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炬儳缍婇弻鐔兼⒒鐎靛壊妲紒鐐劤缂嶅﹪寮婚悢鍏尖拻閻庨潧澹婂Σ顔剧磼閻愵剙鍔ょ紓宥咃躬瀵鎮㈤崗灏栨嫽闁诲酣娼ф竟濠偽i鍓х<闁绘劦鍓欓崝銈囩磽瀹ュ拑韬€殿喖顭烽幃銏ゅ礂鐏忔牗瀚介梺璇查叄濞佳勭珶婵犲伣锝夘敊閸撗咃紲闂佽鍨庨崘锝嗗瘱闂備胶顢婂▍鏇㈠箲閸ヮ剙鐏抽柡鍐ㄧ墕缁€鍐┿亜韫囧海顦﹀ù婊堢畺閺屻劌鈹戦崱娆忓毈缂備降鍔岄妶鎼佸蓟閻斿吋鍎岄柛婵勫劤琚﹂梻浣告惈閻绱炴笟鈧妴浣割潨閳ь剟骞冨▎鎾崇妞ゆ挾鍣ュΛ褔姊婚崒娆戠獢婵炰匠鍏炬稑鈻庨幋鐐存闂佸湱鍎ら〃鎰礊閺嶃劎绡€闂傚牊渚楅崕鎰版煛閸涱喚鍙€闁哄本绋戦埥澶愬础閻愬樊娼绘俊鐐€戦崕鏌ユ嚌妤e啫鐓橀柟瀵稿仜缁犵娀姊虹粙鍖℃敾妞ゃ劌妫濋獮鍫ュΩ閳哄倸鈧鏌﹀Ο渚Ш闁挎稒绋戦埞鎴︽倷閺夋垹浜堕梺鐟扮-閸嬨倕鐣烽崼鏇ㄦ晢濞达綁鏅茬紓鎾剁磽閸屾瑧顦︽い鎴濇閳ь剛鐟抽崶銊モ偓鍨亜閹烘垵顏柛濠傜仛椤ㄣ儵鎮欓懠顑胯檸闂佸憡姊圭喊宥夊Φ閸曨垱鏅滈悹鍥皺娴狀垳绱撴笟鍥ф灈闁绘绻橀崺鈧い鎺戯功缁夌敻鏌涚€b晝鍔嶇紒鍌氱Т楗即宕奸悢鍝勫箥闂備礁鎲$换鍌溾偓姘煎枦閸婃挳姊绘担鍛婂暈闁哄被鍔庣划鏃堟偨缁嬭锕傛煕閺囥劌鐏犳俊顐o耿閺岀喓绮欓崸妤娾偓妤呮煛鐎n剙孝闁宠鍨块、娆戞兜瀹勬澘顫犵紓鍌欑贰閸n噣宕归崼鏇犲祦闊洦绋戝婵嬫煛婢跺鐏ョ紒鎰⊕缁绘繈鎮介棃娴躲垽鏌熼搹顐㈠闁靛棔绶氬畷銊р偓娑櫱氶幏缁樼箾鏉堝墽鍒伴柟铏懇瀹曠兘顢橀垾鎵库€斥攽閻愬弶鈻曞ù婊勭矌婢规洜鎲撮崟顓犵槇闂傚倸鐗婄粙鎺椝夐悩缁樼厸闁糕槅鍘鹃悾鐢告煛瀹€瀣М濠殿喒鍋撻梺缁樏崯鍧楀汲閸儲鈷戦柛婵嗗閸h櫣绱掔拠鑼ⅵ鐎殿喛顕ч濂稿醇椤愶綆鈧洭姊绘担鍛婂暈闁规悂绠栧畷浼村冀瑜忛弳锔界箾瀹割喕绨婚崬顖炴⒑閹稿孩纾甸柛瀣尵缁辨帡宕滄担闀愭闂佸搫鐬奸崰鏍蓟閸ヮ剚鏅濋柍褜鍓氶弲鍓佺磼濡偐顔曢梺缁樻尭閸戜粙鐓浣瑰弿濠电姴鎳忛鐘电磼鏉堛劌绗掗摶锝夋煕閹捐尪鍏岀紒鎰殜濮婄粯鎷呴懞銉b偓鍐煠鐎圭