏爱好者屡试不爽。但是,此法限裸珀,盐水浓度不够重量级、体内有大量杂质的也会下沉。当然还可以花钱拿到CMA珠宝鉴定中心去测折射率、密度等,这也是最保险(放心保)可靠的方法。

  随着蜜蜡资源日趋稀罕,特别是名种蜜蜡矿藏已近乎枯竭,所留成品也大多成为藏家的囊中之物,很少面市。因此,它的稀有性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而存世的极品蜜蜡并不多,可以预见其巨大的收藏和升值潜力。

  蜜蜡是自然界中最奇幻的矿藏之一,任何一件玩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美丽、神奇,温润如玉、璀璨胜金,时而细碎纤弱,时而稳重典雅,亦可张扬前卫,有着独特的、永恒的生命归宿感和神秘气息。

    (本报综合)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