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宋代陶瓷俑初探

2014年05月06日 16:39   《东方收藏》杂志  收藏本文     

  林建棋 / 文

  沙县,别称沙阳,历史悠久,地上地下蕴藏丰富的文物,根据文物普查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379年,东晋始设沙戊;公元405—618年,沙戊升格为沙村县;公元581—618年,隋改沙村县为沙县,不久废置。唐武德四年(621)恢复沙县名称,永徽六年(655)又废。先后隶属建州、汀州、剑州、南剑州、延平府、建安道。有文字记载的建县历史已有1600多年。??

  沙县历史文化凸显,唐代著名高僧惭愧法师发明的“潘了拳”名扬天下;唐末诗人韩渥,其“雏凤清于老凤声”名句流芳百世;宋代 “五步一塾、十步一痒”盛极一时,闽学四贤之一罗从彦;首倡设立专营与外国进行商贸活动机构的陈篝;直谏和诗文名闻朝野的京官陈瓘、邓肃;被谪贬沙县的国史编修、后为宰相的李纲;明代三朝元老、户部尚书陈山;明宫廷画家边文进的花鸟画被称为“禁中三绝”;明代,铲平王邓茂七占据此地领导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1933年9月中央红军东方军解放夏茂等乡镇,建立了夏茂区苏维埃政府;1934年1月25日中央红军东方军再次进驻沙县,解放沙县县城,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沙县革命委员会。

  沙县历代古墓葬文化内涵同样丰富多彩,随葬文物种类繁多,其中的陶瓷俑尤为引人注目。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建馆以来,城乡建设、农田改造、工业园区开发、配合大型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各种形态的陶瓷俑,其技艺精美、造型别致、文化内涵深刻,现挑选部分宋代陶、瓷俑,呈现给各位专家、学者讨论和研究。

图 1图1

  1、模印平冠长袍陶立俑 (图1)

  立俑正视肃立,神情凝重,整体表情似乎在聆听主人训事。宽矮额、粗剑眉、眼上视、蒜头鼻、小翘嘴、大耳从巾帽中露出一小截,双手藏以宽袖之内;头戴平凹弧顶遮耳冠帽,帽额上饰一方形饰物;身穿对襟长垂大袍,脚蹬翘头布鞋。夹砂灰褐陶,氧化焰中烧成,质厚实坚硬。高118.5毫米,底宽55.23毫米,厚32.27毫米,111.81克。

图 2图2

  2、模印平冠长袍陶立俑 (图2)

  立佣正立远视,神情凝重,整体表情似乎在听候主人教诲。长平脸、高翘眉、眼突眼、粗圆鼻、翘上嘴,耳从巾帽中露出一小截;双手藏以宽袖之内。头戴平宽微弧顶遮耳冠帽,帽额上饰一方形物件,身穿对襟长垂大袍,脚蹬翘头布鞋、八字站立。夹砂灰褐陶,氧化焰所致,质厚实坚硬。高115.10毫米,肩宽54.65毫米,胸厚30.57毫米,重122.20克。

图3图3

  3、文官陶立俑(图3)

  整体清秀端庄,文人气息浓重。高宽额、大瓜子脸,大眼注目前方显得炯炯有神,鼻梁挺直,嘴微闭,细脖、高挺胸,双手紧握朝笏,双脚微撇站立;头戴高大官帽,帽沿宽平,身穿对襟重褶长官袍,呈现厚重之感。胎灰白较致密,氧化焰烧制,质厚重,脚部有生烧的红陶现象。高141.66毫米,胸宽54.17毫米,体厚36.04毫米,重132.84克。

图4图4

  4、青白釉交手立式女俑 (图4)

  女俑端庄娴静伫立。高额宽平、高鼻挺直、双眼长弯、双耳大垂、扁大嘴翘,较宽下巴、粗脖丰腴、平胸且宽,双手长交于腹上。头后部泥条饰有8字形发髻,身穿长裙、裙摆上有较密集的褶线,肩披霞帔,衣纹长垂。胎白中见米黄色、较细腻、质厚重坚实,但无金属声;釉青白中泛米灰色,面呈淡蜡状光泽,釉不及底。高102.80毫米,宽39.42毫米,底径26.09毫米,重量93.08克。

图5图5

  5、宋青白釉舞蹈小俑(图5)

  人俑圆滚站立,形态舞动。人头如圆球,头顶有浅发沟、双边分,右耳立闻,左耳用阳浅勾勒;双眼笑眯下弯成线,扁鼻、翘嘴,好似吟说,粗颈脖,无肩,双手舞动于左右,直身朝上,平底。俑好似身穿长筒大袍、双腿及脚藏于袍内。胎米灰中见浅肉红色;釉青白中泛粉状。宽3.490、底径2.127、高7.934厘米。

图6图6

  6、青白釉高冠长袍文官立俑(图6)

  文官立俑,端庄伫立,用瓷土捏塑成条形弧弯状,然不失挺拔。国字脸、高凸额、粗弯眉、双眼皮大眼、长弯胡须、大嘴厚实、宽下巴、矮粗颈、近平肩,粗胳膊、壮身体,双手交叉于胸腹上,双脚立站藏于袍内。头戴小圆高平冠,身穿对襟长袍,袍底滚边,袖上、群摆褶褶,下袍竖条纹。胎灰白较致密,质坚实厚重;釉米白色,开细纹片,大袍施全釉,然胎釉结合不理想。高180.2毫米,宽61.6毫米,中厚27.7毫米,重333.84克。