姴鐓愰柣蹇旂懅閳ь剙鍘滈崑鎾绘煥濠靛棙顥滄い鏇熺矌閳ь剙鐏氬妯尖偓姘嵆閻涱噣宕堕澶嬫櫍濠电偞鍨堕悷銉╊敂閻戞ḿ绡€闁汇垽娼ф禒鈺呮煙濞茶绨界€垫澘锕獮鎰償閿濆嫮娉婃繝纰夌磿閸嬫垿宕愰幋锕€纾块弶鍫氭櫆瀹曞弶鎱ㄥ璇蹭壕閻庢鍠涢褔鍩ユ径濠庢僵闁挎繂鎳嶆竟鏇㈡⒑閹稿海绠撶紒銊ㄥ亹閼洪亶宕楃粭杞扮盎闂侀潧顧€缁蹭粙鎮橀鈧弻宥堫檨闁告挻绻堥敐鐐村緞婵炴帒鎼灒闁煎鍊楅鏇熺節閻㈤潧孝闁哥啿鏅濋幑銏ゅ幢濞戞瑧鍘介梺纭呮彧缁查箖藟婢舵劕鑸规い鏍仦閻撴瑩鏌涜箛姘汗闁哄棙锕㈤弻娑㈠Ω椤垵娈柣鎾卞€濋幃妤呮偨閻㈢偣鈧﹪鏌涚€n偅灏甸柟鍙夋尦瀹曠喖顢楅崒锔惧枠闂傚倷绀侀幉锟犲蓟閵娾晜鐓€闁挎繂顦弰銉╂煃瑜滈崜姘跺Φ閸曨垰绠崇€广儱鐗嗛崢锟犳⒑閹颁礁鐏℃繛鑼枛楠炲﹪鏁愭径濞⒀冾熆鐠轰警鍎戦柛妯兼暬濮婄粯鎷呴崫銉よ檸濡炪倖鍨靛Λ婵囦繆闂堟稈鏀介柛銉e妼瀵寧绻濋悽闈浶㈤柛鐕佸灦婵¢潧鈹戦崼姘壕閻熸瑥瀚壕鎼佹煕閺傝法肖闁瑰箍鍨归埞鎴犫偓锝庝簽閿涙粌鈹戦鐭亪宕ョ€n剛绀婇悗锝庡枟閳锋垿鎮归崶銊ョ祷妞ゆ帇鍨洪妵鍕籍閳ь剟鎮ч悩鑼殾濞村吋娼欓崘鈧銈嗘尵閸犲孩绂嶉娑氱瘈闂傚牊绋戦埀顒佹倐楠炴饪伴崘顏呮婵炴挻鍩冮崑鎾绘煛鐏炲墽娲撮柛鈺佸瀹曟﹢顢旀担璇℃綌闂傚倸鍊风粈浣哥暦椤掆偓鐓ゆい鎾卞灩閽冪喖鏌¢崶鈺佹瀻缂佸墎鍋炵换娑㈠箣閻戝洣绶靛┑鐐叉▕閸欏啫顫忓ú顏勫窛濠电偟鏅槐浼存⒑鏉炵増绁版い鏇嗗浄缍栭煫鍥ㄦ媼濞差亶鏁傞柛鏇ㄥ亞閻涒晛鈹戦悩鍨毄濠殿喗鎸冲畷鎰板箹娓氬﹦绋忛悗鍏夊亾闁告洦鍓欓埀顒€鐏氱换娑㈠醇濠靛牅铏庨梺鍝勵儐閻╊垶寮婚敐澶婂唨鐟滃宕戦姀銈嗙厽婵炴垵宕▍宥嗩殽閻愬樊鍎旈柡浣稿€块幊鐐哄Ψ閿旀儳绀侀梻鍌氬€烽悞锕傚箖閸洖纾挎い鏇楀亾鐎殿喗褰冮埞鎴犫偓锝庡亝濞呮牕鈹戦悩璇у伐闁哥姵鑹鹃妴鎺撶節濮橆厾鍘梺鍓插亝缁诲啴藟閻愭番浜滈柕澶堝劜椤ャ垽鏌$仦鍓с€掗柍褜鍓ㄧ紞鍡涘磻閸曨剚鍙忛柛顐犲劜閻撴盯鏌涘☉鍗炲箻闁糕晪缍侀弻鈩冩媴缁嬪簱鍋撻崸妤€钃熼柕濞炬櫓閺佸秵鎱ㄥ鍡椾簻妞ゃ儲宀稿娲嚒閵堝懏鐎鹃梺鑽