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喜用汉名 元代人名保留原生态

2015年08月02日08:32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元世祖画像 元世祖画像

  文/图 钟葵

  中国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西夏、辽、金、元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因这些政权的统治者对汉文化所持的态度有所不同,造成各少数民族姓名文化的汉化程度也有所差异。西夏、辽、金人名汉化程度较高,元代蒙古族人名则保留了“原生态”,史书中记载的名字都是音译名或意译名。

  从人名可看出民族文化融合的曲折过程

  五代十国以后,中国出现了几个与宋朝分庭抗礼的少数民族政权,北有辽、金,西有西夏。到了十三世纪,蒙古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政权——元王朝。

  少数民族的人名,在中国姓名文化史上是饶有趣味的一章,从中可以看到各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文化融合的曲折过程。在五代十国之前的魏晋南北 朝时期,中国已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当时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由于向往中华文明,不仅把原来的姓氏改为汉姓,还取汉名。虽然北齐的奠 基者高欢和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曾阻止汉化,但仍阻止不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汉文化的大趋势。如北魏统治者原是拓跋氏,后改为元氏,从道武帝拓跋珪至献文帝拓 跋弘都以拓跋为姓,孝文帝以后改姓元。

  西夏的开国皇帝是李元昊,小名嵬理,党项族人,其祖先是鲜卑拓跋氏。唐僖宗时,党项族首领拓跋思 恭被朝廷封为夏州节度使,因平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封夏国公。五代十国时期,不管中原谁当皇帝,李氏(拓跋氏)皆称臣纳贡。北宋时,宋太宗赐李元昊祖 父姓赵,所以李元昊又叫赵元昊。

  元昊在称帝前,废除唐、宋朝廷赐予的李姓、赵姓,复党项人姓氏,自称嵬名氏,并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 夏文),还颁布脱发令,不准部族人用汉人发式,想在文化上脱离汉文化圈。但又做得不彻底,在制定礼制时,又不得不沿用汉族的礼乐制度。元昊当了十年西夏皇 帝,意外地死于儿子刀下。继位者李谅祚在文化政策上与李元昊完全不同,他不仅不排斥汉文化,还大力倡导儒学,以汉文化为正统,继续采用汉名。后来的继位者 也取汉名,如惠宗叫李秉常,崇宗叫李乾顺,仁宗叫李仁孝,献宗叫李德旺等,这些名字都表现出浓烈的儒家文化色彩。

  契丹人名汉化深 有姓有名也有字

  辽代是以契丹族为主建立的王朝,契丹人的姓氏很少,只有耶律氏和萧氏两个。辽代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非常喜欢汉文化,在姓名方面以取汉姓、汉名为荣。据 《辽史·后妃传·序》记载:“太祖(耶律阿保机)慕汉高皇帝(刘邦),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萧何),遂为萧氏。”“乙室”和“拔里”是辽 代皇后的族系,耶律阿保机崇拜汉高祖刘邦以及辅佐其统一天下的萧何,便亲定皇族耶律氏兼称刘氏,赐皇后族姓萧,包括一些大臣也姓萧,期望他们像萧何一样以 辅佐大辽皇族为己任。

  契丹人的姓名模式,几乎与汉族人一样,有姓、有名,也有字。如辽太祖名亿,字阿保机;辽太宗名德光,字德谨;辽景 宗名贤,字贤宁;辽末代皇帝天祚帝名延禧,字延宁。既然皇帝的姓名已经汉化,朝中大臣自然也不甘落后,大部分官员都有名有字,如耶律羽之字寅底哂、耶律鲁 不古字信宁、萧继先字杨隐、萧讨古字括宁等等。不过,契丹女子一般都无字,甚至连正式的名都没有,只有小名,即使贵为皇后,也是如此。《辽史》记载的后妃 中,只有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平、景宗睿智皇后萧绰二人有名,其他的只有小名。

