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信札手稿收藏需关注加分项
随着拍卖市场的不断成熟,拍卖公司的经营定位愈发细化与差异化,一些规模较小的拍卖公司有意避免在书画、文玩等传统领域与大公司竞争,转而选择一些较为小众、极富文化价值的品类,信札手稿便属此类。
日前,南京经典拍卖中国书画专场涌现出一匹黑马,现代文学大家茅盾的学术论文《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手稿经过44轮的激烈竞价,最终以1050万元的价格落槌,若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则达到1207.5万元,刷新了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纪录。去年春拍中,嘉德古籍善本专场推出的鲁迅《古小说钩沉》的一页手书残稿以690万元高价成交,已经引起人们对于信札手稿类藏品的关注,如今茅盾手稿的骄人成绩使得该领域收藏再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那么究竟是何等魅力使得信札手稿能够以盈尺小幅拍出百万元高价?这就需要探寻决定信札手稿价值的几个关键因素。
不同于书法碑帖以艺术价值和尺幅作为评估价格的指标,信札手稿的价值核心在于其所承载的史料文献价值。史料文献价值的高低则与信札手稿的直接作者、书写内容息息相关,此外书迹的艺术性也是一项重要的辅助因素,可以通俗地归纳为:“谁写的?写的什么?写得怎么样?”
“名人效应”在收藏投资领域体现得非常显著,与历史文化名人、大众明星相关的物品无一不受到热捧,而信札手稿是人的情感状态、思想观念的直接体现,书写人的身份与收藏价值的关系尤为密切,其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以及公共知名度与其手迹价值绝对成正比。也许有人会以“百年无废纸”来对此论调进行反驳,认为但凡书信皆有价值。诚然,一个时代在每个人身上都会留下烙印,并在私人通信、笔记中得到记录和保存,不可否认即便是普通人的信札笔记,若能被妥善保存足够长久的岁月且加以系统整理,必然也可作为一份极为鲜活和个体化的历史档案,然而其典型性与代表性却无法与同时代名人信札同日而语。
相对于艺术性,信札手稿的内容更为关键,尽管信札手稿类藏品在物质形态上与书法作品比较接近,然而在价值衡量标准上则更应参考古籍善本。即便出自同一人之手,记录、体现重要历史事件或学术思想的信稿,自然比家常琐事更具有学术价值。前文所提到的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手稿,这篇文章是一代文豪应《人民文学》之邀对当时新近发表的几篇短篇小说进行的比较点评,所涉及的短篇小说中不乏茹志娟的《百合花》、愿坚的《七根火柴》等现代文学经典篇目。除了对几篇小说艺术性地分析评论,茅盾还作为前辈作者总结了短篇小说的创作经验,该文于《人民文学》1958年第6期发表,并收录于《茅盾文集》,若非如此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很难想象这份仅30页、字数不足1万的手稿能如此受追捧。
在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基础上,艺术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能为藏品锦上添花。活跃于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几乎都接受过旧式私塾教育,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即便在书信、笔记等日常书写中也不失法度,体现出很高的书法造诣,如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等莫不如此,更不必说本身便以书法见长的书画家,吴湖帆、启功、傅抱石等近现代书画大家的日常手迹,本身便可作为书法作品欣赏。
尽管近年来涨幅惊人,然而与动辄过亿元的近现代书画相比,目前信札手稿的价位仍偏低,这是否意味着信札手稿收藏是一片广阔的投资蓝海呢?可以肯定地说,信札手稿类藏品的历史、学术价值还需继续挖掘,其市场价值仍有上涨空间。然而该品类极高的收藏门槛、优质藏品的稀缺以及个人偏好的巨大差异性,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市场规模。前两个限制条件也普遍存在于古代及近现代书画、古籍善本等其他文化内涵较高的收藏门类,而个人偏好的巨大差异则在信札手稿收藏中显得尤为突出。信札手稿的书写者来自不同专业领域,跨度极大,且有些领域相当小众,非专业人士毫无收藏兴趣,而在特定群体中则广受追捧,正可谓“各花入各眼”。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门类的收藏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市场根本动力在于个人的学识背景和文化情愫,受市场大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在未来几年将会继续稳步发展。
(作者系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