ゅ枂閸庢娊鍩€椤掍礁鍤柛妯哄⒔閸掓帡宕奸妷銉у姦濡炪倖甯掔€氼參宕愰悽鍛婂仭婵炲棗绻愰顏勵熆鐠哄搫顏柡灞剧洴楠炴ḿ鎹勯悜妯间邯闁诲氦顫夊ú妯侯渻閼恒儰绻嗛柣鎴eГ閺呮繈鏌嶈閸撴稑鈻庨姀銈嗗€锋繛鏉戭儐閺傗偓闂備胶绮崝娆忈缚瑜庣粋宥嗐偅閸愨晝鍘介柟鑲╄ˉ濡插懘鎮¢崗鍏煎弿濠电姴鍟妵婵嬫煙椤旀儳鍘存鐐茬Ч椤㈡瑩鎳為妷銉︾亪缂傚倸鍊搁崐宄懊归崶顒夋晪鐟滄柨鐣烽幇鐗堝殥闁靛牆鎳庨悘濠冪節閻㈤潧校缁炬澘绉瑰畷鎴犫偓锝庡枟閻撴洘銇勯幇顔夹㈤柣蹇e櫍閺岋綁鏁冮埀顒勬偋閹炬剚娼栭柛婵嗗珔瑜斿畷鎯邦槾濞寸厧鐗嗛埞鎴︽倷閺夊灝鐨熼梺绯曗偓宕囩鐎电増妫冨濠氬磼濮橆兘鍋撻悜鑺ュ€块柨鏇炲€哥粻鏍煕椤愶絾绀€缂佲偓婢舵劕绠规繛锝庡墮婵″ジ鏌涚仦璇插闁瑰弶鎮傚顕€宕煎┑鍥ㄐ氶梻渚€娼х换鍫ュ磹閺囩倣娑橆潨閳ь剟鐛弽顐熷亾濞戞鎴犱焊閻楀牄浜滄い鎰╁灮瀛濋梺瀹狀潐閸ㄥ潡骞冨▎鎾崇煑濠㈣埖蓱閿涗線姊绘担瑙勫仩闁告柨鐬兼竟鏇㈩敇閵忕姷顦梺鍦劋閺岋繝宕戦幘鏂ユ婵炲棗顑囩槐鎵磽娴e弶顎嗛柛瀣崌濮婄粯鎷呴崷顓熻弴闂佹悶鍔忓Λ鍕幓閼愁垼妲肩紓浣稿€圭敮鎺椼偑娴兼潙绀嬮柍琛″亾缂併劌顭峰娲传閸曨剙鍋嶉梺鍛婃煥閻倿鎮伴鍢夋棃宕ㄩ鎯у箥濠电偞鎸婚懝楣冩倶濠靛洦鍙忛柛宀€鍋為悡娆愩亜閺冨洤鍚归柣顓熺懅閳ь剝顫夊ú鏍礊婵犲洢鈧線寮撮姀鈩冩珳闂佺硶妾ч弲娑㈠极瑜版帗鈷掗柛灞捐壘閳ь剛鍏橀幊妤呭礈娴gǹ鐏婂銈嗙墱閸嬫稓绮堟径鎰厸闁搞儯鍎遍悘顏堟煕婵犲懎鐓愰柟渚垮妼铻f繛鍡樺劤閺咃絿绱撻崒姘毙i柣妤冨█瀵鏁撻悩鑼€為梺闈涱槶閸庤櫕绂掓ィ鍐┾拺缂備焦蓱鐏忎即鏌i悢鍙夋珚鐎殿喖顭烽弫鎰緞婵犲嫷鍚呴梻浣虹帛閸ㄩ潧煤閿濆洦顐介梻鍫熺▓閺€浠嬫煟閹邦垰鐨哄褎绋掓穱濠囶敃閵忕姵娈婚梺缁樹緱閸o絽鐣烽崡鐐╂婵炲棗绻嬬花濠氭⒒娴e懙鍦崲閹扮増鍎嶉柣鎴f缁狀垱绻涘顔荤凹闁抽攱鍨块弻娑㈡晜鐠囨彃绗岄梺闈╁瘜閸樻悂宕戦幘鏂ユ闁圭儤鎸婚悵鏍ㄧ節閵忥綆娼愭繛鑼枛楠炲啯绂掔€n亜绐涙繝鐢靛Т鐎氼剟鐛崼銉︹拺閻犲洦褰冮崵杈╃磽瀹ュ懏顥㈢€规