  契丹人的汉化名字,还可以了解到辽代的文化思想和社会风尚。 耶律学古、耶律弘古、耶律老古之类的名字,反映了契丹人对中华古文化的仰慕和热衷。耶律义先、耶律信先、耶律仁先、萧孝诚、萧孝友、萧惟信、萧德等名字都 打上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契丹族最早信奉的是原始的萨满教,汉化以后,又信仰佛教和道教,但契丹人的“佛名”和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佛名”有所不同,后者常用 “僧”、“法”、“昙”等字眼,契丹人则直接以“和尚”入名,如耶律和尚、萧和尚等。此外,还出现了萧观音奴、萧慈氏奴、耶律大悲奴等名字,辽圣宗耶律隆 绪的小名也叫文殊奴,反映了当时观音、弥勒、文殊信仰已相当普遍。有道教意味的名字相对少数,史册记载的仅有耶律仙童等数个。

  女真姓氏尤其多 本名汉名双轨制

  金朝是位于今日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与契丹人姓氏很少恰恰相反,女真人的姓氏特别多,据《金史》和金代碑刻的记载,共有一百多个,如完颜、夹谷、拖满、徒单、纥石烈、抹撚、吾古论、温敦等,其中完颜氏是皇族。

  女真人姓名的汉化程度,和契丹人差不多,但很多人只取汉名,不取字,姓名模式是本名、汉名双轨制。有一个或两个以上本名,有一个汉名。如金太祖的本名是 完颜阿骨打,汉名是完颜旻;金太宗的本名是完颜吴乞买,汉名是完颜晟。人们所熟知的金兀术,“兀术”是他的本名之一,其他本名还有斡啜、斡出等,其汉名是 完颜宗弼。女真皇族对宗族的强盛和持久发展非常渴望,金太祖、金太宗、金世宗给下一代取名,都寄托了这种愿望。金太祖诸子人名中,有完颜宗隽、完颜宗杰、 完颜宗强等;金太宗诸子也多有“宗”字,如完颜宗磐、完颜宗固、完颜宗本、完颜宗干等;金世宗给诸子命名偏爱“永”字,如完颜永中、完颜永功、完颜永成、 完颜永升等。

  金代女真族对儒家文化的吸收,特别强调忠孝礼义,所以这类名字尤其多见,如仆散忠义、独吉思忠、抹撚尽忠、唐括安礼、乌古 论礼等。当时的佛教信仰反映在人名上,与辽代契丹人的“佛名”有相同的特征,流行用“和尚”二字,如伯梅德和尚、奥敦丑和尚、完颜陈和尚,偶尔也以“僧” 字入名。此外,女真人偏爱取吉祥名,“寿名”有乌古论庆寿、纥石烈鹤寿、孛术鲁福寿等;徒单合喜、徒单四喜、赤盏合喜等名字则属“喜名”。

  国号虽取自《周易》 

  姓名却无意汉化

  元代是北方蒙古族入主中原,蒙古人虽然在文化上大量吸收汉文化,但在姓名文化方面却无意汉化。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即取《周易》中“大哉 乾元”之意,国号汉化了,人名方面,蒙古贵族既不改姓(孛儿只斤氏),也不改名,继续用本族名,因此元代少数民族人名基本上都是音译或意译过来的名字,很 多名字读起来佶屈聱牙,其义难晓。至今为人们所熟知的,只有一些响当当的历史名人,如成吉思汗、拖雷、蒙哥、忽必烈等,其他人即使贵为帝王将相,也没有多 少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如元仁宗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元天顺帝名叫阿速吉八,元顺宗名叫妥懽帖睦尔。

  蒙古贵族不仅不用汉名,还让汉人学习 蒙古语,故当时汉人名以蒙古语为名,对有功之汉臣,朝廷还赐以蒙古名,令热衷于功名者趋之若鹜。有趣的是,因元代统治者不禁止色目人学习汉文,所以色目人 仰慕汉文化,纷纷以汉语命名,如廉希宪、高克恭、赵世延、马祖常、颜师圣、丁鹤年等少数民族人都取了汉名,反映出当时多种文化融合的现象。

  由于元代人名多为音译或意译,出现了很多接近名甚至重名,很多人叫“不花”、“海牙”、“帖木儿”、“脱脱”,经常让人分不清谁是谁。还有一些名字翻译 过来显得粗俗和意义不佳,如石抹狗狗、亦黑迷失、高闹儿、囊加歹、答里麻、直脱儿等,这些名字虽然质朴有趣,在中国姓名史上别开生面,但远不如汉化名字那 么高雅有内涵。在这方面,西夏、辽、金的少数民族比元代蒙古人对汉文化似乎更具有包容心。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原生态人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