图7图7

  7、青白釉扁平冠大脸凸尖嘴立俑 (图7)

  含胸站立,凸显恭谦聆听之态。用瓷土捏塑成扁平凸弧长条状。大头大脸,较矮宽额、高尖鼻梁、长粗弯眉、深凹眼皮、微塌额骨、凸嘴且大、细长弯须;矮颈,宽肩,粗弯胳膊,扁粗胯、双脚立于袍裙内。头戴圆形双檐贴顶帽,身穿对襟宽袍,袖上深皱纹、裙下较密的竖条皱纹,颌口滚边。高140.4毫米,宽54.8毫米,中厚32.0毫米,重247.23克。

图8图8

  8、青白釉高冠“王”字纹圆脸立俑 (图8)

  “王”字纹圆脸立俑,神形兼备、高大威严,用瓷土捏塑成整体扁平、条立状。圆头、圆脸、高眉骨、长粗弯眉、大长眼、高鼻梁、三角长颈、小嘴、小下巴、矮颈、束肩、粗胳膊、壮身、立脚,神态专注。宽正额上阴刻“王”字。头戴小圆顶高冠,身穿长袖对襟长袍,袖上阴刻褶皱纹,拖裙上刻竖条褶皱纹。胎白中见灰色,有极细空隙,质坚硬、体厚且重;釉青白中泛米黄色,面开细冰裂纹,呈蜡状光泽。高18.25厘米,宽6.82厘米,厚2.67厘米,重366.77克。

图9图9

  9、青白釉高冠“王”字纹大脸立俑(图9)

  高冠“王”字纹大脸立俑,高大威猛、嬉戏人生之态,用瓷土捏塑成扁平直条微弧状,立地有力。大头、大脸、凸额,高长鼻,深凹双眼皮大眼,窄脸颊,长弯须,扁宽嘴且地包天,较宽下巴,短颈,宽肩,粗腰,熊背,粗立腿。头戴圆形高冠小帽,上阴刻“王”字,身穿对襟长大袍,脚蹬长靴微藏于裙内。胎白中泛米灰色,有糯莹感,质坚硬厚重;釉青白中泛米黄色,开细纹片,面较光亮。高18.85厘米,宽5.81厘米,厚2.64厘米,重363.44克。

图10图10

  10、SX01 宋高冠凹凸眼灰红陶俑(残)(图10)

  手工泥捏、椎尖状高冠,上深刻似发凹条线纹作“怒发冲冠”状,小额、高鼻、深凹眼、圆凸瞳、地包天嘴、粗颈。

图11图11

  11、SX02宋前凸弯发长须灰红陶俑(完整)(图11)

  手工泥捏,头顶部觕尖前弯凸、似发髻、高额、高鼻、大凹眼、圆突瞳、小嘴、密集长须下垂。

图12图12

  12、SX 03 宋牛角尖长须黑灰陶俑(残)(图12)

  手工泥捏,头顶粗壮发髻短弯前、窄小额、高鼻梁、大凹眼、小圆瞳、扁嘴、长线凹刻长须。

图13图13

  13、SX 04宋粗高冠大凹眼陶俑(图13)

  手工泥捏, 粗状椎形高冠、上粗细疏密不等直发、窄小额、高扁鼻梁凹大眼、瞳圆突。

图14图14

  14、SX05 宋长弯冠高额高鼻小眼长须灰黄陶俑(图14)

  手工泥捏,整体扁平微凸。头顶后部长弯弧发冠向前弯突、大脑高额、高鼻梁、凹眼小瞳有神、三角阔嘴、长须下垂。

  沙县陶瓷俑出土的古墓葬在制作、形制、随葬文物方面具有地方特色。从馆藏陶瓷俑现象判断,晚唐五代出现专门用泥捏的陶俑作随葬品,北宋出现用瓷土制作的瓷俑作冥器,南宋继续使用,南宋末至元初极少数墓葬出土体格更小、制作更草率的瓷俑,之后陶瓷俑便消失在随葬品中。所出土陶瓷俑的墓葬多为砖室墓(有单室墓和双室墓,几乎用含有沙粒的灰砖垒砌起劵而成,拱高一般在90—120厘米、长在260—300厘米、宽在160—180厘米左右,大多设拱顶神龛),少量为土坑墓(90%是洞穴式,其余是仰天的土坑式,形制比砖室墓小些,距地表深度多为约2米),出土的陶瓷俑制作比较精美,泥捏、模制、泥模结合同时出现,陶俑大多是细腻的灰陶、灰褐陶,烧制温度一般在900℃左右,很少出现烧裂的陶瓷俑。

  沙县古墓葬中用陶制和瓷制的俑、常见的家禽动物等作陪葬,在宋代风行一时,而且质量还比较高,制作水平比较娴熟,种类有:墓主人(单个男性或夫妇)、男女奴仆、戏俑、家禽和家畜等,在这些陶瓷俑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葬俗、服饰、造型雕塑艺术等问题,陶瓷俑中精美的青白瓷俑,较为少见。特别是部分陶俑(图10—14)奇异另类、制作手法娴熟、随意中显技巧。形态怪异中有异国人风韵,可能与海外人的行为艺术和墓主人与海外相关或人种有关。出土时大多装在于龙虎瓶内,用意比较“专一”和神秘,可能与巫术、葬俗有一定的关联,也不排除含有异类宗教色彩元素。

  虽然这批器物均为明器,但另类的形态和摆放点为研究福建古代葬俗、交流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课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同时,其造型艺术、制作手法均有独特之处,也为后人研究当时该地区人们的审美、艺术理念、风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