洘鍨垮畷銊╊敇閻樿櫕顔曢柣搴″帨閸嬫捇鏌涢弴銊ュ闁告ɑ鎮傞弻锝堢疀閺囩偘鎴烽梺鍝勬媼閸嬪宕愮€靛摜纾介柛灞剧懄缁佹澘顪冮弶鎴炴喐闁轰緡鍣i獮鎺楀即閻樿精鍩呴梻鍌氬€烽懗鍫曞储瑜旈敐鐐哄即閵忕姷锛欓梺闈涚墕閹叉﹢鏁愰崼娑楁睏闂佸湱鍎ら幐鎾箯缂佹ḿ绠鹃弶鍫濆⒔閸掍即鏌熺拠褏绡€妤犵偛妫濆畷濂稿Ψ閿旀儳骞楁俊鐐€栭幐楣冨磿閹邦儵锝夋倻濡湱绠氶梺鍛婄懃椤︻垱鎱ㄥ鍥e亾濞堝灝鏋熼柟鍛婂▕楠炲啴濮€閿涘嫮鎳濆銈嗙墬缁嬫捇濡堕锔解拻闁稿本鐟ч崝宥夋倵缁楁稑鍘惧ú顏勫唨妞ゆ挾鍋熼敍娆撴⒑閸涘﹦缂氶柛搴㈠▕閹矂宕卞☉娆戝幈濡炪倖鍔楁慨鎾倶椤忓牊鐓曢柣妯哄暱婵洦銇勯鈩冪《闁圭懓瀚缓浠嬪棘閵堝洨鐦堥梺杞扮劍閸旀牕顕ラ崟顒傜瘈闁搞儜鍕瘑闂傚倸鍊风欢姘缚瑜旂瘬闁逞屽墮閳规垿鍨鹃搹顐㈡灎閻庤娲╃紞浣哥暦閻旂⒈鏁囬柣妯碱暜缁辨娊姊绘担鍛靛綊寮甸鍕仭鐟滄柨鐣峰┑鍡╁悑闁告侗鍨卞▓鏇㈡⒑閹稿海绠撴俊顐n殜椤㈡艾饪伴崼鐔哄幐闂佸憡渚楅崢楣冨春閿濆鐓欐い鏃囧吹閻瑧鈧娲忛崝宥囨崲濠靛绀嬫い鎰╁灮椤撳吋绻濈喊澶岀?闁稿鍨垮畷鎰板冀瑜滃ḿ鏍р攽閻樺磭顣查柛瀣ㄥ€濋弻锟犲磼濮樿鲸鐨戦梺鍝勵儐濮婂湱鎹㈠┑鍥╃瘈闁稿本绮岄·鈧梻浣虹帛閹歌崵绮欓幋锔界畳闂備焦瀵х换鍌毭洪敃鍌氬惞闁逞屽墯缁绘繂鈻撻崹顔界亪闂佺粯顨嗛幑鍥ь嚕婵犳碍鍋勭痪鎷岄哺閺咁剙鈹戦悙鏉戠仸闁荤噥鍨拌灋闁告劦鍠楅埛鎴︽煙閼测晛浠滃┑顔煎€荤槐鎺楁偐瀹曞洤鈷屽Δ鐘靛仜閿曨亪骞冮埡浼辫櫣绱掑Ο缁樼彍闂傚倷鑳舵灙闁哄牜鍓涚划娆撳箳閹存梹鐎洪梺鍦劋閸ㄧ喖寮ㄦ禒瀣厽婵☆垱妞块崯蹇涙煛閸℃ḿ鐭岀紒杈ㄥ笚濞煎繘濡搁敂缁㈡Ч闁诲氦顫夊ú姗€宕归崸妤冨祦閻庯綆鍠楅弲婵嬫煃瑜滈崜娑欑珶閺嚶颁汗闁圭儤鎸鹃崢鎼佹⒑閹肩偛鍔楅柡鍛☉閳诲秷绠涢弮鍌滎啎闂佸壊鍋呯划搴ㄦ儗濞嗘挻鐓熼柟鍨暙娴滄壆鈧娲栭悥鍏间繆濮濆矈妲峰┑鈩冨絻閻楀繒妲愰幘瀛樺闁告繂瀚烽埀顒€鐭傞弻娑㈠Ω閵壯冪厽閻庢鍠栭…閿嬩繆閹间礁鐓涢柛灞剧煯缁ㄤ粙姊绘担鍛靛綊寮甸鍌滅煓闁硅揪瀵岄弫鍌炴煥閻曞倹瀚�

上博研究员再次指证苏富比《功甫帖》为伪作

2014年03月26日 11:08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收藏本文     

图一,翁方纲手稿完整描绘记录的安岐旧藏《功甫帖》鉴藏印,与苏富比拍卖墨迹本《功甫帖》不符。 图一,翁方纲手稿完整描绘记录的安岐旧藏《功甫帖》鉴藏印,与苏富比拍卖墨迹本《功甫帖》不符。 图二   《功甫帖》“禾”字用笔比较——《景苏园帖》(左一)、《安素轩石刻》(左二)、苏富比拍卖“墨迹本”《功甫帖》(左三)、苏轼真迹(左四)   图二   《功甫帖》“禾”字用笔比较——《景苏园帖》(左一)、《安素轩石刻》(左二)、苏富比拍卖“墨迹本”《功甫帖》(左三)、苏轼真迹(左四) (1) (1)
(2)(2)
(3) 图三 翁方纲手稿中以画代字描述其所见印上面一字似“■”(1),该印与所见苏富比“墨迹本”(3)上的不同,即与“墨迹本”上面没有一点的椭圆形完全不同;下面一字右半,“墨迹本”竟将翁氏纯属猜测的“前上一印”下字右部“昔”字刻成印章,且可与前者合拢,(2)貌似“图籍”,明显与翁氏所记不合。  (3)
图三 翁方纲手稿中以画代字描述其所见印上面一字似“■”(1),该印与所见苏富比“墨迹本”(3)上的不同,即与“墨迹本”上面没有一点的椭圆形完全不同;下面一字右半,“墨迹本”竟将翁氏纯属猜测的“前上一印”下字右部“昔”字刻成印章,且可与前者合拢,(2)貌似“图籍”,明显与翁氏所记不合。
图四 ▲   苏富比“墨迹本”《功甫帖》所缺的5枚古代鉴藏印——“槜李项氏士家宝玩”(左)、“梁清标印”(中上)、“蕉林秘玩”(中下)、“子京”(右上)、项叔子(右下)  图四 ▲   苏富比“墨迹本”《功甫帖》所缺的5枚古代鉴藏印——“槜李项氏士家宝玩”(左)、“梁清标印”(中上)、“蕉林秘玩”(中下)、“子京”(右上)、项叔子(右下)
(1)(1)
(2)(2)
(3)(3)
(4) 图五  项元汴钤印习惯——   苏轼《行书渡海帖》(1)  蔡襄《澄心堂帖》(2)  米芾《向乱帖》(3)  米芾《小楷向太后挽词帖》(4)  (4)
图五  项元汴钤印习惯——   苏轼《行书渡海帖》(1)  蔡襄《澄心堂帖》(2)  米芾《向乱帖》(3)  米芾《小楷向太后挽词帖》(4)

  钟银兰 凌利中

  ■ 翁方纲所见安岐旧藏苏轼《功甫帖》非苏富比拍卖“墨迹本”《功甫帖》

  从去年底开始,关于苏富比版《功甫帖》的真赝争论便成为了书画界、文物界与收藏界最受关注的焦点。

  《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从一开始便深度关注这一事件,一直力求多角度呈现理性学术的声音,在2013年12月30日推出专稿《东坡书风与功甫帖》后,经历了上博研究员2014年1月1日公开发表论文质疑《功甫帖》为假、苏富比发文声明《功甫帖》为真、刘益谦的朋友颜明公开声明称购买者刘益谦未说实话与“选择性耳聋”、刘益谦2月18日举办北京发布会以及这一发布会被多方面质疑等一系列事件后,《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从本期开始将独家连载上海博物馆研究员钟银兰、凌利中对《功甫帖》辨伪的最新学术文章。本期刊出的《〈功甫帖〉辨伪新证(上)》通过首次公布剖析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手稿本(图一),完整披露了翁氏《跋苏轼功甫帖》中的所有鉴藏真相:据翁手稿所记,可以获知、还原安岐旧藏《功甫帖》确有经明代项元汴、清初梁清标收藏递传之史实及其原貌。而苏富比“墨迹本”本幅并未见项子京三印,梁清标二印亦不翼而飞,四枚旧印的篆文书写笔画形态、文字内容及印章规模大小等特征也与翁氏所记差异甚多,明显属于两件作品。

  针对《功甫帖》曾入藏上海博物馆的传言,上博还通过《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首次公布了许汉卿先生寄存以及入藏上海博物馆文物中均无《功甫帖》的证据。

  关于古书画真伪鉴定的方法,明代鉴赏家张应文(约1524-1585)《清秘藏》“论书法”中论述颇精,“先观用笔结体、精神照应,次观人为天巧、真率造作,真伪已得其六七矣;次考古今跋尾、相传来历,次辨收藏印识、纸色绢素,而真伪无能逃吾鉴中矣。或得其结构而不得其锋芒者,模本(摹本)也;得其笔意而不得其位置者,临本也。” ((见本期《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第5版图二)(注1)诚然,目鉴与考证是历代书画鉴定家采用的两种主要途径。二者之关系,当以“鉴”为主,“考”为次,有时更无“考”之必要。换言之,“鉴”之结论若属准确,即便再考,其所“考”必与所“鉴”一致;反之,则相左。因此,两者虽主次分明,亦相辅相成。

  于苏富比《功甫帖》伪本之判断,传统目鉴已然足矣(注2)。不过,倘将晚清“近来市贾所售墨迹,多从法帖中双钩”(王端履)这一书史作伪现象作为美术史的研究课题,考证之必要就愈加突出,亦有助于印证上析方法论中“鉴”“考”之辩证关系。

  鉴此,本文将围绕安岐(1683-约1742)旧藏苏轼(1036-1101)《功甫帖》的研究而展开,重点对该帖鉴藏递传之史实真相,以及其摹本的衍生等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梳理与钩沉。希冀对是帖之探讨,为古代书画摹本中一稿多本的画史现象研究,补充新的依据与视角。

  翁方纲所见安岐旧藏苏轼《功甫帖》非苏富比“墨迹本”

  有关安岐旧藏苏轼《功甫帖》本幅之鉴藏印记,安氏《墨缘汇观》及鲍漱芳《安素轩石刻》中皆略有记录,比如安氏《墨缘汇观》内容虽较详,但亦非全文抄录(注3)。从目前资料看,堪称最详尽的,非翁方纲(1733-1818)莫属。

  2002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内收《功甫帖》翁氏题跋全文,却未将鉴藏印记信息囊括。事实上,翁氏《复初斋文集》手稿本【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共计一百零二卷,原稿为乾隆至嘉庆间翁氏手写,行草,魏锡曾(?-1882)手书题记,完颜景贤旧物,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第六十七卷中,不仅有《跋苏轼功甫帖》,且于笺纸上栏空处,以行草小字忠实地记录了该帖中所有的鉴藏讯息,为后世还原获知《功甫帖》递藏传承真相及其原貌,提供了最为详细的第一手原始文字与图像资料(注4)。如图所示(图一),释文如下:

  安记所谓“前后半钤四印”者。

  前上一印:色极淡,其色略似《天际乌云》后“之书”、“至法”、“书印”。露后半二字,是红文。上“0”似是“囗”字内某字,下“耒”字,或“耤”。

  下一印白文:只露后半“世家”二字。

  后中间一印:红文。淡。只露前半二字,上似“■”,所露极眇,竟不可知是何字?

  后下角一印:白文。似极大之印,只露右上一角,似“義”字。

  此四印是旧印也。

  余则“张镠”二字白文印、“安仪周家珍藏”六字红文长方印、“梁清标印”四字白文方印、“蕉林秘玩”四字红文方印、“子京”二字红文葫芦印、“项叔子”三字白文方印、“槜李项氏士家宝玩”八字红文长印。

  按,文中“安记”指成书于乾隆七年(1742)安岐的《墨缘汇观》;“天际乌云”即翁氏旧藏苏轼《天际乌云帖》,亦称《嵩阳帖》,民国六年(1917)二月商务印书馆有影印;“红文”即朱文印;“前”、“后”分别指帖之左、右。将翁记与苏富比“墨迹本”对照,有如下数处明显不同:

  1.“前上一印”,可对应“墨迹本”右上骑缝半印作比较。此朱文残印色极淡,属四字印后半二字,翁氏未识作“图籍”,而认为上字可能是“囗”字内某字,下字仅剩左半“耒”,右半全无,翁氏猜测为“耤”之“昔”。按,“耤”古通“藉”,意借也,与“图籍”之“籍”不通用。

  2.“后中间一印”,可对应为“墨迹本”左面中间朱文残印。该印只露前半二字且为残字,其中上面一字所露极少,翁氏竟不知是何字,故以画代述,“似‘■’”;下面一字,可能过于残泐,翁氏竟略去,亦并见到“昔”字。由此可见,该印与所见苏富比“墨迹本”不同,即上面一字“■”与“墨迹本”上面没有一点的椭圆形完全不同;下面一字右半,“墨迹本”竟将翁氏纯属猜测的“前上一印”下字右部“昔”字刻成印章,且可与前者合拢,貌似“图籍”,明显与翁氏所记不合(图三)。

  3.“后下角一印”,可对应为“墨迹本”左下角“義”字残印。翁氏指出,该白文印似是一枚“极大之印”,印残,只露右上角,“似‘義’字。”试将“墨迹本”中“義”字,按其大小模拟组成四字印,可见其尺寸大小与本幅中“世家”印并无区别,根本不是极大之印。另需指出的是,“墨迹本”中“義”字残印,与“世家”二字印一样,钤盖时与原纸边缘亦留有较大距离,分明是一枚尚不到原印四分之一大小的印章。

  4.介于“张镠”、“安仪周家珍藏”二印与项元汴三印之间,尚有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的鉴藏印记:“梁清标印”四字白文方印、“蕉林秘玩”四字朱文方印——这两枚尺寸不大的梁氏常用印,于苏富比“墨迹本”中却不见踪影。

  由上可知,翁氏所记“安记所谓‘前后半钤四印’者”,其篆文书写笔画形态、文字内容及印章规模大小等特征与所见苏富比“墨迹本”差异甚多(安岐旧藏《功甫帖》旧印中也未必是“義”、“昔”,如果翁氏当年所见为“墨迹本”,凭其渊博深厚的金石古文字学修养,是毋需举棋不定的),明显属于两件作品。

  尤需强调的是,据上述翁手稿所记,可以获知安岐旧藏《功甫帖》确有经明代项元汴(1525-1590)、清初梁清标(1620-1691)收藏递传之史实。翁记诸印按序而列,当录自苏书本幅,而苏富比“墨迹本”本幅未见项氏三印,梁氏二印亦不翼而飞(图四),这根本不符两人鉴藏习惯。首先,项氏获藏之际,帖上仅旧残印四枚,较之后代藏家,数其钤印空间最大,不可能不于原帖九字下大面积空纸上盖印。再者,项氏向以好钤印著称于史,少则三四枚,多则二百余方,钤盖时先本幅后本幅外,意在藉古人名迹以传不朽,有时为加钤更多用印,甚至故意将己印直接覆于古人字迹之上。比如苏轼《行书渡海帖》(项氏本幅钤印达14枚,其中“神”“品”二印覆于字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行草书盛制帖》(本幅项氏钤印15枚,其中“平生真赏”“项氏子京”“神”“品”四印盖于“盛”“藏”“感”三字之上,故宫博物院藏)、张孝祥《行书临存帖》(本幅钤项印12枚,其中“槜李项氏士家宝玩”钤两次,一处直接盖于墨迹上,故宫博物院藏)、蔡襄《澄心堂帖》(项氏本幅钤21枚,其中两枚盖于字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图五)。此番情形于项氏而言,实在是不胜枚举(注5)。

  而作为安岐前辈暨《功甫帖》的拥藏者——梁清标不于本幅钤印之可能性亦微乎其微,一则帖中仍有不小的钤印空间,再则身为梁氏书画掌眼、裱画师兼古董商的张镠(字黄美)亦于《功甫帖》上留印。传世所见梁氏珍藏古书画如金李山《风雪松杉图》卷(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藏)、元卫九鼎《洛神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上海博物馆藏)等甚夥,除钤盖己印外,多有张氏印记,这几乎成为了两人间的一种配印组合,或亦透露了梁自张绍介获购之史实。

  因此,项、梁两位大藏家早于安岐之前,递藏该帖持续近百五十年,不可能同时避开苏字本幅空处而另行觅纸钤印。翁方纲获见《功甫帖》之际,帖中共计有11枚前人鉴藏印,而苏富比“墨迹本”仅有6枚,从其高清图诸印边缘看(注6),亦可完全排除流传过程中项、梁5印经重装裁挖之可能。

  更悉,目前明确可知苏轼《功甫帖》于明清时期的鉴藏、著录以及摹勒上石过程,有如下事实:项元汴→张镠→梁清标→安岐→江德量→鲍漱芳(鲍氏《安素轩石刻》中3件苏轼作品均来自江德量家族旧藏),前后递藏逾250年;其中,据梁清标与张镠之亲密关系,帖中张氏所钤印记,或于梁氏从别处购得后,或将己藏转售梁前(注7)。帖经翁方纲寓目,《墨缘汇观》(1742)、《复初斋文集》(1790)分别著录;按,翁氏知悉鲍漱芳本人及其《安素轩石刻》摹刻情况,更与摹刻者党锡龄互为艺友、与入值军机处的鲍勋茂(鲍漱芳弟)系同僚。摹勒上石情形为:《安素轩石刻》首刻(1799,鲍刻中对鉴藏印有选择性)→《景苏园帖》[杨守敬(1839-1915据前者翻刻)](1892)等。

  综上可以判断:江德量逝前三年即乾隆五十五年(1790)携示翁方纲赏鉴的安岐旧藏苏轼《功甫帖》,定非苏富比“墨迹本”无疑。

  附:

  许汉卿先生寄存以及入藏上海博物馆文物中均无《功甫帖》记录。2000年5月19日,许允恭先生签收《上海博物馆退还许允恭家庭寄存许汉卿旧藏文物清单》收据(见本期《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第7版图六),共计9件,其中仅1件作品署苏轼之名,品名为《定惠院帖》。

  (1)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藏修堂丛书本,清华大学图书馆藏。

  (2)钟银兰、凌利中《“从法帖中双钩”——析<刘锡敕><功甫帖>墨迹钩摹的性质》,《中国文物报·收藏鉴赏周刊》2014年1月1日;全文51张配图,可参见《文物天地》2014年1月18日网络版。

  (3)如不录梁清标鉴藏印有:苏轼《洞庭中山二赋卷》、展子虔《游春图卷》、李昭道《江帆楼阁图》等;不录张镠鉴藏印的苏轼《覆盆子帖》、《职事帖》(现称《致主簿曹君帖》)等。清安岐《墨缘汇观》,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年9月。

  (4)《清代稿本百种汇刊》集部,全廿八册(九),页2330-2331,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8月影印。按,《复初斋文集》手稿二十卷,附录一卷,诗稿不分卷,笔记稿十五卷,札记稿不分卷,乾隆嘉庆间翁氏手稿本,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FB.64:97.131-158。

  (5)徐邦达先生论古代私人鉴藏家印记所钤部位:“手卷大都钤在本幅前后下方角上……,挂轴、册页等也总钤在本幅左、右下角或兼及上角以至裱边。同时,各家钤印也各有自己的习惯,如项元汴的藏印,所见钤在一件书画上的有多至二百余方的,其中有一印重多次,印色亦不相同,应非一时钤上去的;钤得较少的一般也在三四方以上。”见《徐邦达集》(一)《古书画鉴定概论》页42,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10月。

  (6)2013年7月9日,笔者受邀于纽约苏富比总部办公室上手观摩时,已经注意到了该帖中诸印边缘之情形。

  (7)张镠与梁清标的关系,可见吴其贞(1607-1677后)康熙七年(1668)记载:“赵松雪《写生水草鸳鸯图》纸画一小幅……。此图观于扬州张黄美(镠)裱室。黄美善于裱褙,幼为王公通判装潢,目力日隆。近日游艺都门,得遇大司农梁公(梁清标)见爱,便为佳士。时戊申季冬六日。”按,王公通判,即扬州通判王廷宾,字师臣,三韩生员,入旗出仕,官至山东臬司,降扬州通判,为人刚毅,富书画收藏,曾获藏黄公望《剩山图》卷(浙江省博物馆藏)等。张镠早前曾为王氏物色书画,如王氏所藏刘松年《秋江挂帆图》“观于扬州通判王公斋头。系近日使张黄美买于京口张则之手。时庚戌(1670)秋七月六日”,“《张子政柳燕图》绢画一小幅……。此图为通判王公得于扬州亲友詹用时手,时则观张黄美画日”。清吴其贞《书画记》,见《中国书画全书》(八)页103,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10月。又,梁清标藏传李成《茂林远岫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钤有“邗上张镠黄美拜观”一印,米芾《多景楼诗册》(上海博物馆藏)钤“黄美曾观”“张镠”二印,从印文内容看,表明物主为梁氏,作为助手的张镠留印或属于鉴定赏玩性质,另如叶梦得《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之情形亦然;如果有张氏印而无梁印,表明可能为张镠经手鉴定过的作品或张氏自己藏品,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苏轼《行书屏事帖》、苏洵《致提举监丞札》、王安石《行书过从帖》,故宫博物院藏蔡襄《楷书门屏帖》、王素《楷书德才帖》等。■

  (未完待续。作者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